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成果汇编(No.2)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编
- 1171字
- 2025-04-07 14:00:40
2018年2月,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正式挂牌“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
自成立以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工作成效显著。在建设过程中,一是强化党组领导,基地负责人以身作则。党组书记担任基地主任,落实党管基地第一责任,总体负责基地全面建设工作;院长担任基地常务主任,确保各项任务全面落实。主管科研副院长和主管意识形态工作副院长分别担任执行主任和首席专家,基地秘书处设在院科研处,首席专家带头撰写发表3篇理论文章。二是加强规范化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制定《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管理细则(试行)》,明确基地主要职责、组织机构、条件保障、考核评估机制等。制订激励政策,凡以市中心名义署名在“三报一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发表的理论文章作为单位成果奖励、职称评定、年度科研量化考核、课题结项、优秀人才推荐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探索加大激励的措施,引导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高质量成果的产出上。三是注重内部挖潜,打造过硬团队。坚持以“一个核心团队、一批重要研究学科、多方研究力量协同”为基地运行原则;在各种全院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研究基地建设目标和研究方向,多次召开研究基地会议、专题讨论基地建设工作;广泛动员全院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并在综合考虑专业方向和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全院遴选出优秀专家组成核心团队持续开展研究阐释工作。本着“内部挖潜力、开门办基地”的原则,适时调整扩充核心团队成员队伍,逐步形成一批动态化、梯队式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目前核心团队成员26人,青年骨干人才占44.5%。四是整合优质资源,确保成果质量。基地坚持以课题为依托,创新性地与智库建设密切配合,培育一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阐释为主题的研究项目,增强我院科研人员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的研究基础和能动性。同时,将严格管理贯穿课题立项、开题、研究、结项各个环节,确保在研究资源和政策等方面向提升基地课题质量倾斜。五是推进网纸媒体融合,搭建传播平台。在我院主管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北京社会科学》上,新增“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栏目,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解读传播。通过院微信公众号“首都社科之窗”及时推介基地优秀研究成果。搭建首都社科论坛、青年学者沙龙和首都社科专题研讨会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形成传播高地。
2019年度我院研究基地在“三报一刊”共发表重头理论文章18篇,在“一报一刊”(《北京日报》、《前线》)共发表研究阐释文章15篇。
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相关作者和研究基地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再次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