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抗战壮歌

随着抗战的持续推进,中华大地深陷战火的泥沼,国内物资运输成为了决定抗战胜负的关键环节。滇缅公路,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的战略要道,肩负起了为抗战输送物资的重任。然而,路况复杂、环境恶劣的滇缅公路,急需大量熟练的司机和机修人员,而此时的国内,相关人才极度匮乏。

陈嘉庚在南洋听闻此消息后,心急如焚。他深知,滇缅公路一旦因缺乏人力而陷入瘫痪,国内抗战物资的补给将面临严峻挑战,这对正处于艰难抗战时期的祖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陈嘉庚坐立难安,在他那宽敞却布置简洁的办公室里,来回踱步,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焦虑与担忧。终于,他停下脚步,目光坚定,毅然决定在南洋招募机工回国,支援祖国抗战。

他亲自伏案撰写招募启事,一笔一划,饱含着对祖国的深切关怀和对南洋侨胞的殷切期望。启事上,他言辞恳切地写道:“祖国在召唤,滇缅公路需要你们。那里虽充满危险,炸弹随时可能落下,道路崎岖难行,每一次运输都如同在鬼门关前徘徊,但那却是我们报效祖国的战场。每一位中华儿女,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都应挺身而出,为祖国的独立和尊严而战,为同胞们的生存和自由而拼搏。”写完后,陈嘉庚拿起启事,反复端详,仿佛看到了无数南洋侨胞响应号召,奔赴祖国抗战前线的画面,心中涌起一丝欣慰,但更多的还是对未知困难的忧虑。

林国泰,彼时正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工作。他身材矫健,面容坚毅,眼神中透着对机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忙碌在修理厂,满身油污,双手熟练地摆弄着汽车零件。休息时,他偶然看到了陈嘉庚发布的招募启事,那充满激情与使命感的文字,如同一把火炬,瞬间点燃了他心中的热血。他的眼睛越睁越大,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内心深处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呐喊:“这就是我一直在等待的机会,我要为祖国出一份力!”

林国泰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放下手中的工具,简单洗漱后,便朝着报名点奔去。报名点前人山人海,南洋各地的青年们怀着同样的爱国热情,纷纷赶来报名。林国泰挤过人群,终于站在了陈嘉庚面前。他略显紧张,但眼神坚定地说道:“陈先生,我会修车,各种汽车故障我都能搞定,也能熟练驾驶车辆。让我回国抗战吧,我不怕危险,就想为祖国做点事!”

陈嘉庚抬起头,仔细打量着林国泰。林国泰的眼神中的坚定和热情却让陈嘉庚深感欣慰。他微笑着拍了拍林国泰的肩膀,说道:“好,此去艰难险阻,滇缅公路上危机四伏,日军的轰炸随时可能降临,每一次运输任务都是生死考验。但祖国需要你这样的人,我相信你定能肩负起使命。”

林国泰身旁,一位戴着眼镜、身形略显单薄的青年也说道:“陈先生,我虽然看着文弱,但我学的是机械工程,对车辆维修有一套,我也想为祖国出份力!”陈嘉庚看向他,点头赞许:“好,有一技之长,在滇缅公路上都能派上大用场。”

林国泰听后,胸膛一挺,大声说道:“陈先生,您放心,我绝不退缩!咱们一起,一定能把物资安全送到前线!”周围的青年们纷纷附和,斗志昂扬。

在陈嘉庚极具感染力的号召下,南洋各地的青年们纷纷响应。一时间,报名点热闹非凡,人们踊跃报名,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渴望奔赴抗战前线。短短时间内,就有三千多名南洋机工报名回国。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的是熟练的汽车司机,有的是经验丰富的机修工人,还有的是刚刚学会驾驶技术的热血青年。但此刻,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祖国抗战贡献力量。

出发那天,码头上人头攒动。陈嘉庚亲自前来为机工们送行,他身着朴素的长衫,眼神中满是期许与担忧。一艘艘轮船停靠在码头,等待着搭载这些英勇的机工们驶向祖国。机工们背着简单的行囊,相互鼓励,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陈嘉庚走上前,与机工们一一握手。他对每一个机工都轻声叮嘱:“孩子们,此去一定要注意安全,祖国需要你们平安归来。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忘记我们的使命,那就是为祖国的抗战胜利而奋斗!”

