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中心论点

国家引入的橡胶树以及橡胶种植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交界地区的哈尼/阿卡人的经济发展,也导致了剧烈的社会文化变迁,哈尼/阿卡人正在努力应对这些社会文化变迁。这些都体现在哈尼/阿卡人的日常生活中。正如本·海默尔所言:“在现代性中,日常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的背景:使不熟悉的事务变得熟悉了;逐渐对习俗的溃决习以为常;努力抗争以把新事物整合进来;调整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的方式。”[150]当然,“要理解日常生活,我们就要明白,日常活动的形塑不仅受个人社会地位的影响,而且受人们身处其中的文化情境的影响”。[151]具体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哈尼/阿卡人切身感受到橡胶种植带来的改变和影响,也切实感受到国家对于村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就是说,国家在橡胶种植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的出场让哈尼/阿卡人能够更加具体深入地理解国家,他们对国家的态度和理解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本书将哈尼/阿卡人的日常生活置于国家或国家文化的视野下来进行解读,同时将哈尼/阿卡人对国家的态度和理解也融入日常生活的描述和分析中。

所以,与以往更多地关注某一国的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不同,本书将聚焦生活在三个国家的边境地区且在各自国家内部都属于少数民族的哈尼/阿卡人的橡胶种植活动及其日常生活,比较分析不同的国家对于哈尼/阿卡人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分析不同国家的哈尼/阿卡人融入国家的地方性实践。进而探讨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讨论民族群体如何想象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理解边境与国家的关系和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进而理解国家本质。


[1]在中国,阿卡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国际学术界将中国的哈尼族、越南的哈尼族和泰国、缅甸、老挝的阿卡人(族)统称为哈尼/阿卡人。在老挝和缅甸,阿卡人是各自国家众多民族中的一个,称为“阿卡族”或“阿卡人”,国际学术界常用“Akha Poeple”指老挝、缅甸和泰国等国家的“阿卡族”或“阿卡人”。所以,本书在涉及中国、老挝和缅甸三个国家时使用“哈尼/阿卡人”,只涉及中国的地方使用“哈尼族”,只涉及老挝或缅甸时使用“阿卡人”。本书中提到的“中国的哈尼族”如无特殊说明,特指西双版纳的哈尼族阿卡支系。

[2]“想象的共同体”这个概念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的,并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中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他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limited),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参见〔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第6~7页。

[3]参见王铭铭《由彼及此,由此及彼——家乡人类学自白(上)》,《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4]参见〔英〕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何颖怡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4页。

[5]王铭铭:《由彼及此,由此及彼——家乡人类学自白(上)》,《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6]〔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21页。

[7]〔美〕约瑟夫·R.斯特雷耶:《现代国家的起源》,华佳、王夏、宗福常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第1页。

[8]C.H.Titus,“A Nonmenclature in Political Scien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5(1931),pp.45-60.

[9]〔英〕莱斯利·格林:《国家的权威》,毛兴贵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第75页。

[1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第253页。

[11]〔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176~177页。

[12]〔美〕约翰·A.霍尔、G.约翰·艾坎伯雷:《国家》,施雪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第2页。

[1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德〕约翰内斯·温克尔曼整理,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731页。

[14]〔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第18页。

[15]〔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第21页。

[16]C.Tilly,“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tate-maling,”in C.Tilly(eds.),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NJ,1975,p.70.

[17]〔美〕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99页。

[18]〔美〕约瑟夫·R.斯特雷耶:《现代国家的起源》,华佳、王夏、宗福常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第5页。

[19]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20]〔英〕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吉登斯讲演录》,郭忠华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第13页。

[21]A.Giddens,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London:Macmillan,1981,p.190.

