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心中的伦敦

音乐史中,有许多作曲家以“伦敦”为题材创作作品,著名的有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的《第二“伦敦”交响曲》、埃尔加的管弦乐序曲《安乐乡》(又名《在伦敦城中》)和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的12首《伦敦交响曲》。

沃恩·威廉斯(1872—1958)

《第二“伦敦”交响曲》是沃恩·威廉斯一生创作的九部交响曲中最著名的一部,作于1912—1913年间,后又经过长达二十年的修订,最终完成于1933年。这首交响曲融入了英国民间音乐元素,描绘了英格兰的景色,抒发了作曲家作为一个伦敦人对伦敦的深厚情感。这首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与沃恩·威廉斯同时代的英国作曲家、著名指挥家阿尔伯特·科茨曾对沃恩·威廉斯的这部作品有过细致的解读。他这样描述第一乐章:“伦敦在沉睡中,泰晤士河平静地流过这个城市;城市苏醒了,我们看见城市的各个部分,它的性格,它的幽默,它的活动。”

正如科茨所做的解读,《第二“伦敦”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序奏,其安详宁静的气氛是沉睡中的伦敦城的写照。随后传来模仿威斯敏斯特教堂钟声的竖琴声,琴声如风飘过,由此引出一个热烈的乐段,仿佛是伦敦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是早市的喧闹。随着喧闹声逐渐平静,音乐奏出一段沉思的主题,宛若来到昔日繁华而今日破败的阿德菲尔街区,令人不免慨叹岁月的无情。最后,第一乐章在回归令人兴奋的节奏与情绪中结束。

科茨对第二乐章的解读是:“这里描绘的是一个名叫布鲁姆斯伯里的地区,湿漉漉、雾茫茫的暗淡黄昏,充斥着贫穷与悲剧。小酒店门外的老乐师在弹奏着一曲《芬芳的薰衣草》。”

熟悉伦敦的人都知道布鲁姆斯伯里这个地方,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既有落魄的贵族,也有赤贫的穷人,故而乐曲中既有对曾经富贵荣华而今破落衰败的悲叹,也有挣扎在穷苦生活中却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期盼。第二乐章就是混合了这两种不同情感思绪的一首音诗。

科茨为第三乐章写下的文字是:“我们必须想象自己在星期六晚上坐在教堂堤岸的一条长凳上,泰晤士河的河水平静地流过。”

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是一首诙谐曲,在乐曲的前半部,既可以听到从泰晤士河边传来的夜晚集市的喧闹声,还仿佛可以看到和听到小商贩推着手推车、挎着篮筐沿街叫卖,以及女孩子们在手摇风琴的乐声中轻快地舞蹈。随着夜幕降临,喧闹声与舞蹈音乐渐渐消失,乐章的结束部趋于平静,音乐的色彩变得暗淡,如同是伦敦城笼罩在夜幕与浓雾中,唯有泰晤士河仍在黑夜中静静地流淌……

科茨对第四乐章的描述是:“失业者和不幸的人,是对这个城市一个残酷相的描绘。音乐以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钟声结束,结束部分呈现出作为一个整体的伦敦的画面。”

诚如上述科茨的解读,沃恩·威廉斯在第四乐章里再现了第一乐章中的乐思,并稍加变化,使其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这一乐章中,曾在第一乐章序奏中描绘伦敦城清晨景色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钟声再度出现,使得整部交响曲首尾呼应,但钟声在第四乐章再度呈现时,所描绘的则是沉浸在暮色中的伦敦城的美妙景象。

《第二“伦敦”交响曲》描绘了伦敦的景色和作曲家对它的感受。这部交响曲和声运用十分丰富,无论是和弦结构、和声进行,还是调式调性的运用,都显示出作曲家卓越的才华与精湛的创作技巧。它代表了沃恩·威廉斯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

