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突破:从构思到完成的5堂高效写作课
- 孙文琴 爱丽丝
- 5926字
- 2025-03-28 11:27:27
01 编剧入门基础知识
如果你想做编剧,要怎样入门呢?
这个话题非常庞大,涉及的内容极多,但若要从根本上总结,编剧的基础无外乎两点:天赋+勤奋,缺一不可。
这其实是老生常谈,这个公式用在这世间的任何一个职业上都成立,编剧这个职业也不例外。
没有天赋却很勤奋的人,大多能写出作品,但是写不出优秀的作品。
有天赋却不勤奋的人,则有极大概率根本写不出任何作品。
天赋
要怎样判断自己有没有天赋?很简单,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你想不想写?第二,你为什么而写?
对于这两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当你真正能够想明白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后,你就可以动笔了。
这个时候很可能会有人问:我写什么类型比较好?
笔者给的答案是:写你最想表达的故事。写完后,把你的故事拿给你身边的人看,或者匿名发在网络平台,看看网友的评价,不管他们怎么评价你的故事,你都得到了反馈。
接下来,你要做的是正确看待这些评价,不要因为负面评价打击了你,你就气馁,但可以因为得到了正向反馈,提高自己的写作热情。找到擅长鼓励你的读者很重要,比如笔者从来都是鼓励新人的,哪怕是一块泥巴,笔者也会说,这块泥巴黑得好有特点。因为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
可作为创作者必须清楚地知道,不可能永远有人鼓励你,你必须学着接受打击,学会换位思考:他为什么这么批评我?
在面对批评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他不懂我”,或者认为“这个世界没人懂我”,这些想法都是情绪化的,不够理智,一个没有理智、不能以平常心看待批评与建议的创作者,是永远不可能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的,也就几乎没有办法改正自己的缺点,让自己更快进步。
批评与打击对编剧来说太常见了,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当一个编剧,学会与批评、打击和平相处很重要。否则很可能还没推开入行编剧的门,自己的情绪就先崩溃了。
在你接收到负面反馈,觉得别人的批评和打击让你崩溃的时候,一定要想想最开始的那两个问题:你想不想写?你为什么而写?
可能有读者此时会问:既然他们总是打击我,我为什么还要给他们看自己的作品?
因为剧本本身是商品,它的价值来自被更多人看到。
剧本是商品,这对很多有文学梦的朋友来说,是件很残酷的事。在很多尚未入行的人看来,剧本是一个神圣的“作品”,但是笔者接下来的话要打破你们对剧本的“滤镜”,剧本本身并没有浪漫的色彩,它只是视听语音的基础呈现,编剧写的每一个字都要有所指,要有画面感,要能拍出来。剧本只是影视剧拍摄的一个工具,从根本上看,和说明书没有太大的区别。
明确这一点,可以帮助很多浪漫主义者戳破关于“剧本”这个名词的幻想泡沫,没有了过高的期待和幻想,就可以更坦然地面对他人的批评与打击,进而拥有一个相对良好的心态。
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件事说起来容易,想要做到需要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能确定自己有没有天赋。
关于天赋,笔者想告诉你一个秘密:这世上没有天赋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只是暂时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而已,在很多时候,只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就会发现自己的天赋不知何时已经出现了。
勤奋
除了天赋,做编剧的另一个基础技能是勤奋。
要勤奋到什么程度呢?起码要先让写作像吃饭、喝水那样日常,再让其像呼吸一样自然。
笔者见过太多人在写作之前要举行各种“仪式”,有的甚至以年为单位作为准备时间,这样能写出什么作品来?
