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萨克斯坦简史
- (哈)坎·格奥尔吉·瓦西利耶维奇
- 3744字
- 2025-04-28 11:48:07
五 乌孙和康居
公元前2世纪,哈萨克斯坦各部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带有国家政权性质的部落联盟——乌孙(Усуни)和康居(Кангюй,Канцзюй,Кангха,Кангдиз),他们都是塞人的后裔。乌孙是从亚州中部来到哈萨克斯坦的部落,其领土范围广阔,北到巴尔喀什湖,西到塔拉兹,领土中心是七河流域的伊犁河谷,执政大本营是伊塞克湖地区的赤谷城(Чигучена,意思是“红色山谷里的城”)。
关于乌孙的材料最早见于公元前2世纪。当时,中国汉朝皇帝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抗击匈奴的同盟者。但张骞被匈奴抓去,后来成功逃脱并来到七河流域,从那里带回关于乌孙国以及塞人和月氏部落的信息。乌孙国人口约63万,军队18.8万(包括乌孙国王的卫队,约5万骑兵)。乌孙国的首领称为“昆莫”(Гуньмо)。乌孙国对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自公元前2世纪起,伟大的“丝绸之路”开始形成。这是一条连接中国、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稳定的商贸和外交大动脉,其中一部分就经过乌孙国土。从中国和匈奴均与乌孙昆莫通婚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出当时乌孙国的强大。中国史书较详细记载了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前乌孙人的情况。
“乌孙”这个词有多种解释。它的中国象形文字的书写形式广为人知,汉语发音与当代哈萨克斯坦境内“乌孙”族群(Уйсын)的名字相同,还与“阿西安”(Асиан)[17]和“月氏”(Юечжи)的发音很相近。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乌孙(у-сунь)的发音源自突厥语“天”的发音“阿—斯曼”(“а-сман”),意思是“天国”。就像天山的发音“天—山”(Тянб-шанб),意思是“天空下的群山”一样,“乌孙”一词很有可能也来自当地语言的音译。
乌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季节性牧场和高山牧场体系。畜群主要是适合长途迁徙和冬季放牧的羊和马。乌孙人也从事农耕,在水浇地和旱地上种植瓜果蔬菜等作物。在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的河谷地带已发现乌孙时代的灌溉体系,出土锄头、镰刀、碾子等大量农耕用具。乌孙人的遗址和墓葬群主要分布在七河流域和东突厥斯坦北部地区,例如七河流域的阿克塔斯遗址(Актас)、克根河谷地的阿克塔斯德墓葬群(Актасты)、奥谢克河谷地的奥谢克墓葬群(Осек)、别斯沙德尔墓葬群(Бесшатыр)等。
公元前2世纪,在乌孙国西部出现了康居国。康居国的东部边界起初是塔拉兹河,大约在3世纪到达乌孙国西北部。国土占据了今日哈萨克斯坦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塔什干绿洲、锡尔河中下游、扎纳河和库万河的河床地带、阿雷西河流域、卡拉套山脉等地区。国都是卑阗(Битянь)[18]。据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等中国史书记载,康居首领就住在卑阗城内。康居有12万家庭,大约60万人,军队12万。关于康居的政治活动资料讲述了张骞出使康居的活动。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朝的西域长官报告中国皇帝说:“康居人傲慢无礼,不愿向中国使者致敬;西域长官向康居派出的使者的地位低于乌孙使者;吃饭时,他们让王公贵族和长者先吃,然后才让西域长官的使者吃。”在公元前47年至公元前46年,康居国王支持北匈奴单于郅支攻打中国支持的乌孙国。康居国王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郅支,将东部国土一部分划给郅支使用,并让郅支管理一部分军队。但郅支未能履行保卫康居东部安全的承诺,也不想遵循康居的风俗。他杀掉康居公主,因此被逐出康居。在公元3—5世纪,康居被突厥部落侵入,逐渐丧失自己的地区霸主地位。
在哈萨克斯坦南哈州沙尔达拉区(Чартара或Шардара)的阿克托别村,有个康居时代的遗址。在阿雷西河(Арысь)左岸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奥特拉尔斯克绿洲(Отрарский оазис)上,有20多处山丘状的城郭遗址,最大的一处是城市的中心科克马尔丹(Кок-Мардан)。在奇姆肯特以西 40 公里处,还有个博里让斯克遗址(Борижарск)。
乌孙和康居均是游牧与农耕相结合。贫富分化比塞人时代更明显。乌孙以畜牧业为主。司马迁的《史记》这样写道:“乌孙有很多马,最富的人有四五千匹。”康居则主要从事农业。他们生活在有坚固墙壁和壕沟的村子里,建筑是砖砌,还有复杂的花园。乌孙和康居都有奴隶。奴隶大多来自俘虏,主要从事家务。
