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对话

一九八五年正月十二的清晨,姜晓兰在县招待所门口来回踱步。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又消散,她不时搓搓手,往冻得发红的指尖哈气。身上这件藏青色呢子大衣是结婚时做的,现在已经绷得紧紧的,勉强能扣上最下面一颗纽扣——怀孕四个多月的肚子明显隆起,像揣着个小西瓜。

“同志,您找谁?“门房大爷第三次探出头来问。

“我等人。“姜晓兰微笑着回答,“约好了的。“

她没说等的是谁。事实上,连程卫东都不知道她今早来了这里。昨天夜里,她辗转反侧到凌晨,终于下定决心要见那位苏联专家一面。天没亮就悄悄起床,留了张字条说去学校取资料。

招待所的旋转门突然转动起来。沃罗宁穿着笔挺的灰色西装走出来,没戴帽子,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见姜晓兰,他明显愣了一下,随即露出礼貌而疑惑的微笑。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姜晓兰紧张地说出练习了一早上的俄语问候。

沃罗宁的眉毛惊讶地扬起,迅速回答了一串俄语。见姜晓兰一脸茫然,他改用生硬的中文:“你好,同志。找我有事?“

“我是程卫东的妻子。“姜晓兰直接表明身份,“能占用您几分钟时间吗?“

苏联专家的眼神瞬间变得复杂。他看了看手表,指向马路对面的国营饭店:“二十分钟。我九点有会议。“

饭店里暖气很足,飘着豆浆和油条的香气。姜晓兰选了最角落的一张桌子,背对着其他食客。服务员端上两杯热茶,她小心地用双手捧住,让温暖渗入冻僵的指节。

“您认识张建军。“姜晓兰开门见山,声音压得很低。

沃罗宁的茶杯在嘴边停顿了一秒。他慢慢放下杯子,湛蓝的眼睛直视姜晓兰:“为什么这么说?“

“他脸上的伤疤。“姜晓兰迎上他的目光,“是您留下的,对吗?“

餐厅的嘈杂声仿佛突然远去。沃罗宁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节奏缓慢而规律。姜晓兰注意到他的指甲修剪得异常整齐,指关节处有几道细小的疤痕——和程卫东手上的很像,都是常年与机械打交道留下的印记。

“不全是。“良久,沃罗宁终于开口,中文比想象中流利,“那道伤,主要是铁丝网造成的。“

姜晓兰心头一震。张建军从未提过铁丝网的事。

“一九七二年,黑龙江农场。“沃罗宁的声音更低了,“我作为技术顾问在那里工作。张...是个聪明的年轻人,学得很快。“他停顿了一下,“太聪明了,想学不该学的东西。“

姜晓兰的手不自觉地护住腹部,仿佛能保护肚子里的小生命免受这些往事的伤害:“他偷了图纸。“

“不只是图纸。“沃罗宁苦笑,“还有我的工作笔记。如果被发现,我们都会...“他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窗外的阳光渐渐强烈起来,照在沃罗宁半边脸上,勾勒出他高耸的鼻梁和深深的法令纹。姜晓兰突然意识到,眼前这个人也曾经冒着巨大风险。

“您为什么放他走?“

“年轻人都渴望知识。“沃罗宁的眼神飘向远处,“就像我年轻时偷看德国人的设计图一样。“他转回视线,“现在,您担心我揭发他?“

姜晓兰深吸一口气:“我们厂离不开他。而且...那些改良真的很出色,能帮到很多农民。“

沃罗宁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同志,您以为我这次来是为了什么?“他从内袋掏出张照片推过来,“看看这个。“

照片上是一台陌生的农机,旁边站着几个苏联工人。姜晓兰认不出机型,但机器外壳上清晰印着“K-7M“的字样。

“去年投产的改良型。“沃罗宁指着照片,“基于您丈夫工厂的创意。“

“什么?“

“张建军的图纸,我带回了一部分。“沃罗宁的表情变得严肃,“经过正规研发程序,现在已经量产。这次来,就是谈技术合作的事。“

姜晓兰的脑子嗡嗡作响。她原以为会面临威胁,却没想到是合作机会。茶杯在她手中微微颤抖,茶水溅到桌布上,晕开一片深色痕迹。

“您为什么不直接说?“

“程序很复杂。“沃罗宁叹了口气,“需要先考察,再汇报,最后才能谈判。而且...“他意味深长地看着她,“张同志似乎很害怕见到我。“

饭店的挂钟敲了九下。沃罗宁站起身,从钱包里取出几张纸币压在茶杯下。

“请转告张同志,“他俯身在姜晓兰耳边轻声说,“铁丝网那边的老沃罗宁向他问好。如果他愿意,明天上午十点,我在这里等他。“

走出饭店,阳光刺得姜晓兰睁不开眼。她站在路边缓了一会儿,突然感到一阵眩晕,不得不扶住电线杆。腹中传来一阵轻微的抽痛,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轻轻拉扯。

“同志,你没事吧?“路过的大婶关切地问。

姜晓兰勉强笑笑:“没事,有点低血糖。“

她慢慢往家走,脑子里全是刚才的对话。转过街角时,一辆熟悉的自行车“嘎吱“停在面前。程卫东满头大汗,衬衫领子都湿透了,显然是找了她很久。

“你去哪了?“他跳下车,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气和担忧,“知不知道我多担心?你现在这身子...“

姜晓兰突然腿一软,向前栽去。程卫东慌忙接住她,这才发现妻子脸色惨白,嘴唇泛青。

“晓兰!晓兰!“

恍惚中,姜晓兰感觉自己被抱上了自行车后座。程卫东推着车狂奔,不时回头看她一眼,眼里满是惊恐。街边的景物飞快后退,像被雨水冲刷的油画,渐渐模糊成一片...

