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巨大突破!破解时间之谜!

“什么!?”

听到杜如晦的话,沉稳儒雅的裴寂,不由表情一变。

脸上不敢置信的神情难以掩饰:“你说刘树义有了收获,已经找到了突破口?这……”

这怎么可能?

从刘树义接下任务,到现在,满打满算,也不超过两个时辰吧?

这么短的时间,也就能来回一趟李建成的陵寝罢了!

刘树义怎么可能就有了收获?

要知道,他们这么多人,可是足足十二天,都没有一点线索,刘树义怎么可能两个时辰,就比他们十二天的努力还要厉害?

裴寂实在是难以相信。

而李世民,则看了眼面色大变的裴寂,又看了眼神情笃定的杜如晦,漆黑深邃的眸子,难得露出一抹异色。

“说说吧。”他开口道。

杜如晦没有耽搁,直接将刘树义的推理过程,详细说了一遍。

“……综上一切,刘树义最终推断,息王尸首,根本就不是在暴雪当夜失踪的。”

“他真正被盗走的时间,至少在一个月前,即我们改葬息王的正月十三之前!”

“而这也是为何,我们数千人,耗费十二天都无法找到贼人,无法找到线索的原因,我们的出发点就错了,又怎么可能找得到线索?”

裴寂听着杜如晦的讲述,脸色忍不住变了又变。

他没想到,杜如晦说的竟是真的。

刘树义竟然真的有了突破!

怪不得,他亲自去调查,都没有找到一点线索。

原来,尸首竟然不是那一夜丢失的。

刘树义怎么连地动的事都那么清楚?

他的学识到底有多丰富?

裴寂忍不住在想,刘文静年轻时,与刘树义比,会比刘树义更优秀吗?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而这个答案,让他心里不由沉重了几分。

“陛下。”

杜如晦的声音继续响起:“裴司空担心刘树义会存有二心,不尽心尽力去调查。”

“可事实已经证明,他在接下任务,不到两个时辰的时间,就做到了我们数千人十二天都没有做到的事,找到了此案的突破口,明确了调查方向……”

“若这都不算尽心尽力,臣也想不到什么能叫尽心尽力了。”

“而且陛下可能不知,刘树义在接下这个任务的时候,就曾向臣说过,他说他知道此案的难度,也知道若无法侦破此案,他就是大唐的罪人,可家国有危,身为大唐男儿,他又岂能避而不及?”

“所以,他在接下此案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了若失败,便丢官舍命的觉悟。”

“若这都不能证明他对陛下的忠心,臣想不到,还有什么能证明了。”

“至于裴司空担心他年轻,没有经验……”

杜如晦转过头,看向一旁脸色难看的裴寂:“这一点,我想已经不需要我再解释什么了。”

事实已经证明一切,刘树义两个时辰的收获,超过了他们十二天的收获,什么年轻,什么经验不足,在这铁一般的事实下,已经毫无说服力。

看着杜如晦那沉着淡然的样子,听着他那将自己所有的理由,尽数反驳的话,裴寂只觉得心口仿佛被巨石撞击一般,沉闷的厉害。

可是,却又无可奈何。

李世民看了一眼低头不语的裴寂,便已明白了一切。

“果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李世民爽朗一笑:“刘树义当真是没让朕失望,原本朕还真的有些担心,但现在,把此案交给刘树义,朕从未有过的放心!”

