第三节 邻避治理的分析思路

本书第一部分围绕邻避风险带来的治理议题展开探讨。邻避风险治理既是当前城市治理领域中一项突出的理论问题,也是当前地方管理者在推进城市建设、促进地方发展、深化社会管理中所面临的突出现实挑战。中国作为邻避风险的后发国家,邻避风险治理不仅需要充分实现同国外既有研究成果、治理实践之间的对话、借鉴与转化,同时还需要精准回应本土化治理情境下邻避风险呈现出的新问题、新态势、新挑战,理论和实践的交织共同定位了当前邻避风险治理中政府部门的问题面向和治理任务。

本书第一章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城市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考察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邻避风险的缘起与近年来逐渐扩散升级的历程。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分析:第二章基于对邻避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与观点梳理,描绘邻避研究的全球图景与本土研究脉络,总结和提炼目前邻避研究的理论焦点,据此分析邻避治理在理论上的发展面向;第三章在系统梳理300起国内邻避事件资料的基础上,构建案例库,并通过对案例库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识别邻避风险的分布特征,据此分析中国邻避风险发生的原因及趋势特征。

本书第二部分关注邻避风险情景中政府行动的特征和逻辑。邻避风险处置中的政府行动,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相互结合的治理过程,具体从四个层面展开。

一是邻避风险建构和扩散中的政府回应,即在当前“风险”作为一个具有建构性特征的概念的前提下,城市发展中设施的“邻避风险”如何被公众逐渐建构出来,进而形成政府需要回应的治理问题。第四章关注邻避风险建构中的公众话语和议题特征,基于国内研究中对邻避设施的经典分类,选择污染类、风险集聚类、污名化类、心里不悦类四种设施类型,从案例库中分别就各类邻避事件中的代表性案例进行跨案例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和提炼,分析邻避风险建构中的议题特征及其治理要求。

二是邻避风险演进中的政府行动策略,即随着邻避风险逐渐形成、扩散与升级,政府部门在邻避风险治理中采取的普遍性的策略选择和工具使用。第五章关注政府在邻避风险演化中的政策与行动,基于案例库全部案例中关于政府行动的文本资料,进行扎根分析,构建解释当前地方政府邻避风险治理行动策略和逻辑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政府邻避风险的治理行动逻辑进行反思和讨论。

三是高邻避风险行业中的政府监管,即政府部门的邻避风险处置,如何在邻避风险集中渗透的典型行业领域,逐渐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治理机制建设予以固化并不断发展。第六章关注邻避风险扩散中的行业监管与政策演进,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工业设施、作为文化符号表征而存在的特殊文化类城市设施等不同规模、影响各异的邻避设施,涉及城市发展转型中的重要行业领域,这些领域同样也是邻避风险集聚的典型行业。本章对以上行业领域中的政府监管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比较、梳理和提炼,分析邻避风险治理的政策演进特征。

四是邻避风险爆发导致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即在常态化治理失效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或重塑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邻避风险治理。第七章关注风险集中爆发下的邻避事故处置与治理机制,考察城市既有的邻避设施由于安全事故所激化的邻避风险抗争,分析政府治理在此情境之下何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研究选择了两起公开报道的典型案例,这两起案例尽管性质类似,但在处置过程中地方政府展现了不同的处置方法及其背后的治理机制特征,本章通过对两起案例的经过及政府处置的行动进行分析,试图详细呈现这一区别,进而考察风险爆发下政府处置邻避事故的治理机制的内在逻辑。

本书第三部分探讨面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邻避治理路径。作为城市转型中突出的一类治理挑战,邻避风险的治理意味着在风险所内蕴的“破坏性”冲突功能之中,识别、发挥和固化风险本身与治理举措中促进社会整合、共识塑造等方面的积极性治理因素。由此,邻避风险治理的深化是一个从治理理念到治理机制的系统性变革。本部分研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从两方面展开。

一方面,本部分探讨基于公共价值理论的邻避风险治理理念,将邻避风险治理从“平衡公益和私利之间的张力”的讨论,进一步延伸到“弥合由于多元治理主体所持价值之间的分歧而导致的公共价值失灵”,从这一角度探讨深化邻避风险治理的理念。在第八章中,本书试图表达一个基本观点,即邻避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日益呼唤超越“邻避”本身以及“利益分析”的公共价值回归。

另一方面,本部分探讨邻避治理的机制建设。在第九章中,本书试图分析邻避风险治理机制的深化,涉及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系统性治理变革过程,也是涵盖制度设计、策略优化、工具创新等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的转型过程。

在各部分研究中,本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技术。

一是案例研究法。本书实证资料的重要依据来自课题组收集、整理的“中国城市邻避案例库”,案例库涵盖了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有公开记载的共300起邻避案例,作为后续描述统计、文本挖掘和案例分析的资料基础,本书第三章介绍了案例库构建的依据和过程;本书第二部分在对邻避风险建构中的议题演进、城市高邻避风险行业领域中的治理政策演进、邻避风险爆发下的治理机制与治理行动的考察中,分别对反映不同设施类型、行业特征、事件特征的多起代表性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即结合国内邻避风险的全景描绘和具体案例的详细考察进行分析。

二是文献计量分析。文献计量分析是利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对文献外部特征进行量化分析。作为一种应用于图书情报研究的方法,近年来文献计量分析逐渐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活动。在第二章中,课题组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技术,对国内外邻避文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分析,试图从宏观层面呈现邻避问题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识别和挖掘邻避风险治理中主要的理论议题。

三是文本分析。文本分析主要用于研究邻避风险建构中的公众话语和议题特征,以及邻避风险扩散中的行业监管与政策演进。在针对前者的研究中,本书对典型案例中反映公众风险表达的微博评论文本进行语义网络分析,探究邻避事件发展中邻避风险建构的演进过程及其规律。在针对后者的研究中,本书对具代表性的高邻避风险行业领域中的发展政策进行文本分析,作为考察邻避风险治理运作的重要方面。

四是扎根理论。对于当前研究而言,在对邻避风险及其治理实践进行全面、普遍的考察基础上,系统提炼、总结政府治理行动的理论特征是十分必要的。本书在“中国城市邻避案例库”的基础上,以全部案例中的地方政府治理过程和行动为研究资料,通过扎根分析,系统总结和提炼当前政府在邻避风险治理行动中的逻辑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