消毒水的气味。这是姜晓兰恢复意识时的第一感觉。她睁开眼,看见医院斑驳的天花板和挂着的盐水瓶。程卫东趴在床边睡着了,头发乱蓬蓬的,手里还攥着半张缴费单。

“醒了?“穿白大褂的女医生走过来检查点滴,“别担心,孩子没事。“

姜晓兰这才发现自己的另一只手正紧紧护着腹部。

“先兆流产,需要卧床休息一周。“医生递过几片药,“你贫血很严重,最近是不是太劳累了?“

程卫东被说话声惊醒,立刻坐直了身子:“医生,她...“

“知道了,知道了。“医生摆摆手,“别让你爱人干重活,营养要跟上。“她转向姜晓兰,“尤其是你,都二胎了还不知道注意?教书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姜晓兰苦笑。她没解释自己已经停薪留职,现在的劳累全是为了农具厂的事。

等医生走后,程卫东一把抓住她的手:“你到底去哪了?我在学校找了一圈...“

“我见了沃罗宁。“姜晓兰直接坦白。

程卫东的表情凝固了。他慢慢松开手,声音发紧:“为什么?“

姜晓兰把谈话内容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说到最后,程卫东的眉头越皱越紧,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床沿——这是他极度紧张时的小动作。

“你信他吗?“程卫东问。

“信。“姜晓兰毫不犹豫,“他看着张建军的眼神...像看自己的孩子。“

程卫东长叹一口气,把脸埋进掌心:“建军不会去的。他昨晚收拾行李了,说要回黑龙江。“

“你必须拦住他!“姜晓兰挣扎着想坐起来,被程卫东按回枕头上,“东子,这不仅关系到建军,还关系到我们厂的未来!苏联的技术支持意味着什么,你比我清楚!“

程卫东沉默了很久。窗外传来麻雀的叽喳声,走廊上护士推着药车“咕噜咕噜“地经过。终于,他抬起头,眼里闪着决绝的光。

“我去找他。但你得保证好好休息。“

姜晓兰点点头,突然想起什么:“等等,明天十点,国营饭店...“

“我知道。“程卫东俯身吻了吻她的额头,“剩下的交给我。“

傍晚时分,程卫东回来了,身后跟着垂头丧气的张建军。年轻人右脸的伤疤在夕阳下泛着暗红,手里拎着个褪色的军用挎包——显然是被程卫东从车站硬拉回来的。

“姜老师...“张建军站在病床前,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对不起,给你添麻烦了。“

姜晓兰示意他坐下:“建军,沃罗宁没有恶意。“

“我知道。“张建军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但我...我没脸见他。“他摸了摸脸上的疤,“当年要不是他故意放水,我根本逃不出来。后来听说他因为这事被调回国内,降了职...“

程卫东倒了杯水递给他:“明天去见一面吧。为了厂子,也为了你自己。“

张建军捧着杯子,热水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的表情:“东哥,你不明白。那些图纸...那些技术...来路都不干净。要是被人知道...“

“改革开放了,建军。“程卫东按住他的肩膀,“现在鼓励技术交流。再说,沃罗宁不是说了吗?他们已经把改良型量产了。“

张建军猛地抬头:“他真的这么说?“

姜晓兰点点头:“他还说,这次是来谈正式合作的。“

病房里陷入沉默。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远处传来新闻联播的开场曲。张建军盯着自己的双手看了很久,突然站起身。

“我去。“他深吸一口气,“但有个条件——东哥你得陪我一起。“

第二天中午,姜晓兰正靠在病床上看报纸,程卫东风风火火地冲进病房,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兴奋。

“签了!“他挥舞着一张纸,“技术合作协议!“

姜晓兰接过文件,上面密密麻麻的条款中,最醒目的是“苏方提供K-7M型全套技术图纸“和“五年内免专利费“的字样。签字栏上,沃罗宁和张建军的名字并排而立,后者显然签字时手抖得厉害,笔画歪歪扭扭的。

“建军呢?“姜晓兰问。

“跟沃罗宁去邮局发电报了,说要联系莫斯科那边加快流程。“程卫东坐到床边,声音突然哽咽,“晓兰,我们真的要出息了...“

姜晓兰抚摸着他的后背,感受丈夫的颤抖。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纸合同,更是张建军的心结解开,是程卫东事业的新起点,也是他们这个小小农具厂走向更广阔天地的通行证。

护士推门进来换药,看见两个大人红着眼圈对着一张纸又哭又笑,摇摇头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窗外,早春的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病房的白墙上,映出一片温暖的光斑。姜晓兰突然感到肚子里一阵轻微的动静,像是小鱼游过——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胎动。

“怎么了?“程卫东紧张地问。

姜晓兰拉过他的手,轻轻按在自己腹部:“你儿子说,他等不及要看看爸爸妈妈创造的未来了。“

程卫东的手微微发抖。当感受到那微弱的生命律动时,这个在火场都没掉过泪的汉子,突然哭得像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