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之美:山水相依的生态绿地
靖州地处云贵高原东缘斜坡的山岳地带,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东、西、南部三面高峻,北部低缓,中部为狭长山间盆地,整个地势呈“V”型展布。境内海拔278 - 1178米,高差900米,地势比降为29.3%,地表起伏较大。地形以山地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平原、丘陵、岗地次之,水域最少。
东部江东青靛山,海拔高达1178米,为县境最高峰,这里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由于地势较高,降雨丰富,水流下切作用强烈,切深常达400 - 500米,最深达700米以上,坡度一般为30 - 40度,山高谷深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中部丘岗地带,西南起于新厂,经横江桥、铺口、飞山、县城及良山口,东北迄于太阳坪、甘棠的北东向狭长地带,海拔一般为300 - 400米,地面较为开阔平坦,地势起伏和缓,间有小山丘,串珠状分布着靖州城、甘棠、新厂3个较大的山间盆地。北部低小丘陵地带,包括大堡子乡中部、坳上乡、太阳坪乡西部、北部一带,海拔一般为400 - 600米,大部分为低山,太阳坪咸池海拔仅278米,为县境最低处。
靖州属沅水流域,溪河密布,地表水系发育。集雨面积3平方千米的大小河溪101条,总长1021千米,其中长20千米以上河流9条,集雨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3条。沅水支流渠江为县境最大河流,它有东西两源,西源出GZ省黎平县三龙乡平脉桅杆坡北麓,称洪州河;东源出HUN省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牛坡头北麓,称界溪河。渠江水流清澈,蜿蜒而过,像一条碧绿的丝带贯穿靖州大地,不仅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靖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时间偏短。年平均气温16.6℃,一月最冷,平均气温5.1℃;7月最热,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气温为- 8.4℃。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天数平均每年只有3.8天,多出现在1 - 2月,少出现在12月。县内年平均降水量1146.3 - 1611.4毫米,以夏季(6 - 8月)最多,各地平均降水量467.9毫米,占年降水总量的35.8%;冬季(12 - 2月)最少,年均降水143.8毫米,仅占10.9%。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36.9小时,年平均风速2.6米/秒,无霜期为290.5天。这样宜人的气候,使得靖州四季都呈现出不同的美景,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虽雪景较少,但偶尔的落雪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宜人的气候条件,让靖州成为了一座生态绿地。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6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93%,活立木蓄积量1213.6万立方米,人均拥有量位居HUN省第一。县内有靖州国家森林公园、五龙潭国家湿地公园、飞山—苗乡侗寨省级风景名胜区、青靛山县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重点保护区域。走进这些地方,仿佛踏入了一个绿色的世界,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溪流,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二、历史之韵:岁月沉淀的文化圣地
靖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 - 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那时就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古唐虞、夏、商时期,这里为荆州西南要服之地,西周因之;春秋战国时期,属楚黔中地;秦朝,为黔中郡地;汉朝,为武陵郡镡成县地,三国、西晋因之;东晋至南朝宋、齐,为武陵郡舞阳县地,梁至陈为南阳郡龙檦县地。
隋朝时,靖州为沅陵郡龙檦县地;唐朝为叙州朗溪县南僚地,唐代中期由侗族大姓杨氏曾自称诚州、徽州(其城甚小,诚州仅渠水滩头一带,徽州仅今绥宁东山一带)。元和中,会溪“蛮”举事,被平定后,诚徽州消失。五代时,马殷遣吕师周破飞山后,归附于马楚,被封为诚州刺史。后周末,节度使周行逢死,叙州刺史钟存志奔武阳,而十峒首领杨正岩自称诚徽二州。
宋初,为羁縻诚州,杨氏据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土人杨通宝(杨正岩之子)人贡,命为诚州刺史”。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复置诚州。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析沅州之贯堡砦置渠阳县,隶属诚州。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七月改为渠阳军,三年度军州为砦,隶属沅州。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复置诚州及渠阳县,为羁縻州。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杨晟臻以诚州来归,宋徽宗赵佶甚悦,“复置郡县,赐诚州名曰靖州”“取远人安靖之意也”,靖州称谓自此开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改渠阳县为永平县,州、县同治。靖州辖永平、会同、通道3县,隶属荆湖北路。
元朝时,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靖州为靖州路,治永平。十三年建立靖州安抚司,翌年,改为靖州路总管府,属湖广行中书省,后降为州,属辰州路。明朝太祖乙巳年(公元1365年),更靖州路为靖州军民安抚司。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降为州;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升靖州府,洪武九年(公元1377年)复降为州,同时废永平县,只存靖州,直隶湖广布政使司,领会同、通道、绥宁3县。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设靖州、五开(贵州黎平县)、铜鼓(贵州锦屏县)3卫,都隶于靖州。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改天柱所为天柱县,隶于靖州,共领会同、通道、绥宁、天柱4县。
清朝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仍置靖州直隶州,属湖广布政使司。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天柱县改隶贵州镇远府。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贵州锦屏县之平察、善理、新四、营寨4乡划入,宝庆府(邵阳)的城步县划入,六年,复归宝庆府。至清末,靖州仍领会同、通道、绥宁3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州存县,靖州更名为靖县,属HUN省辰沅道。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废道,靖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五月,隶属HUN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隶属第十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设置靖县,先后隶属会同专区、芷江专区、黔阳专区。1959年3月28日,靖县与通道合并,改为“TDDZ自治县”,县机关移驻县溪。1961年7月1日,恢复靖县建制。1968年4月,黔阳专区改称黔阳地区,靖县随属黔阳地区。1981年6月,黔阳地区改为怀化地区,靖县随属于怀化地区。1987年2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靖县,设立JZMZDZ自治县,以原靖县的行政区域为JZMZDZ自治县的行政区域。1997年11月,怀化地区改为HH市,靖州县隶属HH市。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靖州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南宋大儒魏了翁在靖州创办鹤山书院,时“江浙之士不远千里从学”,成为当时湖湘四大书院之一,虽历经岁月沧桑,但其传承的文化精神依然影响深远。文峰塔百年状元坊镌刻着才俊之名,见证了靖州崇文重教的悠久传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方广寺、新厂战役遗址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斗篷坡遗址等,这些遗迹仿佛是历史的使者,默默诉说着靖州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三、民族之魂:风情浓郁的苗侗家园