林国泰握着陈嘉庚的手,激动地说:“陈先生,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平安把物资送到,不辜负您的期望!”

旁边一位机工也大声说道:“陈先生,我们到了那边,一定拼命干,让小鬼子瞧瞧咱南洋华侨的厉害!”

陈嘉庚眼眶微红,点头道:“好,好啊!祖国盼着你们凯旋!”

轮船缓缓启动,汽笛长鸣。陈嘉庚站在码头上,望着一艘艘轮船远去,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些机工们此去将面临巨大的危险,但他也坚信,他们的勇敢和奉献将为祖国抗战带来新的希望。“孩子们,一定要平安啊……”陈嘉庚喃喃自语,眼中满是不舍与牵挂。

机工们穿越茫茫大海,历经数日的颠簸,终于抵达了祖国。然而,等待他们的是更加严峻的考验。滇缅公路,这条蜿蜒曲折的生命线,路况极差,道路狭窄且崎岖,一侧是陡峭的悬崖,一侧是深邃的山谷。再加上日军对滇缅公路进行疯狂轰炸,道路上布满了弹坑,桥梁被炸毁,运输环境极其恶劣。

林国泰和他的同伴们刚踏上滇缅公路,就深刻感受到了任务的艰巨。他们驾驶着满载物资的卡车,小心翼翼地在崎岖的道路上行驶。每一次车轮的滚动,都伴随着车身的剧烈摇晃,仿佛随时都可能翻车。林国泰双手紧紧握住方向盘,眼睛死死地盯着前方的道路,额头上满是汗珠。他的心中既有对危险的警惕,又有对完成任务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把物资安全送到前线,这是我对祖国的承诺。”林国泰在心中默默念道。

在一次运输途中,天空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轰鸣声。林国泰和同伴们抬头望去,只见几架日军战机正朝着他们飞来,机身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机翼上那醒目的膏药旗令人憎恶。“不好,是敌机!”有人大喊道。林国泰的心猛地一紧,但他迅速冷静下来,大声喊道:“大家别慌,赶紧找地方隐蔽!”

机工们纷纷将卡车驶离公路,朝着路边的树林或山谷驶去。然而,日军战机已经发现了他们,开始俯冲轰炸。炸弹如雨点般落下,在周围不断爆炸,掀起巨大的烟尘和土石。车辆被炸得颠簸不已,有的甚至被炸弹击中,燃起熊熊大火。林国泰驾驶的卡车也在剧烈的震动中险些失控,但他凭借着精湛的驾驶技术,努力保持着车辆的平衡。

“坚持住,我们不能放弃!”林国泰大喊着给自己打气。

这时,旁边一辆车上的机工喊道:“林哥,我的车被炸坏了,走不了啦!”

林国泰看了一眼,喊道:“别慌,我来帮你!”他迅速将车靠过去,和其他机工一起,冒着炮火将那辆车推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开始紧急抢修。

“一定要坚持住,物资绝不能有失!”林国泰咬着牙,心中只有这一个信念。他的脸上满是坚毅,眼神中透着无畏的勇气。此时,他的耳边传来同伴们的呼喊声和爆炸声,但他顾不上这些,只是全神贯注地驾驶着卡车。

同行的机工们有的受伤,有的不幸牺牲。但活着的机工们没有退缩,他们从废墟中爬起来,继续投入到运输任务中。有的机工手臂受伤,鲜血直流,但仍然坚持修理被炸坏的车辆;有的机工看着牺牲的同伴,眼中含着泪水,却更加坚定了完成任务的决心。

陈嘉庚在南洋时刻关注着机工们的情况。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着滇缅公路上的消息。当得知许多机工在轰炸中牺牲时,他悲痛万分。他坐在办公室里,手中拿着机工们牺牲的名单,泪水模糊了双眼。“这些孩子,都是为了祖国而死,他们是英雄……”陈嘉庚哽咽着说道。

