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技术史研究的方法论
技术史同其他历史学科一样,是研究者超越时空间隔对技术历史的反求建构,需要研究者对技术发展的史实进行发掘、整理、考证和描述,并对史实作出评价和解释,以重建技术发展的具体过程。其历史的客观性既受材料占有情况的约束,也受作为技术史研究主体的研究者素质所左右。研究者的素质是指研究者个人的知识结构、哲学素养、逻辑能力、善于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偏好。也就是说,任何一部技术史著作,虽然都是技术发展的历史反映,却都有其各自的侧重或特色,历史认识的相对性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技术史与其他历史学科相比,又有其独特之处。它可以借助史料考证、考古(工业考古、技术考古、物理考古),特别是它可以借助一些一直延续至今的传统技术的存在、技术原理的推演来弄清楚各历史时期技术发展的史实。因此,它又有较强的实证性。
一般来说,科学家的理论思维都较强,文化素质也较高,科学理论、科学概念的历史演进是为科学家所重视的,这就使得科学史研究不但有大量的历史文献、著作可资利用,而且科学家本人在这方面的建树也是相当可观的。而从事技术工作的往往注重眼前的生产实践,经常要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一般缺乏历史主义传统,但更具有现实性。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技术被视为雕虫小技,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从事技术活动的大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下里巴人”阶层,即使是开辟近代技术的先驱人物,也主要是些学徒出身的工匠。技术史研究的困难在于文献匮乏、资料零散,这也决定了科学史学家与技术史学家在研究纲领、研究路线上都存在差异。
传统的技术史学方法主要是传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的移植。传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大体有三种:第一种方法是发掘考证和记录历史史实,这可以称为历史方法或史料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种方法是根据史实(主要表现为经过一定的考证或者核实的史料)进行各种比较性研究,归纳分析以阐明一些“法则”性的内容;第三种方法是根据史实及其逻辑关系以及一定的历史背景线索,通过“虚构”、“想象”等手法,编纂出“类故事”情节,进行历史的、艺术的再创造,以完成历史的撰写。[18]
第一种方法对技术史研究来说,显然是件基础性的工作,技术史研究中的工业考古、技术复原、史料考证等均属此类。技术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是一项为他人作嫁衣的艰苦的基础性工作,虽然有“整辑排比谓之史纂,参互搜讨谓之史考,皆非史学”之说,但是没有史料考证工作为基础的史学研究,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杜撰。
第二种方法是为一般技术史理论研究所常用的。技术史的内容虽然纷纭复杂,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这就为史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条件。传统的技术史理论研究,主要用的是归纳、分析、类比等方法,当代其他学科的一些新方法,如统计方法、系统方法等在这里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第三种方法是撰写技术通史的主要方法。但是这里常看到的是采取抓一条或几条主线以统率全局的做法。这种做法的弊病在于经常导致简单的因果决定论,由此构成了人为选择的技术历史的线性发展与其实际内容的丰富多彩间的矛盾,而且也容易使研究者由于倾注于技术的纵向发展而忽视了其横向的联系。
传统的研究方法,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而形成的,绝不能因为它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轻易否定,而且,这些方法至今仍不失为技术史研究的主要方法。技术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它与其他社会因素关联的密切,使得研究者很难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穷尽其研究内容。不断地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但可以使技术史研究出现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可以增加我们对技术发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在当代,技术史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技术史与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史、文化史密切结合,其素材、观点、结论互为补充,互相启迪,已经取得许多重要研究成果。技术史研究如同一般历史学一样,历史唯物主义是其基本指导思想。我们把过去的事物称作历史,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都是客观的历史存在,都需要去挖掘整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1770—1831)认为,存在之物有其合理性。在技术的历史中,有不少技术事件虽然不符合现代科学知识,但是其历史功能是不容否定的。炼金术士在炼金过程中认识了许多物质的自然属性,还导致了黑火药的发明和医药化学、近代化学的形成;按中国风水说盖房子要坐北朝南,这对北半球的建筑而言是十分合理的,因为它符合房屋采光和取暖的要求。
[1].姜振寰:《技术社会史引论》,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8—76页。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669页。
[3].[日]新村出:《廣辞苑》,东京:岩波書店1969年版,第529页。
[4].[苏]瓦尔科夫:《哲学百科全书》,转引自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5].《简编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3页。
[6].[日]中村靜治:《技術論論爭史》,青木書店1975年版,第163—241页。
[7].[日]武谷三男:《武谷三男著作集》(第1卷),勁草書房1983年版,第139页。
[8].姜振寰:《近代技术革命》,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9].[美]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殷登祥、曹南燕等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10].[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殷登祥、曹南燕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11].[法]让-伊夫·戈菲:《技术哲学》,董茂永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2页。
[12].В.М.Розин.Философия Техники —от египетских пирамид до виртуальных реальностей,Москва NOTA BENE,2001.
[13].[法]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吕乃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4页。
[14].А.А.Зворыкин,И.И.Осьмова,В.И.Черныщев,С.В.Шухардин.История техники.Москва Издтельство обществено экономика.1962.
[15].[日]石谷清幹:《人間,技術,エネルギ》,《日本機械学会志》第78卷,第676號。
[16].[德]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刘武等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6页。
[17].姜振寰:《关于近代技术史分期的理论探讨》,载《自然辩证法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0—417页。
[18].[英]A.L.汤恩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