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印度河流域

图1—45 象形符号印章(古印度,B.C.2500)
公元前6500年左右,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达罗毗荼人,开始了定居的农牧生活。公元前5000年左右,这些早期的农民开始制作陶器,很快发展出高超的制陶术。考古学家把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2600年这一段时期称为哈拉帕文明早期,这时期的人们居住在村子里,以农耕为主。公元前2600年左右,开始出现城市,进入了奴隶制社会,有了金属冶炼并发明了文字,刻制了大批象形符号的石头印章。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500年这一百年为哈拉帕文化成熟期,哈拉帕文化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城市得到迅速发展,考古学家发现了五座城市,最大的是旁遮普(Punjab)的哈拉帕(Harappa)和信德(Sind)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城市街道布局整齐,宽阔的街道呈棋盘状向四周延伸,主街宽10米以上。每个城市里都分成几个街区,每个街区都有高墙围绕。房屋多为用砖砌的多层建筑,每个街区都设有公共水井,且有一套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各城邦建立了统一的度量衡和良好的交通网,已经使用带轮的车辆。在哈拉帕卫城北面还发现了6座谷仓和若干冶炼炉遗迹,还有两排可以容纳数百奴隶居住的宿舍类建筑。除城市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1500多个村落,乡村的房屋也非常坚固,农民拦河筑坝,用引水渠把河水引入田里灌溉农作物,他们主要种植小麦、大麦、豆类、芝麻和棉花。

图1—46 哈拉帕城遗迹(约B.C.2500)
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支操雅利安语(Ariya,有信仰之意)的游牧民族从西北方侵入印度,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结束了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雅利安人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出现了专门性的制革匠、木匠、车匠、船匠等手工业工种。这两个民族在以后的相互融合中进一步发展了印度文化,形成城邦割据的奴隶制社会。印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使用铁器,发展了天文学、数学、几何学等知识。公元前4世纪末,印度出现了统一的国家孔雀王朝,到公元前3世纪的阿育王朝,印度文明达极盛时期。

图1—47 古印度河流域的铜质矛头(约B.C.2500)
[1].[德]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2].G.磨赫塔尔主编:《非洲通史》第2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国际科学委员会出版,1981年,巴黎。中译本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第27页。
[3].见[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第11章,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1807年,丹麦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Christian Jürgensen 1788—1865)将馆藏古代工具器物分为石器、青铜器、铁器三类,这是对古代工具器物的最早分类,后被学界广为采用。
[5].K.P.オークリー:《石器時代の技術》,国分,木村訳.ニェーサイエンス社1971年版,第33页。
[6].[日]岩城正夫:《原始技術史入門》,新生出版1976年版,第26页。
[7].[日]寺田和夫、日高敏隆:《人類の創世紀》,講談社1973年版,第207—209页。
[8].[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页。
[9].[日]中尾佐助:《栽培作物と農耕の起源》,岩波書店1966年版,第17页。
[10].古希腊人将两河流域称作美索不达米亚,也称“新月形肥沃地带。”
[11].[日]梅卓忠夫:《狩獵と遊牧の世界》,講談社1976年版,第140页。
[12].印第安(Inaians)一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误将新大陆当成印度,对其上的原住民称作印第安(西班牙语indios),即印度人。我国在翻译中将印第安之后又加上个“人”字,为遵从习惯,本书有时也使用“印第安人”。
[13].[美]M.汉弗莱:《美洲史》第一章“没有上帝的美洲”,王笑东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年版。
[14].“丝绸之路”一词,系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1833—1905)于1870年在《关于河南和陕西的报告》中创用的。
[15].古埃及人将当时尼罗河下游盛产的一种称作纸莎草的植物茎,剥去外皮,再将白色的芯切片,交错放在木板上,反复敲打使其纤维绞合在一起,晾干后成为可供书写用的“纸草纸”。
[16].这一周期的命名流传甚为久远,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还用“金木水火土月日”来称呼一周的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