但陈嘉庚没有沉浸在悲痛中,他迅速行动起来。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为机工们购置防护设备,如头盔、防弹衣等。他还通过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呼吁国际社会关注滇缅公路的安全。他与各国友人通信,讲述机工们的英勇事迹和滇缅公路的重要性,请求他们对日军的轰炸行为进行谴责,并提供必要的援助。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陈嘉庚站起来,激动地说道:“各位,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无数南洋机工们正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的抗战输送物资。而日军却对这条公路进行疯狂轰炸,他们的行为是对人道主义的践踏!我们必须制止这种暴行,为这些勇敢的机工们提供保护!”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共鸣。

在陈嘉庚的不懈努力下,国际社会开始对滇缅公路的运输给予支持。一些国家提供了防空武器,帮助机工们抵御日军的空袭;一些国际组织也向机工们捐赠了物资和药品,为他们的运输任务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林国泰和机工们感受到了来自南洋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他们备受鼓舞。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继续在滇缅公路上日夜兼程地运输物资。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从未放弃。每一次将物资安全送到前线,他们都感到无比自豪,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正在为祖国的抗战胜利贡献着力量。

在这条充满艰险的滇缅公路上,南洋机工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战史诗。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抗战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退缩。而陈嘉庚先生,这位伟大的爱国华侨领袖,也将因为他的组织和号召,被人们永远铭记和敬仰。

在遥远的滇缅公路上,烈日高悬,炙烤着大地,滚滚热浪扭曲了空气,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焦灼。狂风呼啸而过,裹挟着漫天尘土,肆意地拍打着四周。公路犹如一条蜿蜒曲折的褐色丝带,在崇山峻岭间艰难地伸展,路面布满了炮弹坑和裂痕,仿佛饱经沧桑的老人脸上的皱纹,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一辆雪佛兰卡车载着特殊的使命,正沿着这条满目疮痍的道路,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

驾驶座上,林国泰紧握着方向盘,他的双手因用力而关节泛白,指缝间满是尘土。脸颊被炽热的阳光晒得黝黑发亮,汗水如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从额头冒出,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他那破旧且满是尘土的衣领。他的眼神专注而坚毅,如同鹰隼一般紧紧盯着前方蜿蜒的道路,仿佛要将这复杂路况下的每一处危险都看穿。

“国泰,咱这车上的东西可太重要了,千万不能出岔子。”坐在副驾驶座的老张,神色凝重地说道。老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机工,深陷的眼窝和眼角的皱纹,记录着他在南洋机工队伍里奔波的岁月。他嘴唇干裂,声音沙哑,参与南洋机工回国抗战已有多时,深深知晓此次护送 1942年版“抗日债券”雕版任务的艰巨程度。这雕版,承载着为抗战筹集大量资金的希望,是无数爱国志士的心血所系,一旦落入鬼子手里,后果不堪设想。

林国泰微微点头,目光始终未曾从前方移开,沉稳有力地说道:“张叔,您放心,我就是拼了命,也得把这雕版安全送到。这可是能为抗战输血的宝贝,绝不能让鬼子的阴谋得逞。”他的声音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带着破釜沉舟的气势。此时,他脑海中浮现出陈嘉庚先生号召南洋机工回国支援抗战时那满怀期许的面容,还有出发前机工们众志成城的誓言,这些都化作了他心中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此时,天空中突然传来一阵嗡嗡声,那声音由远及近,逐渐清晰尖锐。林国泰和老张心头一紧,两人对视一眼,几乎同时脱口而出:“敌机!”只见远处的天空中,几架日军战机正朝着他们的方向飞来,机身在刺目的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机翼上那醒目的膏药旗如同邪恶的烙印,令人憎恶不已。

林国泰瞬间反应过来,迅速转动方向盘,将车驶向路边一处较为隐蔽的树林。车子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剧烈颠簸,车身左右摇晃,仿佛一叶在狂风巨浪中飘摇的孤舟。林国泰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要被颠得移位,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但他双手如同铁钳一般死死地握住方向盘,手臂上青筋暴起,凭借着精湛的驾驶技术和顽强的意志力,努力保持着车子的平衡。老张则紧张地盯着后方的敌机,额头上满是汗珠,这些汗珠顺着他那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他的手不自觉地握紧了身边的扳手,那扳手成了他在这危机时刻对抗敌机的唯一寄托,尽管他知道这在敌机面前或许微不足道,但心中的勇气和不甘让他紧紧抓住这一丝抗争的力量。

