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文书

都昌城中。

青州绝大多数的世家望族都请求徐州朝廷兵马出面,征讨不臣袁谭和田楷。

并愿意竭力相助,共同击退袁谭和田楷在青州的军队,还青州一片祥和稳定。

“诸君。”

王融让这些代表们一起在一道请命文书上签字画押。

文书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青州人要求袁谭和田楷撤出青州,让战火归于平息。

“好!”

一众代表二话不说,一一上前,在文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又摁了手印。

但仅仅是青州的门阀世家代表签字画押,还远远不够。

王融又寻见了一批百姓、工匠、商贾。

“诸位在上面画上手印之后,青州就会重新归于安宁了。”

九成以上的百姓不识字,他们只是听说在那文简上摁下手印之后,就能领取一小袋粮食,所以他们来了。

匠籍之人和商贾认得一些文字,他们知道文简上面的内容。

就是朝廷请他们作为青州人的代表,一起上书,要求袁谭和田楷的军队撤离青州。

“朝廷接管青州,会比如今袁、田混战时期的青州要好上许多。”

“可不是嘛,隔壁琅琊郡的乡民们,至少能够安居乐业。”

底层的民众,诸如农民、匠人、商贾他们哪里在乎青州刺史是谁?

甚至有些人一辈子都没能见过本州刺史。

他们只在意谁执政期间,大家的日子能够安安稳稳,没有战火,没有颠沛流离。

至于徭役和赋税,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都是要交的,只不过是多和少的问题。

服了徭役,缴了赋税,如果生活还能继续下去,这便是好日子。

“琅琊人好些年前就已经稳定下来了,如果不是琅琊和北海两地边界处管控严格,我已经举家搬迁过去。”

“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不会被抽壮丁上战场了。”

这是青州底层人士的心愿。

他们的想法个士人、豪族阶层完全不同。

地位差异带来的思想差距。

一份份青州万民请愿书,被王融遣使送到了袁谭和田楷的军营里。

袁军营寨之中。

看了请愿书的袁谭破口大骂。

“什么请愿书?这些该死的青州人分明是在胁迫我!”

自打袁谭出任青州刺史以来,除了一开始的时候借着袁氏的背景,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

后来,随着他和田楷的交战陷入僵持阶段,青州士人便一改常态,从积极赞助变成坐观成败。

如今,他们竟然又捣鼓出什么万民请愿书。

“他们就给我送这请愿书,田楷那边呢?”

袁谭问使者。

使者回答:“亦是如此。”

在得知了田楷那边也接收到要求撤军的万民请愿书之后,袁谭内心里舒服了一些。

但也只是一点点。

他当即挥墨写信,递给使者。

“有劳阁下将此信件送到玄德公手中。”

袁谭亲自送使者出营。

等使者的身影彻底消息于眼前后,袁谭回营,再写一书。

“来人,驰书送到冀州,交给父亲。”

他要把青州境内的变故告知袁绍。

之前,袁谭完全有信心在青州境内击败田楷。

可眼下局势不同了,徐州朝廷的兵马介入了进来,并取得了青州本地人士的支持。

再这样下去,就算袁谭不撤军,青州人也会带着徐州部众夺取青州的城池。

袁谭向袁绍请求支援。

跟袁谭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下密县内的田楷。

田楷在接收到万民请愿书的第一时间,就已经遣心腹北上,请求公孙瓒想办法派人南下,应援青州战事。

“以我观之,袁谭必然求援于冀州。”

忧愁之下,田楷寄希望于公孙瓒。

两方兵马都遣使北上求援的事,自然被王融打听得到。

王融没有阻拦。

青州越乱,局势越萎靡,就越有利于朝廷收复青州。

搅吧搅吧!

王融命徐州朝廷兵马都驻扎在都昌县一带,等候消息。

刘备收到了袁谭的书信,但无法为袁谭提供帮助。

青州人请求朝廷兵马出击,王融一边推脱说时机还未成熟,一边设宴安抚着众人。

为了让青州士人望族放心,王融遣出一些军士,驻扎在各地门阀的坞堡前方。

以安人心。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袁谭和田楷之间的冲突愈加剧烈,剧县、下密、淳于等县境内,烽火连天。

避难的北海百姓顺着潍水、汶水一路往南,进入了琅琊地界。

简雍在琅琊本地士人的支持下,不断地将北海人编入了琅琊的籍贯当中。

编户齐民,以壮琅琊。

战乱年代,百姓们已经不在乎自己是北海人还是琅琊人了。

他们只想着活下去,活到和平年代的到来。

哪里安全,哪里有一口饭吃,他们就去哪里。

北海各地的士族见朝廷的兵马驻扎在坞堡之后,袁谭、田楷的军队就不敢过来轻易劫掠了,他们很高兴。

相比于高兴的北海士人,袁谭和田楷两人的心情沉重无比。

打到现在,两人几乎都要弹尽粮绝。

他们无法在从青州本地截取粮食,无法以战养战。

袁谭背后的袁氏家大业大,本来靠着青州本地士人供粮,他可以全面压制田楷。

局势变了之后,袁谭军中无粮,他只能派人前往兖州境内,寻求兖州人的支援。

济北国内有些袁氏的门生故吏,他们东拼西凑,凑了些许粮草过来,途径泰山郡时,遭受山匪劫掠,粮草尽数被劫。

“泰山郡内,哪里还有什么山匪?”

袁谭大怒。

“泰山贼?我看分明是泰山郡守故意为之!”

如今的泰山郡守,是琅琊人诸葛玄!

这要是放在平时,袁谭早就领兵去攻打泰山郡了。

“大公子,可遣人去质问卫尉!”

有人提议。

卫尉王融是琅琊人,可以让王融派人去找诸葛玄交涉,让对方归还粮草。

“好。”

袁谭点头,不管成与不成,袁谭都要试一试。

......

都昌城中。

王融接见了袁谭派来的使者。

使者具说事务。

“泰山郡内,竟还有匪寇之患?”

王融惊讶说道。

“如此看来,诸葛玄这个府君,当得并不称职。”

他表示朝廷一定会问责诸葛玄。

使者回去回复袁谭。

袁谭斥道:“问责有什么用?我要的是粮草,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