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落千丈与患得患失

1.1 新生|抛不掉的光环与“第380名”的困境

1.1.1 非清北不可!

在中考成绩尘埃落定后,我考上的高中举行了一场实验班选拔考试。我入学那一年,学校设置了5个实验班,招收的学生数量大约为300人。

在那场实验班选拔考试中,我考了第23名。

挤进了全省“尖子生”梦寐以求的实验班,我的底气与自信十足。抱着“非清华北大不上”的信念,我踏入了高中的大门。

报到的那天,我跟妈妈在行政楼下看到了高考光荣榜,光荣榜上的人以全省前20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或北大。

我跟妈妈说,3年后,我也会出现在光荣榜上。

找教室,开家长会,搬入寝室……很快,我便熟悉了这里。这是一座“四点一面”的围城,我即将在这里度过漫长的三年。

高中时期的第一个晚自习。彼此还不熟悉的同学都在学习,整个教室鸦雀无声。严肃的班主任进来了,并且立了规矩。她说,她期待3年后我们班至少有5位同学考上清华或北大。

接着每个人都领取了一张表格—我们需要在上面写下自己的目标大学、对自己的期许,以及自己的学习规划。除此之外,我们还轮流进行了自我介绍。我发现,这个新班级里95%的同学的目标大学都是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非清北不可”。

1.1.2 非实验班不可?

多么残酷的现实:考入实验班的学生都怀有“天之骄子”的傲气,都怀揣着“非清北不可”的理想。但是,每个实验班中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或许只有5位。

在实验班残酷的竞争中,我们终究会被区分出“凤头”与“凤尾”来。

有的人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稳操胜券、所向披靡;有的人会在短暂的溃败后奋起直追、后来居上;有的人会在持续的溃败中重新定位自我,坚持不懈地学习;还有的人则会因为跌倒而妄自菲薄、自暴自弃。

无论是因为遵从自己的上进心,还是因为遵从家长的意愿而挤进这座“实验班围城”,我们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普遍的学习心理规律—成就感会促使我们充满干劲、高歌猛进;反之,挫败感可能会导致我们萎靡不振、一再沉沦。无论处于哪个学段,我们都需要来自老师的认可、来自名次的认可。毕竟当我们取得进步时,来自外界的鲜花与认可会促使我们进一步向前冲刺,这样我们很快就会进入“获得进步—铆足劲儿进一步冲刺—获得更大进步—更有干劲”的正向循环之中。

很久之后,我开始思考:如果我很不幸,没有取得这样的初始进步呢?

例如,高一时我的一个室友以地方中考前十名的优异成绩免试进入了实验班,却慢慢发现自己无法“复刻”过往的辉煌。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她不得不慢慢接受自己的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的现实,不得不接受自己不再是老师与同学关注的焦点的现实,她入学时散发的自信光芒早已被现实磨蚀得一干二净。她在这样“妄自菲薄”的状态中压抑地度过了三年。但或许逃离实验班“围城”,她仍然可以做一个闪亮、积极向上的女孩。

“鸡头”还是“凤尾”,向来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我不止一次思考过这个问题:实验班对于抗压能力弱的人来说真的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但无论如何,我已经身处“旋涡”之中,无法逃脱。我在实验班生存的故事就此开启。

1.1.3 曾经的光环如今成为一个“囚笼”

我是一个极其慢热的人。尽管如此,在初中阶段,我还是凭借优异的成绩与乐于分享的性格收获了好人缘。但在一个95%的同学都奔着清华、北大的目标努力的竞争激烈的班级里,拥有好人缘哪有那么容易。

我并不是不能接受独来独往,甚至曾与我形影不离的同桌不知为何疏远我后,我的内心也并未掀起过多的涟漪。直到高中的第一次考试—摸底考试—成绩出来的那一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孤独。

我第一次经历了成绩带来的打击,内心被击溃:实验班约有300名同学,我考了全年级第380名,这对我来说是从小到大考试成绩排名记录的“突破”。

无独有偶,课堂上受到的打击进一步冲破了我的防线:我完全听不懂数学课,对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一脸懵,但有好几位同学在老师提问后1分钟之内便自信地说出了正确答案。

在双重打击下,孤独的效应无限膨胀。每到周末,为了排遣孤独感,我会逐个找初中的“死党”聊天,但过度泛滥的自尊心让我不敢向他们说我的真实处境。我不能让别人知道,曾经在学习上所向披靡的我,如今是这么落魄。

无数个关于自尊心的问题反复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辗转反侧—

爸爸总是向他的朋友炫耀我考上了实验班,但现在我的考试排名跌出了实验班,我还有“脸面”吗?

在一众亲戚好友中,我聪明、学习好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我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切切实实的“学渣”,我还有“脸面”吗?

我曾经是班里“叱咤风云”的人,可现在的我是“学渣”,也没有朋友,我还有“脸面”吗?

我曾经那么坚定、自信地向家人、老同学表达了“非清北不可”的信念,但横亘在眼前的只有第380名和一再听不懂的数学、物理课,我还有“脸面”吗?

周日下午返校,公交车缓缓爬坡,经过数个隧道后离学校就不远了。每多靠近学校一米,我内心的苦楚与挣扎便多一分。

曾经“挤破脑袋”考入的梦想学校,曾经的光环,如今竟成了让我身心备受折磨的“囚笼”。

1.1.4 内心的“他们”让我堕入心理深渊

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揣摩、想象“他们”会如何看我。

“他们”是谁?

