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给六全的第七封“情书”——那个骂了老师和校长的女孩

这是我第一次挨骂,而且是学生骂的。在校长信箱里发现,用同一个笔迹写的4封信,从老师、宿管到校长,挨个儿骂,话一次比一次难听恶毒。所幸,同时而来的还有雪片一般表示安慰、愤怒或检举的信。我自忖对学生没有做过亏心事,也很想知道背后的真实原因:说话那么毒,心里一定很苦吧。

好几封检举信将你的班级姓名甚至家庭住址、啥时间写的、找谁投的等信息都抖搂了个底朝天。于是,你很快到了我的办公室。本来有点愤怒,但一看到你人,我恨不起来了。这与我想象中的穷凶极恶的脸完全不一样,白白净净。你很有礼貌地对我微微笑,俨然一个懂事听话的乖乖女。在大量证据下,你很快承认了。这反倒消耗掉了我最后的一点怒气。

你在家与父母终日吵架;你不愿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你觉得骂老师骂校长很酷、很解气;而且校长应该不会把你怎么样;更重要的是,你早就不想上学了。也许你在等待校长大发雷霆之后将你开除。

望着眼前瘦弱的你,我眼前浮现出那个著名的放羊娃“轮回”的故事,突然一阵心酸。我没有批评你,只说了一句:你要是不上学,那么可以预见的结局是,过几年找个人嫁了,你就可能永远留在了各方面都不方便的你所讨厌的农村——上学是改变你命运的唯一机会。你认同地点了点头。正好这个时候上级要对学校进行检查。我说了一句:“你先回去吧,没事儿了看看张桂梅的事迹。”

第一次见你,没有说太多。我想,你也不希望我叫你太多次,让同学们知道这件事。但有些话还是要说的。

第一,关于教养。什么是教养?简而言之,教养是嘴巴里的素质,是行为中的人品,是心底的善良。教养是一种品格,品格越高越有教养;是一种态度,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是一种气质,越有教养越自信越从容。不伤害他人,不给他人添麻烦,这就是最终极最底线的教养。

教养与文化相连,却与知识、能力无关。有知识不一定有教养,有学问也不一定有文化。梁晓声对文化有这样一个表述:“……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孩子“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我一直提倡学生“让我的存在让世界更美好”。我想,即使做不到,也不应该做“让我的存在让世界更糟糕”的人吧!

我希望六全的每一个学生都金榜题名。但我更期待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教养、有文化,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二,关于情绪控制。人生路上,我们遇到的最大敌人,往往不是自己的能力,不是条件,而是情绪。拿破仑说过:“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还要伟大。”都说冲动是魔鬼,控制不住情绪是非常要命和可怕的。据统计,在暴力犯罪案件中,情绪型犯罪所占比例高达70%~80%。

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卡斯丁早上起床后洗漱时,随手将自己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卡斯丁疼爱手表,就照着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然后,黑着脸骂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气,说是怕水把手表打湿。卡斯丁说,他的手表是防水的。于是,两人激烈地斗嘴起来。一气之下,卡斯丁早餐也没有吃,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突然想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转回家。可是,家中没人,妻子上班去了,儿子上学去了,卡斯丁的钥匙留在了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向妻子要钥匙。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水果摊。摊主拉住她不让她走,要她赔偿,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纠缠。拿到公文包后,卡斯丁已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批评。卡斯丁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他跟同事吵了一架。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奖,儿子这一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这就是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生活中只有10%的事情是不可控的,剩下的90%都是你对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的。生活没那么美好,不可能万事如意,但也没那么糟糕,关键是看你如何看待和处理。“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着你。”改变固有的认知和态度,“柳暗花明又一村”。假如有一天,你不幸成为“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那么请你尝试一下以下的步骤:冷静放松(让子弹飞一会儿)—自我暗示(人生不如意常八九)—转移注意力(做运动、听音乐……)—适度宣泄(倾诉、日记、打橡皮人)—精神胜利(阿Q精神)—酸葡萄心理(我得不到的肯定不好)—甜柠檬效应(我其实做得已经很不错了)。最终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按钮,才能掌控自己的美好人生。

第三,关于规则。现在,00后的你们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和第二叛逆期,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但是自制力弱,往往自我意识极度膨胀且爱自由,易把标新立异、追求另类、打破规矩当成博人眼球的方式,口口声声把自由挂在嘴边。我们见多了由于强调“自由”而不遵守规则造成交通事故而命丧黄泉的人(占全部交通事故80%以上);我们也见多了践踏制度、纪律、法律而身陷囹圄的人。孩子们,自由并不是不受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如果那样的话,世界就乱了套。有前贤说过:“一个满口仁义道德却不讲规则的社会,会堕落成一个伪君子遍地的肮脏国家。而一个肮脏国家,人人都讲规则,而不是空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久而久之,道德自然会正常回归。”无独有偶,哈佛大学校长雷厄克也认为:“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加安全有效。”

孩子们,这世界没有绝对的“自由”。那不是自由,那是放纵。自由是在任何时候都能控制住自己。真正的自由其实是自律!它是最高级别的自由。“一旦离开了规则,每个人都自由行事,结果将是每个人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只要这个地球上超过两个人,就需要规则,就需要遵守规则。

为了让世界规矩地对待你们,我们把对规则的敬畏传递给你们!

第四,关于感恩。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商,是一种大智慧的生活态度,是一份社会责任,也是个人幸福的源泉。有一位104岁的老太太耳聪目明,老而弥坚。有人向她请教长寿秘诀,老太太笑道:“我有一剂灵丹妙药,那就是每天花三分钟时间感恩。”她说,一分钟感恩父母、丈夫、儿女、邻居和陌生人;一分钟感恩大自然给予的种种关怀和体贴;一分钟感恩每一个祥和、温暖和快乐的日子。感恩使她心里永远流淌着幸福的泉水,有这样的“神水”滋养,身体自然健康,生命自然长久。

感恩的理由能找到很多,不感恩的借口却只需要一个。孩子们,你们在家被父母呵护得太好。但请记住,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有义务对你好。没有任何人的付出是理所当然。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一切表示感谢、感激,并铭记于心。

英国作家萨克雷在《名利场》说:“这世界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看见自己的影子。你对它皱眉,它还给你一副尖酸的嘴脸。你对着它笑,跟着它乐,它就是个高兴和善的伴侣。”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无数失败、无奈、挫折、不如意,都需要我们勇敢面对,豁达地处理。殊不知,当面临失败、挫折、不幸时,更应该学会感恩。孩子,你尝试一下,抛却仇恨、积怨、不满、愤懑。满怀感恩之心,随之而来的必然会不断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自然而然,你生活中便拥有了一处处动人的风景。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说:“而沙尘暴偃旗息鼓之时,你恐怕还不能完全明白自己是如何从中穿过而得以逃生的,甚至它是否已经远去你大概都无从判断。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至暗时刻,当你熬过了所有的黑暗时,你就会发现,那些经历终将成为你最坚硬的铠甲。深渊过后皆是坦途。

孩子们,希望你们终将上岸,风光旖旎,阳光万里!

(2022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