靖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有苗族、侗族、汉族、回族、土家族等30个民族,其中苗侗人口占74.4%。苗族、侗族和瑶族等属土著民族,与5000多年前的“九黎”和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和古百越民族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统称为“南蛮”。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乱,北方一些越人、令(伶)人被迫西迁,进入人烟稀少的武陵山区,他们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土著民族一起被统称为“武陵蛮”。唐宋时期,又有部分苗、侗先民从江西、洞庭湖一带迁到靖州定居,苗、侗、瑶等民族势力有所发展,逐步形成以靖州飞山为中心的少数民族群体,史称“飞山蛮”,其后影响进一步扩大到湘西、桂北和黔东南等地区,靖州飞山也成为湘、黔、桂、渝、鄂相连地带侗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起源之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苗族的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银饰更是独具特色,一套完整的苗族银饰包括银冠、银项圈、银手镯等,佩戴起来光彩夺目,尽显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侗族的服饰则以青、蓝、黑为主色调,简洁大方,其侗锦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多样,蕴含着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靖州的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其中苗侗芦笙节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齐聚一堂,吹响芦笙,跳起欢快的舞蹈。芦笙的声音悠扬动听,舞步轻盈矫健,整个场面热闹非凡。苗族歌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歌唱形式,有茶歌、酒歌、饭歌等多种类型,歌词内容丰富,涵盖了历史、传说、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歌声清脆悦耳,韵味十足,展现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赞美之情。
此外,靖州还有独特的婚俗和建筑风格。苗族的婚俗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仪式和习俗,如对歌、相亲、定亲、迎亲等,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侗族的鼓楼是其标志性建筑,鼓楼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通常由杉木建造而成,不用一钉一铆,却坚固耐用。鼓楼不仅是侗族人民聚会、议事的场所,也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四、现代之兴:蓬勃发展的希望之城
如今的靖州,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它系湘西南通往贵州、广西的咽喉,地理位置适中,交通十分便利,焦柳铁路、包茂高速、G209、G356、S222、S261、S262交汇于此,是湘、黔、桂三省(区)边境地区的交通枢纽及物资集散中心。便利的交通为靖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合作。
靖州是HUN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第一产业以楠竹、茯苓、杨梅、肉牛为主导产业。靖州“三宝”——茯苓、杨梅、山核桃,闻名遐迩。靖州是全国最大的茯苓交易中心,每年集散茯苓7.8万吨,占全国的70%以上。茯苓不仅可以入药,还被开发出了多种茯苓制品,如茯苓糕、茯苓酒等,深受消费者喜爱。靖州的杨梅基地达8.6万亩,居中南五省第一,是国家杨梅标准化示范区。每到杨梅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杨梅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品尝,杨梅产业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靖州的山核桃基地有6.2万亩,居湖南第一,是“国家山核桃栽培与综合加工示范区”。
第二产业以林产品深加工、建材加工、矿产品加工、医药食品加工为支柱产业。靖州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修正药业集团(湖南)生物医药项目落地靖州,带动补天药业、清靖生物、智美茯苓等龙头企业集群发展,2023年以茯苓为主的大健康产业产值达63.7亿元以上,茯苓产业集群获评“HUN省中小工业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产业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为主要行业。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靖州的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地笋苗寨、岩脚侗寨、文峰塔等景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游客们在这里可以领略到独特的苗侗风情,品尝到地道的美食,感受靖州的魅力。2023年全县森林旅游人数达到18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4亿元。
在城市建设方面,靖州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街道宽敞整洁,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绿化越来越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修建排污涵渠,治理潠溪河水,过去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如今两岸花木繁茂,河水清澈见底。城市的亮化工程也让靖州的夜晚变得更加美丽迷人,每当华灯初上,街道两旁的霓虹灯闪烁,望江楼、再思园的射灯光芒四射,民族广场上的巨型柱灯照亮夜空,整个城市宛如一座不夜城。
靖州,这座湘西南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展现着独特的民族风情,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它既有古朴典雅的韵味,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气息,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它的独特魅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靖州会继续绽放光彩,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