《安乐乡》是英国作曲家埃尔加于1901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序曲。“安乐乡”一词本是指中世纪时英国人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后代指伦敦的风景名胜。幽默的英国人喜欢把伦敦城称为“安乐乡”。埃尔加的《安乐乡》是20世纪初伦敦街巷生活的写照,表达了作曲家对伦敦城的热爱。

《安乐乡》描写了一对在伦敦街头漫步的情侣。音乐开始表现的是街巷生活的气息,因为过于热闹,这对情侣希望能在附近的公园里找到安宁,但这种甜美的静谧却被伦敦街头顽童的恶作剧打断。于是这对情侣只好回到街区,恰又遇上一支军乐队,乐队的演奏打破了甜美安乐的氛围,他们只得躲进教堂。但在教堂里,他们也不得安宁,只能再次回到大街上。这首乐曲首演后即获得了成功,后来成为埃尔加最流行的作品之一。

爱德华·埃尔加(1857—1934)

除了英国本土作曲家沃恩·威廉斯以交响曲体裁写出了表现伦敦人文景致的著名的《第二“伦敦”交响曲》,其实早在18世纪,奥地利作曲家、有着“交响乐之父”美誉的海顿,也曾以“伦敦”为名创作有交响曲。与沃恩·威廉斯用音乐描摹和表现作曲家对伦敦的情感不同,海顿的《伦敦交响曲》是应伦敦好友、音乐会经纪人萨罗蒙的邀请,于1791年至1795年为音乐会演出所特别创作的一组交响曲的总称。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

1790年,海顿供职的雇主埃斯特哈齐公爵去世,这对于已年近六旬的海顿来说,不仅日后的自由空间相对增大,还可以接受外来的邀约而自由创作。1791年与1794年,海顿便两次受邀前往伦敦旅居。当时英国在经历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后,伦敦已成为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这便与海顿所生活的封建专制的奥地利形成强烈的对比。在伦敦,海顿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去抒发自己的感情,于是他便在自由的状态下创作了这些作品。而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与公众音乐厅的建设,音乐已不再是被少数贵族垄断的艺术,海顿的音乐激起了伦敦人的热情,伦敦人纷纷涌入音乐厅欣赏海顿的作品,并给予最大的赞美,这些都激发了海顿巨大的创作热情,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12首冠以“伦敦”之名的交响曲,代表了“交响乐之父”海顿一生100余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这些音乐充满鲜明的形象,表现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画面,体现了海顿在长期创作中积累的成熟技法,是其重新燃起的生活热情和真诚欢乐的结晶。

12首交响曲分别为:

Hob.1.93《D大调第九十三交响曲》(1791)

Hob.1.94《G大调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1791)

Hob.1.95《c小调第九十五交响曲》(1791)

Hob.1.96《D大调第九十六“奇迹”交响曲》(1791)

Hob.1.97《C大调第九十七交响曲》(1792)

Hob.1.98《降B大调第九十八交响曲》(1792)

Hob.1.99《降E大调第九十九交响曲》(1793)

Hob.1.100《G大调第一百“军队”交响曲》(1793—1794)

Hob.1.101《D大调第一百零一“时钟”交响曲》(1793—1794)

Hob.1.102《降B大调第一百零二交响曲》(1794)

Hob.1.103《降E大调第一百零三“擂鼓”交响曲》(1795)

Hob.1.104《D大调第一百零四交响曲》(1795)

海顿创立了交响曲四乐章的形式。第一乐章采用最富戏剧性的奏鸣曲式,在乐章的开始通常会有一段缓慢庄严的引子。第二乐章为慢板,以抒情的方式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与内心体验。第三乐章多采用小步舞曲,除优雅的宫廷风格外,也时常采用带有乡间风格的舞曲。最后的第四乐章一般是对民间风俗性画面的描写。在海顿后期的交响曲创作中,他将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相当完善的艺术形式有机融合,使其作品成为古典主义时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