[3]译者注:史前文化是指文字产生之前的人类文化,时间长达约300万年。在此漫长时期,人类体质经历了如下演化序列:早期猿人(或能人)—晚期猿人(或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考古学家根据史前时期人类实用工具的特征,将史前时期又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是人类从猿人进化到现代人的历史阶段。根据工具的形状和使用的复杂程度以及征服自然的能力,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大体相当于人类体质从能人,经过直立人进化到智人的阶段。能人时期,人类主要依靠食用动物腐肉和植物生存;直立人时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简单工具和掌握火的使用方法,开始狩猎和采集活动;智人时期,人类能够制造简单的组合工具,出现骨器、木棍等多种工具。中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原始农业。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磨制的石器和陶器,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3]译者注:麻扎是穆斯林圣贤的坟墓。
[3]译者注:“铜石并用时代”也称为“红铜时代”或“金石并用时代”(Chalcolithic,Энеолит或Медный век)。这个时期的主要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但同时出现少量的以红铜(天然铜)为原材料的金属器。因此,人们习惯上仍将这一时期包括在广义的新石器时代之中而未将其独立划出。
[3]译者注:拜火教(Zoroastrianism,)又称祆教、琐罗亚斯德教。
[3]译者注:琐罗亚斯德(Zarathustra或Zoroaster,Заратýштра)也有译作“查拉图斯特拉”,系琐罗亚斯德的波斯语音译,例如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名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3]译者注:巴列维语又称“中古波斯语”或“帕拉维语”,系萨珊王朝时期的主要应用语言。
[3]译者注:在拜火教文献经典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中,国王费里顿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图尔、二儿子萨勒姆和小儿子雅利安。国王在年迈之际三分帝国:大儿子图尔统辖东部,演化成了图尔人(图兰人),是突厥人的祖先;二儿子萨勒姆统辖西部,是罗马人的祖先;小儿子雅利安执掌中南部,演化成了伊兰人(伊朗人),是雅利安人的祖先。很多人认为:“雅利安人”的英文发音是Aryan,“伊朗”的英文发音是Iran。Aryan和Iran发音基本相同,都指雅利安。雅利安人(Aryans)是欧洲19世纪文献中对印欧语系各族的总称。据印度和波斯古文献资料,公元前3000年代的青铜器时代,雅利安人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游牧部落联盟,从事畜牧,擅长骑射,有父系氏族组织,崇拜多神。为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雅利安人部落开始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界性游牧部落迁徙浪潮。公元前2000—前1000年间,一支南下定居印度河上游流域,一支向西南进入波斯,另一支迁入小亚细亚。自18世纪欧洲语言学界发现梵语同希腊语、拉丁语、克尔特语、日尔曼语、斯拉夫语等有共同点后,即用“雅利安语”一词概括这些语言(现通称印欧语系语言)。
[3]译者注:苏玛酒是一种植物叶子加工成的酒。印度教用它祭祀神灵。
[3]译者注:波利比奥斯(Polybius,Полибие),公元前2世纪时期的古希腊历史学家,著有研究古罗马的《通史》。老普利尼(Pliny the Elder,Плиний),古罗马学者,著有《博物史》(Natrual History)。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Птоломей),公元1—2世纪时期的古希腊天文学家。斯特拉博(Strabo,Страбон),公元前1世纪的古希腊学者,著有《地理学》。
[3]译者注:高加米拉(Gaugamela,Гавгамела),今巴格达北部。公元前331年,马其顿在此打败波斯军队,波斯帝国灭亡。
[3]译者注:伊斯坎德尔·德乌拉戈(Искандер Двурогий)系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绰号。“伊斯坎德尔”是“亚历山大”的阿拉伯语音译,德乌拉戈的意思是“两个角”,因所戴头盔上有两个角状物而得名。
[3]译者注:本节关于匈奴的中国史书资料来自《史记·匈奴列传》。
[3]译者注:瓦良格人(Varangians,Варяг)也有译作“瓦兰吉亚人”,是指公元8—10世纪出现在东欧平原上的诺曼人。也有人说瓦良格人就是维京人(即从事海盗的人)。原来居住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逐渐沿着商路来到东欧平原,从事强盗和商人的双重工作。他们经常被东斯拉夫人雇用,从事征战。其中一位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还建立了“留里克王朝”,统治了基辅罗斯。瓦良格人后来逐渐与斯拉夫人融合为今日的俄罗斯人。
[3]译者注:冒顿,读作mò dú。
[3]译者注:阏氏(yān zhī),是匈奴人对妻或妾的称号。匈奴人称自己的妻或妾为阏氏,称母亲为“母阏氏”,“大阏氏”可能是匈奴单于的正妻,但并不绝对。一说认为该词源于胭脂花,认为女人美丽可爱如胭脂,因而得名;一说认为该词读音与后来的蒙古语词汇Ezen(主人)或Ezegdai(主妇)非常相近,可能指的就是“家庭主妇”的意思。
[3]月氏(yuè zhī或ròu zhī),即大月氏。
[3]译者注:阿西安是古代阿尔泰地区的一个部落,自称为“阿瑟”(асы),历史上通常记载为阿西安(асиан)。
[3]译者注:一些学者认为卑阗城位于今日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奇姆肯特、突厥斯坦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