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爽,非常的不爽!
此刻,听完全部对话的迦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人,心中非常的不爽,甚至可以说是快被气炸了。
有这么传经的吗?按姜宸这么搞,他们此次东传佛经,还有什么意义。
就算传过去,也很难得到天子的重视。精力都放在帝经上了,哪里还有多余的功夫去关注别的。
帝经一传,他们全成陪衬了。辛辛苦苦忙活一场,皆为紫微大帝做嫁衣,这种感觉并不好受。
两人此刻,生吃了姜宸的心都有了。但他们也知道,紫微大帝并不好惹,所以尽管心中再愤怒,他们也只能忍着,甚至还不能表现出来。
帝经随佛经一同东传,这都是先前说好的,紫微大帝并未违背约定,他们又能说什么?
不受重视,那是佛经不行,他们应检讨自身,找出不足,努力弥补,然后迎头赶上,而不是在这抱怨别人比他们优秀。
“几位进来吧!”
竺法兰与迦摄摩腾心里是怎么想的,姜宸并不关心,他现在满脑子都是佛法东传之事,甚至比佛门还要更加的重视。
没办法,按照现在的发展,他才是此次佛法东传的最大受益人。
别的佛经能不能盛行姜宸不知道,但老子化胡经与渡世经,一个顶着老君的名头,一个顶着紫微大帝的名头,绝对能在东方盛行,为无数士人所推崇,并流传后世。
而经文越是盛行,影响的人越多,流传的越久,给姜宸带来的气运就越多。事关切身利益,由不得他不重视。
至于西方那两个菩萨的想法,与即将到手的气运相比,他们两人的想法又算得了什么。
真当自己是如来佛祖啊,别人做事,还要先看他们的脸色。
再说,佛法东传这么大的事,如来佛祖都不急,他们急什么,轮也轮不到他们。
一行人在姜宸的带领下走进庙中,接着焚香祭拜。然后,就见两卷被紫气包裹着的经文从天而降,通体流光溢彩,悬浮在众人面前。
“这两部经文,一部是《老子化胡经》,讲的是春秋年间,老子西出函谷关,化胡为佛的故事,道尽佛门来历。”
“另一部是《紫微大帝救苦救难渡世经》,说的是紫微大帝临凡,劝导世人向善,以脱落苦海,直达彼岸。”
看着面色激动的蔡愔一行人,姜宸满脸严肃的将这两部经文的来历道出。虽为他所写,却是老君与紫微大帝所传。
毕竟,他都说了,老子化胡经说的是老君的故事,渡世经说的是紫微大帝救苦救难、普渡世人的故事,说是他二人所传,并无问题。
“老子化胡经?”
“没曾想,佛教竟然还有这等来历,乃是道家圣人西出函谷关后,于蛮夷之地所创。”
蔡愔等人是真的震惊了,任凭他们想破脑袋,也是想不出,佛门竟然还能与老子扯上关系,是他老人家离开东土后所创。
这么说的话,佛陀倒也算不得纯粹的外邦之神,乃是老子于外邦点化的英才,算是半个东方神。
“你……”
另一边,迦摄摩腾与竺法兰在听到《老子化胡经》这个名字后,整个都懵了,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
他们本以为姜宸借紫微大帝之名传经,已经够离谱的了,可他们万万没想到,更离谱的还在后面。
除紫微大帝之外,姜宸还借了老君的名头,另写了一部经文。
不过,他们震惊归震惊,却不像得知帝经时那般愤怒。
因为传下帝经,对佛门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但《老子化胡经》不同,此经传下去后,对佛门好坏参半吧。
别的不说,顶着老子的名头,无疑有助于他们佛门在东方打开局面,更容易为世人所接受。
坏处嘛,容易被人当成道家分支。但这不重要,于佛门而言,眼下最重要的是传进东方。
别管什么办法,先传进去打开局面再说。至于隐患,之后再慢慢解决就是。
这么想着,两人倒是接受了《老子化胡经》。
无所谓他们接受不接受,因为这就是事实。老子化胡为佛,这是历史中真实发生的事,他们否认又如何,根本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哎,果真如世尊所言,此时是传法之机,却非宏法之机。”
“所以临行前,世尊特意交代我等,到达东方后,要少看少说,寻一地方专心翻译佛经,莫要招惹是非,以免染上因果,坏了佛门大计。”
不由得,迦摄摩腾与竺法兰想起临行前,佛祖对他们的叮嘱。
佛祖乃大智慧者,知过去、晓未来,岂会不知此次佛法东传,根本不会在东方掀起波澜。但他不在乎,因为他看重的是未来。
先将佛法传过去,这样等时机成熟后,佛门才好借机宏法。不然等时机成熟时,佛法却还没传过来,那不白白浪费了大好机会。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传经,佛祖才会对姜宸的所作所为毫不在意。任你折腾就是,反正我这次传经,就真的只是传经,并未抱着佛法大兴的想法。
而且,姜宸这一番折腾下来,看似对佛门不利,实则已经帮佛门打开了局面,为之后弘扬佛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你看,紫微大帝与佛门有关,老子更是佛门的祖师。百姓都是盲目的,在知晓这些后,必定会对佛门推崇备至。
如此,传道的基础不就有了,距离宏法大兴还远吗?
佛祖着眼于未来,看到了姜宸所为在未来给佛门带来的好处。所以才会对他不管不顾,甚至还有怂恿之意。
先明确紫微大帝在佛门的地位,再封姜宸为菩萨,可不就是在推波助澜,并为之后宏法做准备。
……
“梵文?”
小心翼翼的接过经书,蔡愔翻开一看,但见玉书金字,甚是不凡。然后,他就抓瞎了,因为写的是梵文,他根本看不懂。
“且让我一观!”
竺法兰上前,先是看了看老子化胡经,见此经甚是中肯,没有崇道贬佛之意,只是如实的介绍了佛门的来历及理念,不由满意的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