敌机越来越近,刺耳的呼啸声震得人耳膜生疼,仿佛无数根尖锐的针在耳边疯狂穿刺。林国泰将车停稳后,和老张迅速跳下车,猫着腰躲在一棵大树后。他们透过树叶的缝隙,紧张地观察着敌机的动向。每一片随风摇曳的树叶,此时都仿佛成了他们命运的悬念,他们生怕自己的一举一动会引起敌机的注意。

“国泰,咋办?要是敌机发现咱们,这雕版可就危险了。”老张焦急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这颤抖并非源于恐惧,而是对任务失败的担忧,对祖国抗战事业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的后怕。

林国泰眉头紧锁,大脑飞速运转,思索着应对之策。他的眼神紧紧盯着敌机的飞行轨迹,试图从中找出破绽和规律。“张叔,咱们先别慌。这树林还算茂密,只要咱们不暴露,敌机应该不会轻易发现。等它们飞过去,咱们再赶紧赶路。”他一边安慰老张,一边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片树林能够成为他们暂时的庇护所,为他们争取宝贵的时间。

敌机在他们上空盘旋了几圈,仿佛一群嗅到猎物气息却又不确定方位的恶狼。突然,敌机似乎察觉到了什么,猛地朝着树林俯冲下来。林国泰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他紧紧地握住拳头,指甲深深地嵌入掌心,几乎要沁出血来。老张则屏住呼吸,身体微微颤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敌机,仿佛要用目光将敌机逼退。

就在敌机即将飞到树林上方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原来是附近的一支抗日游击队发现了敌机,向其发起了攻击。游击队的战士们深知敌机对公路上运输物资车辆的威胁,他们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对祖国的忠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敌机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乱了阵脚,原本凌厉的俯冲姿态瞬间变得慌乱,不得不放弃对林国泰他们的搜索,转而飞向游击队所在的方向。

林国泰和老张长舒一口气,两人相视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也有对游击队战士们的感激。“张叔,多亏了那支游击队,咱们赶紧走。”林国泰说道,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这光芒中也包含着对胜利的渴望,激励着他继续前行。

两人迅速回到车上,林国泰发动引擎,车子再次在崎岖的山路上疾驰。一路上,他们遇到了不少艰难险阻,道路被炮弹炸毁,桥梁被敌机炸断。每当遇到断路,林国泰都要下车仔细查看路况,寻找可以绕行的路径。有时,他们需要在陡峭的山坡上开辟出一条临时通道,老张和林国泰齐心协力,用简陋的工具搬开巨石,填平坑洼。在穿越一条被炸毁的桥梁时,林国泰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精湛的驾驶技术,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车子,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木桥上缓慢前行,每一次车轮的滚动都仿佛伴随着心跳的节奏,稍有不慎就可能车毁人亡。但林国泰没有退缩,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将雕版安全送达。

然而,危险并未就此结束。当他们行驶到一处山谷时,前方突然出现了一队日军巡逻兵。日军士兵们荷枪实弹,眼神警惕,在山谷中缓慢前行。林国泰急忙刹车,车子在惯性的作用下向前滑行了一段距离才停下。“这下麻烦了,咱们被鬼子堵住了。”老张的声音充满了忧虑,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绝望,但很快又被坚定所取代,他深知此刻退缩意味着什么。林国泰看着前方的日军,心中涌起一股怒火,这怒火如同被压抑许久的火山,瞬间喷发。他咬着牙说道:“张叔,绝不能让鬼子发现咱们车上的东西。咱们跟他们拼了!”说着,他伸手拿起放在座位下的手枪,那手枪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成了他捍卫使命的利刃。

老张也拿起自己的武器,坚定地点点头。“对,跟他们拼了!死也不能让鬼子得逞。”老张的声音虽然苍老,但充满了力量,这力量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就在他们准备下车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时,后方突然传来一阵汽车引擎声。林国泰和老张回头一看,只见一辆满载着南洋机工的卡车正朝着他们驶来。原来,是陈嘉庚组织的另一支机工队伍得知了他们的任务,赶来支援。

车子停稳,车门迅速打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率先走了下来,正是陈嘉庚先生。他身着朴素的长衫,虽已年逾花甲,但身姿挺拔,犹如一棵苍松,岁月的沧桑并未压弯他的脊梁。他眼神中透着坚定与睿智,仿佛能看穿战争的迷雾,看到胜利的曙光。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都记录着他为祖国抗战事业奔波的艰辛,但却丝毫掩盖不住他那股为祖国抗战事业奉献一切的热忱,这热忱如同燃烧的火焰,照亮了身边每一个人。