在这里,笔者教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如果你实在写不出来,那么就坐在电脑前,打开文档,就算写不出来,也要坐完今天的写作时间!你必须给自己设定严格的考勤制度,考勤人与被考勤人都是你自己,这样看起来很傻,可是你坚持了一天、两天、三天、五天之后,你会发现,有些文字和剧情,你不需要竭尽全力地去拼凑,它们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只要开始写,你的编剧事业就开始了。
写着写着卡住了怎么办?重复上述动作,直到你思如泉涌的那一刻出现。
这些都是笨功夫、慢功夫,也是编剧的基本功、入门功,在这个行业中,没有人会逼你,因为大家都很忙,只有自己逼自己,反复问自己开头那两个问题:你想不想写?你为什么而写?在这种“灵魂拷问”中,日复一日地坚持着,磨炼着,直至享受着。
编剧入门的七种方式
基本功达标,也能够写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后,怎样踏入编剧这个行业的大门呢?
笔者认真总结了七种方式:第一种是求学,至科班毕业;第二种是认个师父;第三种是加入一个创作团体,编剧公司或者工作室都行;第四种是给自己找一个经纪人;第五种是“曲线救国”,先入职影视公司做策划等相关工作,再寻找机会,近水楼台先得月,转岗成为编剧;第六种是直接去剧组找机会;第七种可以概括为其他方式。
不得不说,随着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甚至新媒体短剧的蓬勃发展,相比数年前只有电视剧和电影需要编剧的行业环境,现在的机会实在太多了,以上七种方式,都可能让你在编剧行业站稳脚跟。那么,哪一种入行方式更适合你?
笔者的建议是,七种都试试。
第一种方式不局限于全日制学习,很多影视学院、相关机构有各种学习班、交流班,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能拓展人脉。这里,笔者要强调一下人脉的重要性,这七种方式,都建立在拥有业内人脉的基础之上,但是大家可别误会,笔者说的拓展人脉不是让你溜须拍马,而是要实实在在地结识能够对你的编剧事业有所帮助的人。
编剧要写出好故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交流,从对方的身上学到经验或者得到灵感。交流对象需要精挑细选,对方的身份、学识、三观,你都要仔细分辨,否则“交流”半天,发现对方是个“忽悠”,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打了水漂,只能安慰自己又多了一个写作素材。
第二种方式是找个师父,这是最传统的方式,在以前编剧机会少的时候,除了极个别天才,绝大多数人都需要找个师父带自己写,基本上不错的编剧都有一个或数个师父。先跟在师父身边做会议记录、找材料、记录灵感,这是在锻炼基础写作技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再根据师父写的剧本学格式、学步骤、学流程,日积月累,直到能接下师父写出的剧本的后几集的写作,才算学有小成。
第三种方式很容易,打开搜索网站,输入“编剧招聘”四个字,你会发现惊喜。这里需要关注的是,一定要学会甄别信息的真假,要在充分保证自己权益的情况下动笔。
第四种方式,找到自己的经纪人,现在有专门的编剧经纪公司,可以提供多种合作方式,你可以先多去了解、比较,再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选择经纪公司前需要慎重考虑,尤其要注意合同是否合理。
第五种方式相关的招聘信息很多,任何一个影视公司都需要策划,也有很多编剧曾经当过策划,一边学习,一边积攒人脉,同时还能盯着最靠谱的机会,灵活机动。对很多人来说,简直没有比这更妥当的方式了。
第六种方式要相对艰苦一点,毕竟剧组里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职位都很重要,也很辛苦。最好的入门渠道是做跟组编剧,但是一般刚入行的新人很难得到这个机会,因为跟组编剧的门槛太高了,稍微有点规模的剧组,都不会放心将剧本交给一个新人。更多时候,新人在剧组里是场工或外联,但看得多了,懂得多了,写出的剧本自然不一样,故事内容会更接地气,写作技巧也更加实用,毕竟经验都是从实战中得来的。
