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安风的《心迷宫》副本

陆沉的贫穷的《心迷宫》剧组什么都缺,唯独不缺的就是有经验、有演技的演员。

陆沉的第一次执导,跟很多新入行的导演不同。

顺,非常顺。

你有一个念头,和演员表述后,经过短暂调整便能达到120分的效果。

可以这么说,这个剧组是一个小小的造梦空间。

由几位非常有想法,有灵性的演员,构建出一个小小的乌托邦,带着所有人进入到《心迷宫》里一幕幕的表演,同时带着所有人一幕幕的构建完善着角角落落。

对于安风来讲,顺序拍摄的《心迷宫》剧组是天堂,能让作为初入行业的她更好地进入角色,体验角色的特质。

安风在北电接触到的方法论表演,在这个小小的剧组里有被推翻的趋势。

北电的表演体系是中国最具影视特色的演员培养系统之一,核心在于镜头前的真实感,与类型化生存的结合。

与中戏更强调舞台表演的完整性不同,北电的表演教学始终围绕影视工业适配性展开,形成了独特的北电方法论。

简述一下北电的表演核心理念。

首先是微相表演。

通过面部肌肉控制训练,例如眼轮匝肌微颤、嘴角不对称抽动等细微动作,实现 0.5秒内完成情绪转换,适应影视里特写镜头的放大效应。

就像黄博在《斗牛》中面对镜头的那一段表演,即是北电微相控制的典型成果。

第二,行动顺序,或者叫行动链条。强调先动作,再反应,后判断三帧法则。

演员需在单个镜头内完成动作触发,先做出动作捡起水杯、生理反应喉结吞咽、心理判断的眼神偏移,形成一个连贯的逻辑。

第三,类型化人格建模。

将演员特质归类为动物性基因。

如姜闻的狼性、周冬语的猫系,通过个性化训练,完成完整的个人风格,从而达成强化银幕辨识度的目的。

并有与之配套的其四年本科制的课程体系。

大一通过解放天性、观察生活、动物模拟,进而培养本能反应。

大二进行镜头表演。

如类型片训练,通过特定类型的影片模仿,例如黑色电影、爱情片、犯罪片等,解锁特定类型片的特定演法。

大三进行影视剧作分析,构建出角色档案构建,包含方言的学习,不同职业技能特训等。

从而应对不同人物特质,毕竟下一个角色里,你可能会演一个地方修鞋匠。

大四主要是学习剧组生存法则,包含试镜话术/合同谈判等。完成毕业联合作业,即毕业大戏。

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阶段里,尽可能地熟悉剧组形式。

标志性的教学方法包含镜头解析、碎片化排练、生理记忆法等。

使用分屏技术同步展示演员表演与监视器画面,训练用后脑勺演戏。

即使你背对着镜头,只露出一个背影,也要通过角度、形体传达你的情绪,而不是木木地站在那。

还有拆分经典剧本为情绪粒子,针对精华部分进行训练。

就像《雷雨》,只排练周冲死亡前3分钟的呼吸节奏,强化影视拍摄中非连贯性的适应能力。

还有一个较为变态的生理记忆法。

通过在极端环境训练建立条件反射,例如在-10℃冰水中背台词去模拟出战争戏寒冷状态的状态。

通过用4K摄像机拍摄考生特写,通过瞳孔扩张度、面部血流量等生物数据评估表演强度。

要求学生在30秒内切换三种类型片表演,完成从琼瑶剧哭戏到黑色电影冷笑再到主旋律演讲,才算是完成了所有北电方法论的学习。

毕业作品还需通过剧组生存模拟器测试,包括连续18小时拍摄、临时改词应激与与替身演员无缝接戏等。

当然,过度技术化也有质疑。

批评者认为北电训练导致演员的表演计算大于情感本能,对此学院近年也增设了直觉唤醒工作坊。

在《心迷宫》剧组中,随着观察其它演员的表演,安风其实在不由自主的模仿,在跟随着剧组的节奏进行,从刚刚学习方法论进入到体验派中来。

体验派表演Stanislavski System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表演体系核心,强调演员通过成为角色,而非是扮演角色,从而来实现真实感。

其本质是让虚构情境触发真实生理反应,堪称表演领域的灵魂附体术。

简单来说,体验,让身体真正适应角色的生活,学习角色的习惯,成为角色,表演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而非是表演剧本内的角色。

但是斯坦尼晚年发现过度调用创伤记忆会导致表演性PTSD。

案例就如马龙·白兰度拍摄《巴黎最后的探戈》后抑郁三年,希斯·莱杰演小丑期间需要服用镇定剂入睡等。

相对来说,姜闻的表演只是彻底理解角色,演出独属于自身的角色特质来,会通过对于角色的分析,加上一些独特的习惯性动作,让人物更加鲜活。

不知道有没有喜欢分析身边人习惯的朋友。

通过观察其实会发现,有的人习惯性连续眨眼,有的人会下意识重复某一动作。

有人则是习惯性的站在角落,这些习惯不明显,但是构建出了不同人的完整特质。

就像刚刚拍摄结束的村长上吊戏拍摄现场,姜闻就即兴加入吞纽扣细节,完成了多层的权力献祭仪式。

让俺来给大家过度解读一波。

首先是生理性政治隐喻。

中山装纽扣代表着权力制服,咽喉异物代表体制吞噬个体,胃部腐蚀代表系统自我消化。

呼应剧本中洛阳铲的凶器、罪证、祭品的三重转换,构成权力器械的消化道闭环。

也可以通过后后期处理,进行声场重构。

放大处理纽扣滑过食道的咕噜声,低频段混入矿洞拖尸体的摩擦声。高频段叠加账本焚烧的爆裂声。从而形成权力消化道的声学蒙太奇。

甚至于可以深层解构一下体验派技术的危险越界,这里就不整了,有点累。

那么对于安风来说,天天在剧组打转带给她的,是如同副本一般的体验。

先去陆沉的导演位晃一圈,再去正在表演的演员面前晃一晃。

讲得夸张点,影帝陪你对戏,姜闻在旁边指导,这待遇几个人能得到?

进步还是挺大的,安风的舞台剧经验和解放天性的学习很有用处的。

在闲暇时与几位主角随机对戏,不局限于仅有的台词,而是随机进行角色演绎。

大家对于眼神、形态瑕疵进行指导,只能说进步飞快,现在已经可以勉强接得住几位主角的戏份了,不至于站在一起像是两个图层,情绪不贯通。

陆沉都觉得异样,自己好像这回煽翅膀幅度挺大的,也不知道这辈子安风会不会再被说演技差劲了。

陆沉感觉安风头顶在不停冒出经验值+5 +5 +5 +5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