“孩子们,莫要惊慌!”陈嘉庚的声音洪亮有力,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在山谷中回荡。他快步走到林国泰和老张面前,目光坚定地看着他们,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和期许,“你们肩负的使命重于泰山,我们定要护这雕版周全。”他的话语仿佛有一种魔力,让林国泰和老张原本紧张的心情得到了些许舒缓,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更强大的斗志。

陈嘉庚先生在南洋时,就积极奔走,四处演讲。他常常在拥挤的华人聚居区,站在临时搭建的简易讲台上,向广大侨胞讲述祖国遭受的苦难。他谈及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南京城尸横遍野,无辜百姓惨遭屠戮,眼中满是悲愤与痛心,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同胞们,我们的祖国正在遭受侵略者的践踏,我们的亲人在受苦受难,我们怎能坐视不管!”他的演讲极具感染力,无数侨胞被他的话语打动,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支持祖国抗战。

机工们纷纷跳下车,手持武器,迅速向日军发起攻击。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措手不及,原本整齐的队伍瞬间乱作一团。他们惊慌失措地举起枪,试图反击,但在机工们勇猛的冲锋下,显得手忙脚乱。林国泰和老张见状,也加入了战斗。林国泰端着手枪,一边射击,一边在心中默念:“一定要保护好雕版,一定要为祖国抗战出一份力。”他的眼神坚定而决绝,仿佛忘却了一切恐惧,此刻他的世界里只有战斗和使命。

陈嘉庚站在战场边缘,密切关注着战斗局势。他看着年轻的机工们奋勇杀敌,心中满是欣慰与骄傲。这些机工,大多是响应他的号召,远离家乡,奔赴抗战前线的热血青年。他们有的原本是富家子弟,有的是普通工人,但此刻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祖国的解放,而舍生忘死。同时,陈嘉庚也为这些热血青年捏着一把汗,他深知战争的残酷,每一个机工都是祖国抗战的宝贵力量。“这些孩子,都是为了祖国在拼命啊!”他喃喃自语,眼神中流露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这信念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他们在黑暗中前行。

经过一番激战,日军被成功击退。战场上硝烟弥漫,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和鲜血的腥味。林国栋和机工们望着彼此,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的衣服破损不堪,身上沾满了尘土和血迹,但眼神中却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谢谢大家,要不是你们及时赶来,我们这次可就危险了。”林国泰感激地说道,随后快步走到陈嘉庚先生面前,敬了一个不太标准但充满敬意的礼,“陈先生,多亏了您和大家,这份恩情我们铭记于心。”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这是历经生死考验后对战友和领袖的深深感激。

陈嘉庚微笑着拍了拍林国泰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你们带着雕版继续前行,祖国抗战的胜利曙光,就靠你们去点亮。”他的手掌宽厚而温暖,传递着力量和信任,让林国泰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更加坚定了他完成使命的决心。

林国泰点点头,和老张再次踏上了征程。经过几天几夜的奔波,他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当他们将“抗日债券”雕版安全送达时,心中的喜悦和自豪难以言表。他们看着接收人员小心翼翼地接过雕版,仿佛看到了祖国抗战胜利的希望正在冉冉升起。

“终于完成任务了,咱们为抗战立了一大功。”老张激动地说道,他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眼中闪烁着泪花,这泪花是对这段艰辛旅程的感慨,也是对祖国抗战事业的深情。

林国泰望着远处的山峦,眼神中充满了希望。山峦在夕阳的余晖下,呈现出一片壮丽的景象,仿佛在为他们的胜利欢呼。“是啊,张叔。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而陈嘉庚先生组织南洋机工支援抗战的义举,也将永远铭刻在华侨抗战的光辉史册上,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自由和尊严奋勇向前。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林国泰和南洋机工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华侨抗战史诗。他们的英勇事迹,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抗战的道路,激励着无数人为了祖国的自由和尊严而奋斗。他们的故事,将被后人永远传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时刻提醒着人们,在国家危难之际,中华儿女将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