第七种方式,往往与意外和运气有关。笔者给大家讲个小故事:13年前,笔者在一个剧组担任编剧,把剧本发给甲方后并没有及时与甲方确认对方是否收到,因此笔者并不知道剧本其实并没有发送成功,这导致笔者在等甲方反馈,甲方在等笔者的剧本,两方都不好意思相互催促,事情便耽搁了下来。笔者公司的一个员工很着急,等待过程中悄悄在笔者原来的剧本上做了加工,等笔者和甲方误会解除,他的剧本也改好了,并提交给了笔者。笔者一看,他加工得还不错,可以带一带,由此他就正式踏上了编剧之路,至今,他和笔者依然是很好的工作搭档。
在明确了天赋和勤奋的正确打开方式后,就可以正式开始你的编剧之行了。
一句话故事核
接下来要正式进入剧本创作阶段,在此必须先介绍一下“一句话故事核”,这是剧本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顾名思义,“一句话故事核”就是用一句话来阐述整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核心。无论是制片人,还是国家电影局或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工作人员,都是没有那么多时间看完整部电影或电视剧剧本的,所以需要编剧用一句清晰的话来阐明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果实在做不到一句话,就用尽可能少的语句来讲清楚。
在生活中,无论是影评,还是杂志、网络上关于某部电影、电视剧的介绍,通常开篇第一句话都是用最简单的阐述来告知大众该作品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这句话就是“一句话故事核”。
对于编剧来说,如果自己都无法提炼出故事核心,那茫茫写作内容,要如何取舍呢?编剧不能随心所欲、没有边界和目标地写,这样会给甲方和身为乙方的自己带来无数困扰。剧本是特殊的商品,在大家都在强调影视要工业化的如今,剧本创作一定要尊重商业剧本的流程和规则。所以,创作任何影视作品的剧本,哪怕是一个小短剧,编剧都要刻意训练自己,将十几分钟、几十分钟,或者更长时间的影视作品剧本提炼成一句话。哪怕一开始提炼得不太好也没关系,形成这样的提炼思维后,大脑在面对类似工作时就会有一个下意识的反应,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接下来具体阐述怎样进行一句话故事核的概括提炼。
简而言之,就是写清楚什么人要干什么事情,核心要点是简单、吸引眼球。
例如,你要写一个刑侦剧本,主角是一位警察,就要想清楚警察要干什么,他是要去缉毒还是去当卧底?主人公、事件,是编剧要向所有人传递的强烈信息,就可以根据主人公+事件提炼一句话故事核。比如经典的法国喜剧片《你丫闭嘴》,讲的是冷漠的杀手卢比遇到热心肠但愚蠢的钢蛋,两人为了逃离监狱而发生的故事,一句话就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如电影《立春》讲的是小城女青年为了实现自己歌唱家的梦想,一直与现实抗争的故事,一句话就讲清楚了什么人要做什么事情,非常简单。再如电视剧《琅琊榜》,讲了沦为政治牺牲品的“麒麟才子”梅长苏蛰伏12年后复仇的故事,“复仇”这样一条清晰的故事主线,洋洋洒洒地勾勒出《琅琊榜》中复杂的人物图谱和庞大的故事支线,所出现的每一个人和故事支线都与梅长苏有关,这就是一句话故事核的重要性。
故事中所出现的每一个人和事件,如果不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主角相关联,编剧就要反思自己的创作方向是不是错了。最后再举一个例子,电视剧《欢乐颂》讲的是五个来自不同家庭、性格迥异的女孩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故事,故事的重点是相互帮助,如果编剧写了很多相互拆台、争吵的戏,是不是就偏离主线了呢?所以,慎而又慎地总结出了一句话故事核后,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就不要轻易更改了,因为这是编剧的方向标,一旦偏离,就算跑得再快,也永远到不了彼岸,跑得越快,偏得越远,南辕北辙。
一句话故事核的构成
在上一节里,笔者简单介绍了一句话故事核的提炼方法,那这一节就讲一下,如何充实一句话故事核。优质的一句话故事核不是干巴巴的描述,而是精简、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内容,达到突出故事内核的目的。