这话便是彻底定性了。

此案只由刘树义一人负责,无需任何人多言。

裴寂自然不敢再反对,只得点头附和。

“陛下,刘树义让人将此事告知微臣,不仅是为了让微臣把好消息禀告陛下,更是为了让我们提高警惕。”

杜如晦看向李世民,声音低沉了下来:“毕竟,这代表贼人已经至少行动一个月了,而我们对此丝毫不知,也完全不知道……这至少一个月的时间,他们究竟暗中做了多少事,又是否已经图谋完毕……”

在场几人,无论是李世民,还是裴寂,都是心思极其敏锐之人。

此刻听到杜如晦的话,根本不需要杜如晦再说什么,他们便已然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裴寂面色一变。

李世民神色仍旧深邃,可那微微坐直的身体,也暴露了他心绪的变化。

他沉吟几许,直接道:“来人,立即让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程咬金、李孝恭及各部尚书进宫见朕……”

说着,他又看向杜如晦:“给刘树义传话,让他尽一切努力,以最快速度找出贼人,告诉他,只要他能破案,揪出贼人,查明贼人的意图,朕重重有赏!”

…………

工部。

此时的工部衙门内,窃窃私语声不断。

工部的官吏们,一边偷偷瞄向前庭的方向,一边忍不住道:“我没看错吧?那是棺椁吧?”

“不用怀疑你的眼睛,那就是棺椁。”

“谁这么大胆子,把棺椁弄到了工部?他想干什么?”

“听说好像是金吾卫中郎将程处默带人扛过来的,那棺椁,似乎是息王的棺椁。”

“什么!?息王的棺椁!?”惊呼声顿时响起:“你是说……息王尸骸丢失的棺椁?从塌陷的陵寝里搬来的?”

“嘘!这么大声干什么?生怕人家不知道咱们在议论?”

一旁的官员连忙捂住了同僚的嘴,低声道:“这个案子现在有多敏感,你也不是不知道,万一被旁人听去,迁怒咱们,把咱们抓走,那可就是无妄之灾了!”

听到这个官员的话,其余人连忙都噤了声。

但好奇心,仍是让他们忍不住瞄向庭院的棺椁,瞄向那些带着棺椁来的官员,他们太想知道,为何李建成的棺材会被送到这里。

查案的那些人,究竟想干什么?

…………

工部,前庭。

工部侍郎王昆快步迎出,当他看到地面上那座黑色的,侧面有着裂缝的棺椁时,眼皮不由狠狠地跳了一下。

他快速收回视线,看向最前方的刘树义,拱手道:“这位就是传言中探案如神的刘主事吧?刘主事之名这两日当真是如雷贯耳,本官早就想瞧瞧刘主事的真容了,今日一见,果真气度不凡,名不虚传。”

来的路上,杜构已经为刘树义介绍过工部的情况,所以刘树义知道眼前之人的身份。

他笑着行礼:“见过王侍郎,王侍郎谬赞,下官也就运气好一些,凑巧破了两个案子,可当不起探案如神这四个字。”

王昆身材魁梧,嗓门很大,如果不是他身上这身文官的官袍,说他是武将,也不会有什么违和。

事实上,他和武将还真的有些关系。

李世民征战四方时,他曾是李世民手底下的兵士,因祖传的一手工匠技艺,制造和改良了不少攻城器械,立下了功劳。

后转入工部,专门负责制造武器与器械。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他们使用的武器羽箭,就有一部分是他避开李建成眼线,秘密提供的,因而在李世民登基后,他一跃成为了工部侍郎。

听着刘树义谦逊的话,王昆摇头道:“短短两天,就连破两个奇案,放眼天下,也找不到第二个人有这种本事……谦虚是好,但过分谦虚,那就虚伪了,你就和我们工部的工匠一样,厉害就是厉害,这是能看得见的,若一味的谦虚,岂不是让其他人觉得自己过于无能,他们还怎么活?”

因有行伍经历,自身又是技术起家,所以他要比寻常文官更直率,说话也更直接。

刘树义见王昆这样说,自是不好再谦虚,只得无奈点头,承认自己很厉害。

王昆这才高兴的点了点头,然后他瞥了一眼一旁黑色的,仿佛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诡异气息的棺椁,道:“刘主事,不知你将这棺椁带来,是为何事?”