[22]参见〔美〕科佩尔·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上册),范德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杨岐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李北方:《一个后经典民族国家的诞生——德国历史学家温克勒访谈》,《南风窗》2006年第8期(下)。

[23]贾英健:《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8~64页。

[24]张淑娟:《关于民族国家的几点思考》,《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25]〔英〕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吉登斯讲演录》,郭忠华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第13页。

[26]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20~24页。

[27]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26~32页。

[28]〔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第20页。

[29]王希恩:《论“民族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0]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270~281页。

[3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第137页。

[32]《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第866页。

[33]黄宪起:《中国社会主义国家职能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2。

[3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第549页。

[35]〔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第4页。

[36]〔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第60页。

[37]〔英〕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吉登斯讲演录》,郭忠华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第13页。

[38]徐黎丽、梁世甲:《论边疆与安全的关联性》,《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9]周平:《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思想战线》2013年第2期。

[40]于沛:《从地理边疆到“利益边疆”——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边疆理论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

[41]杨成:《利益边疆:国家主权的发展性内涵》,《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

[42]杨成:《利益边疆:国家主权的发展性内涵》,《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

[43]李东燕:《联合国的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8期。

[44]傅勇:《非传统安全与中国的新安全观》,《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45]参见王逸丹《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6]参见徐黎丽、梁世甲《论边疆与安全的关联性》,《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47]徐黎丽、何艺:《论多民族国家的边疆“各族人民”安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48]〔加〕阿米塔夫·阿查亚:《人的安全:概念及应用》,李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第3页。

[49]〔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第32页。

[50]〔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273页。

[51]〔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3卷):世界的时间》,施康强、顾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第23~38页。

[52]〔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顾良、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第103页。

[53]〔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顾良、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第107页。

[54]Raul Prebisch,“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Economic Bulletin for Latin America,Vol.7,No.1,February 1962,p.1.

[55]Raul Prebisch,“Commercial Policy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XLIX,May 1959,p.251.

[56]〔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16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起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15页。

[57]〔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16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起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162页。

[58]庞卓恒:《沃勒斯坦和他的“世界体系论”——读〈现代世界体系〉(第一、二卷)》,《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4期;巨永明:《中心—边缘—半边缘:读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2期;舒建中:《沃勒斯坦“中心—边缘”论述评》,《学术论坛》2002年第6期。

[59]J.Galtung,“A Structural Theory of Imperialism,”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8,No.2,1971,pp.81-83.

[60]J.Galtung,“A Structural Theory of Imperialism,”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8,No.2,1971,p.89.

[61]张康之、张桐:《论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读加尔通的〈帝国主义的结构化理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5期。

[62]张康之、张桐:《论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读加尔通的〈帝国主义的结构化理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5期。

[63]张康之:《论全球化运动中的“去中心化”》,《理论探讨》2012年第2期。

[64]参见贾宝军、叶孟理等《中心—边缘模型(CPM)研究述评》,《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张敦福:《扩散理论与中国区域发展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陈建军、姚先国:《论上海和浙江的区域经济关系——一个关于“中心—边缘”理论和“极化—扩散”效应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5期;陈彦、黄肖广:《基于中心—边缘理论对长三角及其周边区域经济集聚和扩散的实证研究》,《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65]参见〔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王超、朱建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6]参见〔墨〕阿图洛·瓦尔曼《玉米与资本主义——一个实现了全球霸权的植物杂种的故事》,谷晓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7]〔英〕汤姆·博托莫尔:《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陈叔平、王瑾等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第72页。

[68]〔英〕戴维·W.皮尔斯:《现代经济学辞典》,宋承先、寿进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70页。

[6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45页。

[70]〔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第21页。

[7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269页。

[7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871页。

[7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9页。

[74]孙承叔:《真正的马克思——〈资本论〉二人手稿的当代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371页。

[75]〔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伦、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3页。

[76]〔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第47页。

[77]〔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靳建国译,台北:东方出版社,1988,第23页。

[78]〔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81页。

[79]〔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杨祖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第163页。

[80]陈传明、周小虎:《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189页。

[81]邓元时、李国安:《政治科学原理》,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第276页。

[82]马亚辉:《老挝禁毒政策的历史演变》,《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83]张良民:《近年来老挝的禁毒工作》,《东南亚》2002年第1期。

[84]Weiyi Shi,“Rubber Boom in Luang Namtha—A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Rural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Northern Lao PDR(RDMA),Vientiane,Lao PDR:Deutsche Gesellchat For Technische Zusammenarbeit(GTZ)GmbH-German Technical Cooperation,2008,p.17.