首先,在描写主角的时候,要强调其鲜明的特质。比如《你丫闭嘴》里,两个主要角色的性格各不相同,且都很复杂,不可能全部描写出来,那么作为编剧,就要提炼出最精准的两三个字来分别描述两位主人公,即一个是冷漠,一个是话痨,这种具有冲突性的描述词汇让这两个人本身具有了戏剧冲突。又如《立春》讲的是一个非常具有悲剧色彩的理想主义故事,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哪个词可以最大限度地形容女教师王彩铃呢?说她理想主义可以,说她坚强可以,说她悲剧也可以,但是这些词都不足以突出她的特质,反复斟酌,只有“执拗”这个词才能准确概括她的性格,既不是赞歌,也不同情怜悯,而是一种很客观的中性表达。“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王彩玲身上、在《立春》这部电影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作为旁观者还是创作者,恐怕都无法对她本身做出很简单的评价,这已经上升到一个哲学高度——人生的意义对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其次,用几个字表述主角想干什么。主角的欲望一定要非常强烈,这件事必须做,非做不可,而且愿意为了做这件事情付出任何代价。随便举几个例子:《天使爱美丽》《海上钢琴师》《我不是药神》《亲爱的》等,在这些优秀的影片中,所有重要角色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性格,都随着时间的沉淀而越发鲜明。虽然时代在变,但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当编剧把一个鲜活的人物放在他非做不可的事情里的时候,人物就会在故事里永生。
最后,解决主角怎么干的问题,也就是主角的行动线。还是用电影《立春》举例子,王彩铃为了实现当歌唱家的梦想,无数次奔波在老家与北京的列车上,这种奔波不足以概括她的人生和精神世界,只是描述她的行动线之一,所以编剧要提炼,提炼到用几个字把她在小城的压抑、苦闷,及对北京无限的向往全部囊括。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理想的追求,可是她总追求不到,于是陷入了无限挣扎的状态,“挣扎”就是对她想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描述。
这样分析后,编剧就可以精准地提炼出电影《立春》的一句话故事核:性格执拗的王彩铃为了实现当歌唱家的梦想不断在现实生活中挣扎的故事。看,主人公有了,性格有了,强烈欲望有了,行动线也有了。其他影片的一句话故事核也是这样逐渐提炼的。所以,提炼一句话故事核,需要编剧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剥,剥到最核心的那一层,选中最精准的那几个字,字字珠玑。
综上所述,一句话故事核的构成公式,就是主人公+行为+欲望=结果。这个结果有两种,一种是肯定式,一种是开放式。肯定式结果如电影《我不是药神》,讲述的是神油店老板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独家代理商的故事,主人公的欲望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开放式结果则相反,观众不知道问题有没有解决,可能解决了,也可能有新的问题出现,也就是悬念,比如电影《亲爱的》,讲述以田文军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寻找孩子,及养育被拐孩子的农村妇女李红琴如何为夺取孩子而抗争的故事,李红琴在得知自己不孕的真相以后命运走向如何?随着影片的结束,观众开始了一段新的思考,这就是开放式结果。
大多数动作片、悬疑片、喜剧片喜欢用肯定式结果,因为观众看这类电影时,通常要求问题有一个结果,要么危机得以解除,要么大团圆,最好符合故事五幕剧的结构;开放式结果则是剧情片、科幻片、文艺片用得比较多,因为答案在每个观众的心里是不一样的,比如经典电影《禁闭岛》,主角到底是检察官还是精神病人?又如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大结局中,男主角贺涵说:“我爱你,或许没有结果,但我会等,多久都会等。”女主角罗子君说:“我爱你,对不起,再见!”这样的结局和对话让人不胜唏嘘,他们以后会怎样?会不会在一起?一千个观众会有一千个想法。再如张艺谋的电影《影》,最后一幕是小艾跑到门后面,惊恐地看向门外,至于她到底看到了什么,影片中并没有给出答案,给观众留下了数种猜测,加深了故事耐人寻味的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