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嬗变与重建:民国甘肃地方精英与地方社会
- 谢羽
- 3047字
- 2025-04-24 19:16:03
第三节 研究意义、重点及方法
甘肃地方精英是民国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对其研究还有拓展的空间。本书写作的意义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本书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地方精英阶层在民国时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与延续性。面对社会的持续性震荡,他们努力使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成为历史的直接介入者。
第二,对甘肃区域社会的考察,力图把握区域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当国家层面发生重大事件时,地方的经济结构和权力结构却保持着其自身的特点,而地方精英正是这一特性的集中表现者。
本书以地方精英在甘肃社会中的主要活动为切入点,来分析地方精英在社会变迁时期,对地方事务的广泛参与,以及其自身价值的认同。正文由四章及结论部分组成,在绪论中重点述说写作的缘起、研究现状以及所用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概述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权力关系,将地方精英的活动与甘肃的地域特征联系起来。面对辛亥革命、河州事变、雷马事变这样的持续性震荡,他们积极斡旋,维持了地方秩序。
第二章,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地方精英仍作出了种种保存旧学的努力。但是新的教育体系还是成为时代的主流,新的知识阶层也由此形成,其具体走向和精神内核已与传统的地方精英不同。
第三章,考察地方精英在公共事业上的表现。民国时期甘肃遭受一系列的天灾人祸,而其时主政甘肃的各派均未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慈善救助体系,地方精英成为慈善和医疗救助事业的实际主持人与执行者。而工合运动这一新型慈善事业,与传统治标的慈善救助相比,其内核已有不同,非甘肃籍的人士在这一活动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第四章,选取王烜的交游为个案进行分析,其交游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对其经世的活动产生了影响,在赈务会中赞襄其事业的多为其朋友。科举考试虽然已经废止,但旧的科名拥有者在进入民国后,其交游仍具有极大的延续性。而透过赈务会风波所见,地方精英在权力结构中仍处于从属地位。
最后是结论。通过对地方精英在民国时期甘肃各项活动的考察,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甘肃地方精英在面对社会大变动的时期,利用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努力承担其精英责任,强烈的经世观念是其灵魂的核心。但是面对强权,他们始终不能拥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因而有些人选择了急流勇退,但正是有赖于这样的一个阶层,甘肃地区社会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其变乱都没有超出社会的承受能力。
本书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民国时期地方精英在甘肃地区的活动,希望通过对这些活动的考察,更全面地反映这一阶层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冲击下,如何维护自身的地位、权益;地方精英的走向是在怎样的语境下发生的;在材料的运用上,将采用档案、时人文集、报刊资料,以对地方精英进行具体而微的研究。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本书所面对的难点有:
第一,对区域史方法的运用,既需要反映甘肃地区的地域政治生态,也不能割断与国家史的联系,同时又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变动十分明显,但是国家史层面上的史事,有些对于甘肃地区来说未必重要。这就需要挖掘出更丰富的细节,使对甘肃的描述落在实处。
第二,受知识积累的限制,在对已掌握的材料进行解读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地方精英十分复杂,以其主要活动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在对现有理论的运用中,也存在着困难。
对于社会群体的研究,是社会史的重要内容,而地方精英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笔者将采取个案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地方精英在这一特定时期,面对现代国家权力对地方社会的渗透,如何发挥其精英的作用。
[1]慕寿祺:《疆域》,《求是斋粘稿本》,民国稿本,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阅览室藏。
[2]刘进:《中心与边缘——国民党政权与甘宁青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3]陈赓雅著,甄暾点校:《西北视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4]陈赓雅著,甄暾点校:《西北视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5]慕寿祺:《求是斋零件粘稿本》,民国稿本,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阅览室藏。
[6]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邓若华:《二十世纪前期常熟地方精英考察》,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阳信生:《湖南近代绅士阶层研究(1895—1912)》,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吴小珍:《地方精英与城市政治变迁(1850—1949)——以近代衡阳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1]李世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杨小辉:《从士绅到知识分子——中国知识阶层转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7年。
[13]刘尔炘:《答覆兰州地方审判厅推事朱恩昭陈请提议开办审判厅文》,《果斋别集》,《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73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14]陈尚敏:《近代社会转型与甘肃士绅》,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5]杨银权:《清代甘肃士绅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6]姚鹏:《近代甘肃留学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2年。
[17]姚联合:《民国初年的甘肃省议会(1912—1927)》,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18]姚联合:《民国初年的甘肃省议会(1912—1927)》,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到10多份与其研究有关的资料,主要有《甘肃省议会选举舞弊问题电报》《省议会反对潘龄皋长甘电文》《筹备甘肃省省议员选举事务有关文件》《甘肃第二届复选举选出省议会议员汇造名册》等;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文献部馆藏文献收集了甘肃省议会部分常会、临时会议决案石印本,亦应视为档案资料。
[19]尚季芳:《民国时期甘肃毒品与禁毒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7年。
[20]苟景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甘肃地方政治的重构》,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1年。
[21]刘进:《中心与边缘——国民党政权与甘宁青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2]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杨洪远:《民国时期甘肃灾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4]付春锋:《20世纪20年代甘肃灾荒救济》,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6年。
[25]许宪隆:《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穆斯林社会》,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6]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7]丁焕章:《甘肃近现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8]刘光华主编,宋仲福、邓慧君著:《甘肃通史·中华民国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9]张克非、王劲主编:《西北近代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30]董丽丽:《水梓与甘肃的教育事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31]王兰:《邓隆宗教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0年。
[32]邵彦涛:《旧学思想的现代化——清末进士邓隆的思想世界》,《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第4期。
[33]牛明明:《冯国瑞及其学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4]刘宝厚:《甘肃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刘尔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35]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炘的思想、实践及其意义》,《国学论衡》第4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王锷:《张维与〈陇右方志录〉》,《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37]王锷:《张维在古籍整理上的贡献》,《社科纵横》1993年第4期。
[38]张绍萱:《贤迹觅踪——记我的祖父张世英、外祖父周务学》,西安出版社2009年版。
[39]《煦园春秋——水梓和他的家世》,中国艺苑出版社2006年版。
[40]水天长:《回忆我的父亲水梓先生》,《团结》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