[85]Adelaide,“Laos cutting into poppy cultivation,”Advertiser,Vol.3,2003.

[86]龙荣华等:《缅甸、老挝开展农作物替代罂粟种植的现状与启示》,《世界农业》2009年第3期。

[87]陈锴:《试析21世纪初“金三角”地区替代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2期。

[88]张毅、金璟:《云南省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89]Yoshida,H.Chanhda,Ye Yan-Mei,et al.,“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and Land Use Change in the Opium Poppy Cultivation Region in Northern Part of Lao PDR,”Acta Ecologica Sinica,Vol.30,2010.

[90]刘文、齐欢:《大湄公河次区域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11期。

[91]Weiyi Shi,“Rubber Boom in Luang Namtha—A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Rural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Northern Lao PDR(RDMA),Vientiane,Lao PDR:Deutsche Gesellchat For Technische Zusammenarbeit(GTZ)GmbH-German Technical Cooperation,2008,p.12.

[92]See Anon,Rubber Investments and Market Linkages in Lao PDR:Approaches for Sustainability,The Sustainable Mekong Research Network,2008.

[93]Vongpaphane Manivong,R.A.Cramb,“Economics of Smallholder Rubber Expansion in Northern Laos”,Agroforestry Systems,October 2008,Volume 74,Issue 2,pp. 113-125.

[94]曾宪海、黄华孙等:《缅甸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热带农业科学》2006年第5期。

[95]尹绍亭、深尾叶子:《雨林啊胶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

[96]董明锋:《西双版纳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期。

[97]李忠华:《西双版纳民营橡胶产业发展对策探讨》,《中国热带农业》2006年5期。

[98]张佩芳等:《西双版纳橡胶种植特点及其对热带森林景观影响的遥感研究》,《国土资源遥感》2006年第3期。

[99]王跃华、徐涛:《西双版纳地区橡胶种植业的分析评价》,《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S4期。

[100]吴兆录、杨正彬:《西双版纳橡胶种植的正负影响和改进途径》,《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01]赵廷光、刘达成:《云南跨境民族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102]刘稚、申旭:《论云南跨境民族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103]李国强:《中老边界历史形成探微》,载邢玉林主编《中国边疆研究通报》,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104]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05]周建新、范宏贵:《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

[106]参见《哈尼族简史》编写组、《哈尼族简史》修订版编写组编《哈尼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杨忠明:《西双版纳哈尼族简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107]参见景洪县民委编《雅尼雅嘎赞嘎》,施达、阿海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108]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哈尼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109]高和:《然尼婷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10]〔老〕坎平·堤汶达里:《老挝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成员》,蔡文枞译,《东南亚纵横》1991年第4期。

[111]周建新、范宏贵:《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

[112]马树洪:《老挝的民族、宗教及其政策》,《东南亚》1998年第3期。

[113]黄兴球:《老挝族群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14]Paul Lewis,“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Akha‘Village Priest’,”Cross-Cultural Research,Vol.3,1968,p.249.

[115]Geraldine Campbell,“Laos:The Akha,”Conde Nast Traveler,Vol.43 Issue 12,Dec 2008,p.114.

[116]Vanphanom Sychareun,Elisabeth Faxelid.,“Customary Adolescent Sexual Practices among the Akha of Northern Lao PDR:Considerations for Public Health,”Culture,Health & Sexuality,Vol.13,No.S2,December 2011,pp.249-262.

[117]Chris Lyttleton,Douangphet Sayanouso,“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Minority’Sexuality:Intimate Changes among Ethnic Akha in the Upper Mekong,”Asian Studies Review,Vol.35,June 2011,pp.169-188.

[118]See Paul W.Lewis,Ethnogmphic Notes on the Akhas of Burma,New Haven: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1969-70.4 volumes.

[119]杨六金:《缅甸的哈尼族——阿卡》,《世界民族》1996年第2期。

[120]杨圣敏:《中国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第232页。

[121]参见张雨龙《哈尼族“阿卡”释义》,《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122]Cornelia Ann Kammerer.,“Descent,Alliance,and Political Order among Akha,”American Ethnologist,Vol.4,1998.

