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经济学季刊(2019年/第2卷/第4期)
- 刘涛雄主编
- 2891字
- 2025-04-08 18:31:39
二 对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的批评
阿罗和德布罗的一般均衡理论无疑是对“有效配置论”最为强劲的支持和守护,它是如此的漂亮,如此的“高大上”[7]。然而,一般均衡理论真的能够解释现实中的市场经济吗?或者说阿罗-德布罗经济真的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真实写照吗?
(一)阿罗-德布罗经济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经济
阿罗-德布罗经济是一个静态经济。这里,生产要素等是给定的。如同现有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模型中既没有考虑投资,也没有引入技术。从而模型并不能体现资本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等的动态演变。也正因为如此,阿罗-德布罗经济并不能反映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这一经济学中最为重要和最有意义的命题。
需要说明的是,阿罗和德布罗并不是没有考虑到这一致命的缺陷。他们也曾尝试去弥补这一缺陷。例如,德布罗(Debreu,1959)在其名著《价值理论》的最后一章中,特地构建了一个类似期货市场的经济体。这里,市场所交易的产品不仅包括当前0时的产品,而且包括未来t时的产品(t=1,2,…,T ),而市场则被假定为在0时一次性开放(once-and-for-all market)。在市场关闭之后,经济人未来在t时只是简单地按交易合同约定的数量发送或接受要素和产品。
尽管我们不能否认期货市场在现实经济中确实存在,然而,以这样一种一次性开放的市场来描述现实中的市场,并使之动态化,无疑又是一次“讨厌和无法令人相信的动态”。
(二)完全竞争市场存在吗?
尽管经济学教科书中把完全竞争市场看成一种市场类型,并对它大加赞誉和论证,然而,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存在吗?或存在过吗?
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完全竞争市场有过昙花一现,那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初级阶段:工匠时代(Nell,1980)。[8]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早已进入以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制造业时代。在当今社会,根本就不存在千千万万个生产同质商品的厂商,即使在同一竞争性行业,各个不同的厂商所生产的产品在质量、规格、颜色和品牌上也存在千差万别。
事实上,完全竞争市场最为本质的特征是厂商(生产者)无权决定自己所生产产品的价格。于是,我们不得不问:当生产者无权决定自己所生产的产品价格时,价格到底由谁决定?可能的答案只有两种:拍卖市场中的管理者,或“看不见的手”。然而,现实中拍卖市场已经非常少见,而所谓的“看不见的手”无疑只是一种无奈的搪塞(尽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正因为如此,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根本无法回答(或解决不了)价格是如何决定的问题,即使就所谓的农贸市场而言。[9]
事实上,非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等)市场绝对是市场的一般状态。价格绝不是由那只“看不见的手”所决定,它是由那些生产不同品牌、质量和规格的厂商自行决定的。厂商绝不会在给定的(即由那只“看不见的手”所决定的)价格下提供自己的商品。
(三)参照系
事实上,新古典经济学家们自己也认识到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阿罗自己就曾经说过:一般均衡理论中有五个假定,每一个假定可能都有五种不同的原因与现实不符(钱颖一,2002)。然而,为了使一般均衡理论这一“有效配置论”最为强劲的支持者能够冠冕堂皇地保留并占据经济学研究的制高点,经济学家们又搬出了所谓的“参照系”理论。如钱颖一教授(2002)所述:
现代经济学提供了多个“参照系”或“基准点”。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比如一般均衡理论中的阿罗-德布罗定理……参照系的建立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也不例外。
所谓参照系无疑是指比较的对象。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确实为我们描绘了资源分配的一幅最完美的景象,因此,以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基准和比较的对象,研究现实经济与最优状态的背离,自然无可厚非。然而,我们不得不说,利用参照系原理对“有效配置论”进行守护有可能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第一,参照系原理无疑会加固西方社会长期以来一向引以为豪的价值观。在许多不明真相、对经济学一知半解的人看来,“有效配置论”通过严格的数学推演,已经得到“科学”的论证。
第二,鉴于“参照”一词本身的含义,实践中,经济学家们在讨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各项政策时,很容易会把它看成一种参照。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确实意味着不需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这样一种参照在实践中就会演变成“去除一切产业政策”“打倒凯恩斯”和“反对有为政府”等口号。
第三,在参照系的作用下,现有大量的研究(如对房地产市场的研究、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研究以及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研究等)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其基本的市场环境之假设。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就在于完全竞争市场通常更便于构建数理模型。事实上,当经济学开辟对某一领域的研究时,如当下中国兴起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等,通常会首先选择以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其基本的市场类型之假设。
然而,参照系能参照吗?
(四)参照系能参照吗?
在物理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构建一个实验室来论证之前的某种猜想,由此得出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的某种规律。由于这些实验室通常可以扩大重建,并形成生产产品的工厂,因此,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许多成果最后甚至都可以产业化,进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某种程度上,阿罗和德布罗的研究方法非常类似于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家们首先信奉某种理念(或价值观),如“有效配置论”。为了论证这一理念的科学性,他们借用了科学研究中构建实验室的方法,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经济环境——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下,通过严格的数学推演,论证了“有效配置”。
于是,非常有趣的问题是:既然在自然科学界,实验环境可以扩大重建,从而使研究的成果可以产业化,那么经济环境是否也能像实验室那样可以构建呢?如果经济环境能够像实验室那样可以构建,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为我们的经济社会构建出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呢?
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经济社会(环境)确实能够通过外力而得以构建。例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使中国放弃了之前的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我们能够构建出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人类社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样一种规律来自生产力发展所具有的自身的演变规律,这种演变规律是客观的、不可逆转的和持续存在的。而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又决定着生产关系(如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等)的不断演变。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尽管生产关系有时会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通常体现为当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时所形成的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由此可见,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不可违背的真理。
生产力发展的这种自身的演变规律所体现出的客观性,使得完全竞争市场在当代经济社会根本无法构建,即使是使用最为强劲的外在力量。例如,完全竞争市场首先要求各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极小,从而无法形成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只能接受所谓外在给定的市场价格。然而,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规模经济。由此可见,新古典所设想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如果曾经存在过的话),在历史的长河中最多也只能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