“他们”是那些对我抱有期待的人,如我的父母。

“他们”是那些我希望能够在其面前证明自己的人,如我的亲戚、我的老师。

“他们”是那些我希望能够在其面前维持尊严的人,如我父亲的朋友,我父亲曾骄傲地在他们面前夸赞我的成绩。

“他们”是那些我在脑海中构想出的假想敌,如我曾经的竞争对手。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成了我沉重的枷锁。

“他们”对我失望了怎么办?“他们”曾认为我肯定能考上清华、北大。

“他们”要是嘲笑我怎么办?“他们”可能会想:看,这人以前成绩那么好,一到高中就不行了。

这些我想象出来的声音折磨着我。我仿佛成了一个站在茫茫冰原之上,看不到出路的绝望的独行者。

1.1.5 自救:归零心态与脱离“他们”

我必须找到自救的绳索。

所幸,我很快就找到了自己心理的两大症结:既抛不掉过往的光环,也抛不掉内心的“他们”。我要对症下药。

我仔细审视了过去三年头顶着巨大“光环”的自己。在抛掉这些光环之前,我决定先反思—反思这些光环的“来时路”。

小学高年级时的我,成绩并非拔尖,因此步入初中校园时,我坦然地接受了聚光灯不会在我身上,也坦然地接受了我可能会获得平庸的成绩。

身处“高手如云”的培优班,我没有骄傲,更没有焦虑。因为我深知初中的学习难度比小学更高,所以秉持着“成绩不处于拔尖水平很正常”的“佛系”而轻松的观念努力学习。

在初一期中考试成绩公布之前,那些集各种“光环”于一身、从小优秀到大的同学都在猜测前五名花落谁家时,我却心想:我要是能挤进年级前50名就谢天谢地了。但出乎意料的是,我考了班级第1名,年级第2名!

我瞬间从一个“小透明”变成了众星捧月的“大学霸”。不过,我仍然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从小到大我都没有过这样的好成绩,这次的好成绩只能算作一个超常发挥的意外。下次考试只要不跌得太厉害就行,尽量争取不跌出年级前30名。

但再次令我意外的是,期中考试过后不久的月考里,我考了班级第1名,年级前10名。

我的“佛系”心态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逐渐消失的。

因为有了光环,因为被推上“神坛”,我学习的动力好像悄然无息地变了—从为了“里子”变成了为了“面子”。我仿佛是为了维护在同学亲朋好友眼中的“体面”而努力学习着。

于是,我变得脆弱敏感、患得患失:偶尔跌出年级前10名,我就要“哭爹喊娘”;偶尔考差一次,我就会在内心营造出“十恶不赦、颜面丢尽”的恐怖氛围。

于是,持续了3年的光环似乎变成了我摘不掉的标签和挣脱不了的枷锁,变成了与我的身体合为一体的面具。

我挣扎了很久,终于想明白:既然刚升入初中时,我能够“精准”预判竞争的激烈性,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庸,能够在对排名抱以“佛系”心态的前提下全身心为“里子”而努力,那么,升入高中的我也可以。

我逐渐对“年级第380名”释怀:在全省最好的中学排到年级第380名,虽然不算拔尖,但也不算差,未来依旧可期。为什么不把“年级第380名”当作高中的起点呢?

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从这个起点一步一步往前走。哪怕再吃力,只要通过努力做到平均每3天进步1名,我也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过去的光环或低谷有什么意义呢?既然已经身处一个新环境、新阶段,那么,自然要让一切“清零”,自然要从“0”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向上爬。这便是“归零心态”。

此外,困扰我的还有“他们”。

既然过往的光环都需要抛掉,那为什么还要过度在意“他们”的看法呢?高中阶段,我在为自己未来的大学、自己未来的平台而努力,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而不是为了“他们”。

我反问自己:追逐优秀的征途上一定要为别人的目光而“表演”吗?我难道不是发自内心地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吗?

想明白这些后,我从曾经困扰自己的“心魔”中剥离出了自己的心愿。考上清北是我自己的事情,是我自己的梦想。我为之而努力甚至倾尽全力,也可以坦然地接受任何结果,包括失败。只要我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年级第380名”这一起点,我就应该为自己喝彩。

在厘清这两个问题后,我学会了与自己和解,更学会了享受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的状态。

高一第一学期剩余的考试中,我的成绩从年级第380名,进步到了年级第100名左右,又进步到了年级第60名左右—这意味着我离考上清北的名次仅差30名左右而已。

归零之后,一步一步向上,享受进步,多好!这一切让我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新生”。

后来,归零心态与忽略“他们”、忠于自我,成了我读大学、工作时期的个人心态准则。这两种心态让我受益颇多,因此,虽然我目前还是一个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年轻人,虽然我还是一个无名小卒,但还是想总结一番,与阅读本书的你们分享。

无论是在学习中、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归零心态与忽略“他们”都能让我们更专注于自己,更专注于享受自己变得更好的过程。

归零心态也可以称为空杯心态。无论是新的一天还是新的一个阶段,我们都可以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空杯子:忘掉昨天的荣耀或挫败,新的一天从零开始,逐步积累,奋力超越自我。

忽略“他们”就是更专注于自己,不让内心想象的“他们”的看法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障碍,从自己的进步中真正地感受到快乐与成长。

当努力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而非枷锁时,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提高。打败心魔后,接下来欢迎大家与我一同进入在学习上升级打怪的“游戏”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