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运河口古今图说》图注
- (清)麟庆撰 王耀编著
- 1654字
- 2025-04-28 12:17:32
明萬曆《河防一覽圖》河口圖說

圖四:明萬曆《河防一覽圖》河口圖(新圖三)
圖影來自於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河防一覽圖》,轉錄自《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圖36。
《河防一覽圖》為明代治河名臣潘季馴及其臣僚繪製的地圖。潘季馴“在嘉靖、萬歷間,凡四奉治河之命,在事二十七年,著有成績”。其著述《河防一覽》、治河思想與成績常為後世所稱頌,清人認為潘氏所倡“蓄清敵黃”之策,“古人已露其意,特從未有見諸行事者。季馴乃斟酌相度,神而明之,永為河渠利賴之策。後來雖時有變通,而言治河者,終以是書為準的”。閻若璩在《潛邱札記》中載“考萬歷六年,潘司空季馴河工告成,其功近比陳瑄、遠比賈魯,無可移易矣”,并言“大抵潘司空之成規具在,縱有天災,縱有小通變,治法不出其範圍之外”[1]。可見,潘氏《河防一覽》與其思想、成績為水利史上之重要篇章。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河防一覽圖》為絹本彩繪,繪製精美,用色艷麗,注記詳細,如圖四所示,黃河、淮河、運河、湖泊等水波紋各異,或急或緩,靈動寫實,極具表現力。就繪製內容而言,黃色的黃河與綠色的運河平行並排繪製在畫面中,圖幅起自黃河源,黃河流至與延安河交滙處,運河始繪入;運河流至寶應縣時,黃河已入海,此後便只繪運河。據研究,該圖繪製於萬曆十八年(1590)九月,圖幅主要反映了萬曆十六年(1588)至萬曆十九年(1591)三年間河南、山東、南直隸所修築堤防情況,對歷年河患、地勢、險情及河防等均有詳細說明。[2]
潘季馴曾四任河道總督,親歷其事、治績卓著,故而其繪製之《河防一覽圖》清口地區,當更具史料價值,是研究明代清口地區河渠變遷的第一手圖像史料。圖二《前明嘉靖年河口圖》、圖三《明萬歷六年河口圖》均為清人繪製,雖可能參閱《河防一覽》,但有所取捨,故而借助圖二、圖三僅能了解大概,未必完全可以憑據。諸如“洪澤湖”的範圍及稱謂問題,圖三標注為“洪澤湖”,且《前明嘉靖年河口圖說》記作:“又宋元迄明,黃潰入淮,淮不能容,於是滙萬家、泥墩、富陵等湖,總為一湖。”從這兩幅清代繪製清口圖及圖說可見,在清人的地理觀念中,諸湖在明代已經滙為一湖而總稱之“洪澤湖”,實際上至少在萬曆年間的明人地理觀念中,尚未以“洪澤湖”統稱之而是分別稱呼各湖,有圖四“萬家湖”“泥墩湖”“阜陵湖”“洪澤湖”標註為證。
圖一雖同成圖於明代,但是羅洪先繪製輿圖,主要據元代《輿地圖》改繪,新繪《漕運圖》也主要憑借資料文獻記載,羅氏并未親履河工且乏實地踏查,故而其繪圖雖早,但圖像史料價值稍差。在明人觀念中的“洪澤湖”範圍及稱謂問題上,圖一中未繪,但也未提出反證。另據兩幅成圖於萬曆年間的古地圖標繪,也可證明萬曆年間尚未如清人以“洪澤湖”統稱這一大片水域。一幅為明代彩繪《淮安府圖》,[3]該圖選自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淮安府圖說》一書,繪製於萬曆十一年(1583)或稍后,[4]圖幅中靠近“天妃壩”標註有“萬家湖”“阜陵湖”。另一幅為明代彩繪《淮安府》,[5]選自鎮江博物館藏《兩淮地區府縣圖冊》,推測繪製於明萬曆年間,[6]圖幅標註與《淮安府圖》一致。
又圖四中繪製工整、線條清晰的“祖陵”,在其他幾幅地圖中並未出現,而在該圖中顯著標註。朱元璋祖父遷居泗州,後其父葬於此地。建政後,朱元璋上尊號並建祖陵。然而泗州地勢低窪,毗鄰洪澤湖、淮河交滙之處,常罹水患。因之,有明一代,治河須保漕運、保祖陵並籌之。正如史書記載:“明代仰東南轉漕,以實京師。又泗州祖陵,逼近淮泗,故治水者必合漕運與陵寢而兼籌之。”[7]
[1]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69“史部·地理類二”,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612頁。
[2] 參見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圖版說明,第3頁。另見周錚《潘季馴河防一覽圖考》,《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第96—100頁。
[3] 圖影見《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圖25。
[4] 參見《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圖版說明,第2頁。
[5] 圖影見《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圖68。
[6] 參見《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圖版說明,第5頁。
[7]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69“史部·地理類二”,第6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