[123]参见马翀炜、张振伟《在国家边缘:缅甸那多新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24]参见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林耀华:《金翼》,北京:三联书店,2007。

[125]参见林惠祥《台湾畲族之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126]参见凌纯声、商承祖《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

[127]参见胡起望、范宏贵《盘村瑶族:从游耕到定居的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128]〔美〕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何瑞福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第42页。

[129]石峰:《“文化变迁”研究状况概述》,《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130]〔美〕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第15页。

[131]〔墨〕阿图洛·瓦尔曼:《玉米与资本主义:一个实现了全球霸权的植物杂种的故事》,谷晓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32]黄应贵:《作物、经济与社会:东埔社布农人的例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33]秦红增、唐剑玲:《定居与流动:布努瑶作物、生计与文化的共变》,《思想战线》2006年第5期。

[134]颜宁:《茶叶经济的兴衰与传统文化的调适——西双版纳南糯山僾尼人的个案》,《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135]张宁:《国营勐捧农场与原住民的协同发展——以梭罗寨僾尼人为例》,载尹绍亭、深尾叶子:《雨林啊胶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

[136]张雨龙:《橡胶种植与社会经济交往的变迁——以中缅边境两个阿卡人村寨为例》,《红河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137]Janet C.Sturgeon,“Governing Minorities and Development in Xishuangbanna,China:Akha and Dai rubber Farmers as Entrepreneurs”,Geoforum,Vol.10,2009.

[138]张雨龙:《橡胶种植与社会文化变迁——以中老边境两个哈尼族/阿卡人村寨为例》,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39]马翀炜、张雨龙:《流动的橡胶——中老边境两个哈尼族/阿卡人村寨的经济交往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40]Janet C.Sturgeon,“Cross-border Rubber Cultivation between China and Laos:Regionalization by Akha and Tai Rubber Farmers”,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2013,No.1,Vol.34.

[141]13个汉族人中,有2名女子是嫁到村里的,另外11名男子是娶了村里的女子后在该村安家的。

[142]1984年5月,曼洪区从勐罕公社划分出来,1988年2月区乡体制改革后成立曼洪哈尼族乡,1990年乡政府搬迁到景哈村,同时更名为景哈哈尼族乡。

[143]整理自景洪市林业局景哈工作站林改组《老帕瓦亩积表》。

[144]该数据由帕瓦老寨村民小组提供。

[145]数据整理自中国勐腊县勐捧镇林业站提供的《国防村亩积表》。

[146]关于老挝坝枯村的土地面积,无论是坝枯村还是当地政府都没有准确的数据。所以,本书在此使用的坝枯村土地总面积39000亩与《流动的橡胶——中老边境两个哈尼族/阿卡人村寨的经济交往研究》中使用的34000亩有较大的出入。书中的34000亩是2010年1月坝枯村提供的,39000亩是2013年12月坝枯村提供的。坝枯村村长和会计对此的解释是:坝枯村村民在2010年至2013年这4年间开发了原本没有划归坝枯村的土地约5000亩,这些土地主要是在靠近中老两国国界线的两座高山上,所以村寨的土地总面积从2009年底34000亩增加到2013年的39000亩。坝枯村2009年年底的土地总面积及其他使用类型的土地面积数据,参见马翀炜、张雨龙《流动的橡胶——中老边境两个哈尼族/阿卡人村寨的经济交往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第40页。

[147]帕雅洛村的土地并不是由村寨分配的,而是村民通过“号地”的方式抢占的。

[148]本书中的经济产值的单位,如无特殊说明,都使用人民币的“元”。因为书中的调查区域的缅甸阿卡人和老挝阿卡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货币主要是人民币,橡胶交易中只使用人民币。

[149]关于“梭累河”的汉字书写有“梭累河”“索累河”“索垒河”,还有人把它叫作“南垒河”。但最普遍的是“梭累河”“梭累港”,故本书使用“梭累河”。

[150]〔英〕本·海默尔:《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5页。

[151]〔英〕戴维·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张秋月、周雷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