听到王昆的话,他身后的工部官员们,以及杜构、程处默几人,也都同样看向刘树义。

刘树义没有吊众人胃口,直接道:“我此来,是有两件事,想请工部帮忙。”

“哦?哪两件事?”

刘树义看了王昆身后的工部官员一眼,道:“王侍郎,借一步说话。”

王昆皱了皱眉,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头道:“好。”

说着,两人来到一旁无人之地。

刘树义开门见山:“我想知道,息王墓室的那扇石门,是谁切割打磨的?如果有人想要对石门动手脚,工部都有谁能做到?”

王昆眉头瞬间紧皱了起来,他目光有些锐利的看着刘树义:“刘主事这是何意?你难道怀疑息王失踪,与我工部之人有关?”

王昆曾在行伍效力,此时横眉冷对,血气翻涌,端的有些慑人。

但刘树义却不为所动,他只是平静道:“经过探查,可以确定,石门确有问题,而那扇石门,是工部的能工巧匠亲自去崂山挑选,回来后又亲自切割打磨的,整个过程,几乎都在工部完成……王侍郎请告诉我,这是否与工部之人有关?”

“这……”

王昆没想到石门竟然真的出现了问题。

他目光闪烁,脸色顿时难看起来:“究竟是谁吃里扒外,坏我工部名声!”

然后,他当即向刘树义道歉:“刘主事抱歉,我刚刚失礼了。”

拿得起,放得下。

先护短自己人,在发现自己错了后,又能第一时间低头认错……刘树义对王昆这个技术出身的工部侍郎感官不错。

他摇头道:“人之常情,我能理解王侍郎。”

见刘树义没有生气,王昆松了一口气,他想了想,道:“制造石门的那块石头很是坚硬巨大,非一人能够处理,我工部一共有九名工匠参与切割打磨,前后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其处理完毕。”

“之后,石门就送到了陵寝……”

“如果石门不是在陵寝出现的问题,那么能对石门动手脚的,也就这九名工匠了……他们日夜与石门接触,除了他们,谁也没有正当理由触碰石门。”

“只有他们,才有机会偷偷出手,而不被怀疑,不被发现。”

刘树义点了点头,道:“不知他们九人,身在何处?”

王昆道:“有五人此时就在工部,另有四人在家休息。”

他看向刘树义:“需要我把他们都叫来吗?”

刘树义沉思片刻,旋即摇头:“我们没有能够指向贼人的直接线索,把他们叫来,只会打草惊蛇。”

“那要怎么办?”王昆询问。

刘树义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换了个问题:“不知这九人都是何出身?在工部待了多久,水平如何?”

王昆对自己手下的工匠明显十分熟悉,此刻闻言,想都没想,便道:“都是穷苦出身,要么家传工匠,要么吃不起饭给人当学徒,慢慢学得了手艺。”

“时间多的,在前隋时,就已经在工部了,算下来,得有二十多年。”

“时间短的,武德三年来的工部,算下来,也有八年。”

“至于水平……能为息王的陵寝打造最后一扇大门,岂能差劲?他们几乎都是雕刻技艺中,最好的工匠了。”

出身干净,在工部时间都很长久,水平皆是一流……

刘树义大脑快速对王昆的话做出分析,继而有了判断。

这些工匠,应不是什么势力安插的内应。

毕竟,这需要耗费的时间未免太多了,从学艺到送到工部,再到现在,最少的也得耗费十几年的时间。

而那时,唐朝尚未建立!

且这些工匠地位太低,根本接触不到更高的层级,培养他们的成本与收获,根本就不成正比。

没有哪个势力,会做这种买卖。

所以,这些工匠自身应该没什么问题。

那么他们中有人会对石门动手脚,恐怕就是外因了。

他转身来到杜构身旁,低声道:“杜寺丞,帮我查一下参与切割打磨石门的九名工匠的情况,重点调查是否有人好赌、好色,或者是否有人贪财,是否有人家里出现困境,需要钱财或者权势帮助,亦或者,是否有人生活突然变好,花费大手大脚……”

听着刘树义的话,杜构心中顿时一动:“你是怀疑?”

