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学生为本的小学教学设计
- 余新 尹春燕主编
- 2725字
- 2025-04-21 22:00:13
序一
《以学生为本的小学教学设计》即将出版,我非常高兴接受北京教育学院余新教授邀请为该书写上几句学习分享。作为多年的老朋友,我有机会参加过余新教授组织的教师研修活动,在研修现场感受一线教师们的研究热情和对课堂教学的不断反思、修正和完善。该书正是余新教授带领北京教育学院团队与北京市丰台区西马金润小学干部教师教学实践研究的记录,也是院校合作开发的“以学生为本”教学改革优质培训项目及其配套研修资源。该项目以参与式教师培训方法和校本研修实践指导途径,为西马金润小学一线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学习成长平台。西马金润小学是一所小规模、高品质学校,通过与余新教授团队求真务实的合作,持续三年推进“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创新”的校本研修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分享。
《以学生为本的小学教学设计》主张“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体现了理念的研究引领性,表达了对课程改革的前瞻性思考。本书第一章所阐述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理,包括“以学生为本”的教改背景、教学特征、教学原则、教学设计等内容,鲜明地体现出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思想和基本原则,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地课堂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另一方面突出了教学实践的探索,本书第二至十章聚焦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汇聚了14个“以学生为本”的小学教学设计课例,这些案例来源于学校真实课堂,覆盖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数学、语文、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等学科,内容丰富。案例经过专家指导和老师们课堂研磨,为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学习参考。案例易懂、易用、示范性强,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值得学习和思考。
《以学生为本的小学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是“在素养导向下的儿童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内容是“基于知识内在联系和儿童认知规律而建立的学科内容整体结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是“促进儿童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评价是“倡导激励儿童学习、以评促学的评价”。
我认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逐步形成的儿童观、儿童教育价值观,想来想去就是遵循“以学生为本”专业理念,并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儿童是活生生的人”;二是“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意味着儿童是具有丰富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生命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学会对每一个儿童给予期待与保护,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儿童既是“有潜力”的人,同时又具备“不成熟”的特点。根据这一鲜明的特点,教师要充分相信儿童,开发儿童自身的潜能,儿童能自己做的事情,教师一定不要包办代替,要促进儿童的自我进步与成长,发展儿童的自信和创新能力。发展中的儿童尚未成熟,教师还要包容、悦纳儿童的错误,善于将儿童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转化为促进再思考、再进步、再发展的新能源,通过学科教育使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是“眼中有儿童,心里有爱”的课堂。教师要尊重、理解与善待每一个儿童,要站在儿童立场去设计教学,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与心理需求来实施教育。儿童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和尊重,爱就是要真诚地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用童心去感悟童心,“有教无类”是大爱,“因材施教”是智慧。教师与儿童在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孩子们天天在课堂里学习,他们期望遇见好老师,遇到好课堂……
好课堂触及儿童心灵。儿童的成长需要心灵的呵护,需要情感的慰藉,有情感滋润的课堂,儿童的成长是甜的;缺失了情感的课堂,儿童的成长是苦的。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更应该让儿童获得良好的学习感受。好课堂关注儿童心理活动,激发儿童兴趣和自信,使之在学习中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好课堂有兴奋、有感动、有顿悟、有惊喜……
好课堂尊重每一位儿童。好课堂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儿童是有情感、有个性、有差异、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既要把小孩子当作大人们那样去尊重,又要把小孩子当作小孩子那样去理解、宽容和善待。尤其是让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孩子能看到前行的亮光和希望,有自省自悟的空间,有重新跃起的机会。教师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者,而是思维的激活者;教师不是技能的机械训练者,而是学科育人的引领者。好的课堂会尊重关注每一位儿童,让每一位儿童都有表达和进步的机会,让每一位儿童心灵舒展,快乐成长。
好课堂坚守规律。一是坚守儿童认知规律,二是坚守学科知识发展规律。学科是有联系的、有结构的、有系统的。繁杂的学科知识中一定会有一些核心的概念统领,抓住了核心与关键问题,即可纲举目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好课堂会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重新组建学科知识结构,将拥有共同本质特征、体现相同逻辑关系的学科知识,集合在一个鲜明的主题下,建立知识结构群,使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结构化、逻辑化。好课堂坚守规律,实现核心概念的统领与整合,凸显学科本质,沟通知识联系。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促进深度学习,使儿童在高质量的课堂学习中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好课堂充满智慧。智慧的课堂关注儿童智力活动的质量,通过激励儿童学习的内驱力,挖掘儿童学习的潜力,将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每一个学习活动中。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培育儿童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儿童思维发展。好课堂引发儿童不断深入思考的学习过程,鼓励儿童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积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问题链”中产生深刻思考。课堂教学的智慧在于把知识激活、思维激活,通过课堂学习让儿童间接体验或直接参与新知识发生和创建的过程,感受知识的力量,尤其是感受学科独特的思维价值和逻辑魅力。智慧的课堂教会儿童学会学习,使之拥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智慧的课堂鼓励儿童创造,善于给儿童搭建平台、创设机会,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
好课堂让儿童有念想。好课堂会让儿童流连忘返,会对后续学习拥有期待与渴望。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景象:下课的铃声响了,孩子们思未尽、情未了……这样的场景在老师们课堂中不知道出现过多少次,我们多么希望此情此景会出现在每一天、每一节课……好课堂是温暖的,当教师把儿童放在心上的时候,儿童也会给老师同样的回报,常常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即便下课的铃声响起,孩子们依然会沉浸在课堂的学习乐趣中,仍然会心存期待。有期待就有继续前行的力量。
好课堂,儿童充满期待……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