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阿拉伯

“阿拉伯”一词原为荒凉之意,希腊人称在这里生活的游牧民族为撒拉逊(Saracens),意指东方人。

5世纪,阿拉伯人还处于游牧社会中。阿拉伯世界的关键事件是穆罕默德(Abu al-Qasim Mohammad 570—632)创立伊斯兰教。穆罕默德于570年生于麦加,40岁时自认为受到安拉(上帝)的昭示,开始在麦加宣传伊斯兰教义,自称为“先知”,即安拉的使者。“伊斯兰”一词,为皈依、顺从之意,其信徒称为“穆斯林”,意为安拉的信仰者,服从先知。由于麦加的统治者反对伊斯兰教义,622年7月16日穆罕默德只好率信徒离开麦加,到达麦地那发展自己的武装,这一年标志伊斯兰教的正式诞生,为伊斯兰教纪元元年。630年,穆罕默德返回麦加,随后统一了阿拉伯半岛,扩展了伊斯兰的势力。穆罕默德于632年病逝后,其继任者(哈里发)以“圣战”的名义向阿拉伯地区以外扩张,635年攻陷大马士革,第二年占领叙利亚,638年占领巴勒斯坦,642年灭亡埃及及波斯帝国,并在北非推进到摩洛哥,占领了西班牙。8世纪开始东征,很快占领中亚各国,直接与唐朝接壤。

阿拉伯帝国于661年建立第一个王朝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750年伊拉克的阿布·阿拔斯(Abūl Abbās as-Saffāh 724—754)推翻倭马亚王朝,建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最为繁荣的时期,阿拉伯人在征服波斯后,得到不少古希腊学术文献,后来又从拜占庭帝国得到大批古希腊罗马文献,由此开始了对古希腊罗马文献的翻译整理。830年左右在巴格达开设专事译书的机构“智慧之家”,有100多人对古希腊哲学、医学、光学、数学、天文学和炼金术、巫术著作进行翻译,使得阿拉伯成为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保护和继承者。到9世纪末,巴格达已经成为一个学术中心,许多图书馆开始建立,在10至11世纪间,阿拉伯世界已拥有几百个图书馆,其中巴格达图书馆藏书达10万册(主要是手稿),而同一时期欧洲的梵蒂冈和巴黎大学图书馆,藏书(手稿)仅2000余册。在吸收古希腊罗马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还吸收了中国、印度的许多科学技术成果。

12世纪后,阿拔斯王朝日渐衰落,蒙古人于1221年攻入波斯境内,1258年攻陷巴格达,阿拔斯王朝灭亡,史称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