刘树义点头:“恐怕有工匠被收买了,找到此人!”

“好!”

杜构当即点头:“交给我。”

说着,转身便去命人行事。

第一个突破点,已经找到了。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了。

他重新来到王昆面前,道:“我来工部的第二件事,是想请王侍郎给我安排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让他帮我瞧一瞧息王棺椁的棺钉。”

“棺钉?”王昆一怔,不解道:“棺钉有什么好瞧的?”

然后,他就见刘树义目光幽深,缓缓道:“我想知道,那棺钉,是否曾被人撬开过!”

是否被人撬开过?

王昆琢磨了一下,忽然,他意识到了什么。

猛的看向刘树义:“你是想知道,息王尸骸究竟是怎么丢失的?”

刘树义笑道:“王侍郎聪慧,虽然不准确,但也差不多。”

“不知王侍郎能否为我安排一个这样的匠人?技艺务必要精湛,因为我未曾发现任何异样,如果真的存在问题,必然隐藏极深。”

“何须安排其他人?”

王昆闻言,当即一拍胸膛,只听砰的一声响起,嗓门极大:“本官就行!”

说着,他直接迈步,来到了棺椁前。

看着前方这座比寻常棺椁大了近五成,通体漆黑,因表面覆有冰雪,不断散发着凛凛寒意的棺材,对鬼神怀有敬畏之心的王昆偷偷咽了口吐沫,心里默念了几声“阿弥陀佛”后,便深吸一口气,直接蹲下身来,仔细检查起钉着棺盖的那些棺钉。

他身材虽然魁梧,性格也和武将一样风风火火,可做起本职工作来,却格外的温柔细腻。

手中的工具触碰棺盖,轻轻一敲,上面的冰碴顿时掉落,可棺盖上却看不到丁点痕迹。

力度的掌握,十分巧妙。

刘树义没想到王昆水平竟这么高,怪不得他能入李世民的眼。

“嗯?”

这时,王昆忽然发出了一道轻咦之声。

刘树义眸光一闪,当即上前,道:“如何?”

就见王昆蹙着眉,道:“棺钉接触棺椁的地方,有些下沉……”

“代表着什么?”

“砸的过于用力了,正常要求,是把棺钉砸到与棺盖齐平就可以,但这些棺钉,都有些下沉,一个两个还能解释为不小心,可全部都这样……”

刘树义神情闪烁,似乎明白了王昆的意思,道:“你的意思,是不是想说……有人把棺钉都拔出来过,然后又从原位砸了回去,但因为拔出来过,棺钉难免会变松,所以为了将棺钉钉紧,必须要将棺钉再向下砸下一些,使其彻底固定?”

王昆闻言,眼眸不由亮起:“你怎么会知道这些?难道你也会工匠技艺?”

我不会工匠技艺,但我前世多次修理过家里的柜门……

“果然如此,棺钉果然被拔出来过……”

刘树义大脑疯狂运转,无数的想法不断浮现。

忽然,他看向王昆,道:“能知道棺钉是什么时候被拔出来的吗?”

王昆摇头:“没法判断。”

“不!”刘树义盯着他:“你能!”

王昆:“……真不能!”

“我能!”

“我都说了我不能……不对,你说的是……你能!?”

王昆直接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的看着刘树义。

他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而刘树义则目光闪烁,没有去理王昆。

他紧紧地盯着棺椁上的棺钉,只觉得原本浮在他眼前的迷雾,在这一刻,轰然消散。

“原来如此。”

他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终于笑了起来。

刚刚返回的杜构,一眼就看到了刘树义露出的笑容,他不由好奇道:“刘主事,什么事这么高兴?”

然后,他就听刘树义说出了让他激动的差点失态的话……

“我知道息王尸骸是什么时候消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