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腔与当代西北作家创作关系研究
- 王亚丽
- 3306字
- 2025-04-29 20:31:01
绪论
在西北地方戏剧中,以秦腔最为著名。文学与戏曲的关系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一点已渐为学界所注意。但对于其研究,意念多于实绩,很多问题语焉不详,许多论述还是重复前人的思路,或简单地将小说和戏曲两种文体放在一起进行各种枝杈部分的对照比附,缺乏系统性、开创性,这种状态亟待突破,以推进文学与戏曲关系的研究步伐。
早期的研究侧重于地域文化对中国西部文学影响。在汗牛充栋的研究文章中,西部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黄土地莽阔浑厚的地理环境,一直被评论家认为是西部文学兴盛的缘由。然而深入西部作家的内心世界,我们会发现,以秦腔为代表的戏曲文化和西部独特的人格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更大一些。当然也有西部文化对作家的影响,但我们以往的研究往往只注重地域的因素,忽视了地方戏曲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在民间文艺资源或跨艺术研究的大范畴下探讨秦腔与中国西部文学的研究。传统戏曲与现代文学的研究从鲁迅论戏剧、张爱玲与中国戏曲、赵树理与山西上党梆子、白先勇与昆曲等研究开始,是涵盖在跨艺术的大范畴之下的。2000年之后,也出现了戏曲与西部文学的跨艺术研究,如叶广芩与京剧、陈忠实与秦腔的相关论述。除此之外,在民间文艺资源的范畴下,秦腔与中国西部文学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如王鹏程的硕士论文《秦声秦态最迷离》首次较清晰地梳理了秦腔与秦腔文化与陕西当代文学的关系。还有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从小说到戏曲的改编,如郭子辉《从小说到戏曲:鲁迅作品改编的传播学解读》,是以剧作家陈涌泉根据鲁迅小说《阿Q正传》和《孔乙己》改编而成的曲剧本《阿Q与孔乙己》为例,从传播学角度研究改编后的作品和原作之间的变化,这一点值得借鉴。
“互文性”研究方法的运用,为秦腔与中国西部文学关系的研究寻找到新的突破口。20世纪80年代以来互文性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学批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各时期的各体文学研究并呈日渐繁荣之势,这一研究方法给文学与戏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调整以往文本研究将对象视为封闭主体的固定思路,正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目前互文性理论在传统戏曲与现代小说研究领域也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
我们回顾传统戏曲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研究者主要在作家创作中发掘戏曲影响的痕迹,以及这些戏曲质素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上的功能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秦腔与中国西部文学关系的研究成果也致力于这几个方面的开掘,但是在以往研究中,以下几个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一,在梳理作家创作文本与秦腔经典曲目间故事题材的互文关系、考索同一或同类故事题材在小说和秦腔间的流变轨迹,探索小说、戏曲共有的艺术特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对读者参与的关注程度有限,互文性批评要求消解作品结构中心主义,强调对文本进行开放式解读,在此过程中,读者的主动参与至关重要,然而从现有成果来看,对读者的重视尚未充分显现。第三,研究缺乏系统的宏观视野,现有论文几乎都只针对单篇、单部小说进行局部的微观讨论,尚未有秦腔与中国西部文学的研究专著问世,符合本土戏曲与文学自身实际的批评理论体系、具有参考价值的操作范式均亟待建立。
1.研究内容:
本书是秦腔与当代西北作家创作关系的研究,主要在作家创作中发掘戏曲影响的痕迹,以及这些戏曲质素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上的功能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著作在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在梳理作家创作文本与秦腔经典曲目间故事题材的互文关2系、考索同一或同类故事题材在小说和秦腔间的流变轨迹,探索小说、戏曲共有的艺术特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2)秦腔作为西北地区文化空间建构的主体,体现着大众化的特点,贾平凹巧妙地借鉴了读者对秦腔的熟知与认同,“召唤”着读者进入文本接受语境。因此,作者在小说中不断地插入秦腔戏文,使得小说文本与秦腔内容建立起了互文关系,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叙事模式。
(3)陈忠实小说和秦腔可以说是完成了文学和戏曲的“复婚”。在某种程度上,秦腔也影响了陈忠实的文化心态,以及小说的美学风格。秦腔在三秦大地填补甚至虚拟了“典籍历史”,作家将戏曲诗化、写意的空间舞台,搬到小说中,转还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4)戏曲秦腔无意中展示了乡土文化在城市文明进程中不断变化、革新甚至缩减、消亡的过程,陈彦通过《主角》忆秦娥形象体现的“生存美学”,感受庄周传统与佝偻承蜩,正是其精神还乡最重要之所在。陈彦透过民间的镜像来观照中国历史、现实与传统,是在戏曲搭建中被“激发”的民间。
(5)秦腔是京剧的母体,叶广芩在小说创作中嫁接京剧名作的做法,是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再造和故事改良,寄托了作家对戏曲文化的重新体认和文化自觉,通过戏曲中人物之口写出了对于人世变幻的感悟,戏曲元素的运用丰富了作品的文化意蕴,是对“戏梦人生”的思考。
(6)部分当代西部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如陈忠实《白鹿原》改编成话剧《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改编成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陈彦《装台》改编成电视剧《装台》,从传播学角度研究改编后的作品和原作之间的变化。
(7)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人物丑角化塑造,主要是借鉴地方戏曲中“方巾丑”迂腐、糊涂的性格因素。山西地方戏曲和秦腔都是在山陕梆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秦腔中丑角行当既可以穿插于生、旦、净之间,起辅助性或点缀性的作用,又可以独挡一面,从小说的阅读效果来看,赵树理的落后人物比新人更丰满是研究界公认的事实,主要是借鉴戏曲艺术资源形式特征。
《秦腔与当代西北作家创作关系研究》具有大视野,不只针对单篇、单部小说进行局部的微观讨论,是对秦腔与中国西部文学的整体的、宏观的研究专著,符合本土戏曲与文学自身实际的批评理论体系、具有参考价值的操作范式均已建立。
2.研究方法:
(1)交叉研究:秦腔与当代西北作家创作关系研究,是两个文类关系的研究,借用传统戏曲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分析其与现代小说之间的关系。
(2)文本细读与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相结合:主要用于分析秦腔与当代西部文学文本之间的“跨文本”互文现象、内部结构的互文现象,以及形式互文现象产生的原因、互文现象对小说文本意义造成的影响方面来研究。
(3)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既宏观勾勒秦腔与当代西部文学关系的总体状况,又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深入探讨前因后果,点面结合。
3.研究对象:
本著作从宏观角度以秦腔与当代西北作家的创作关系为主体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考察。主要考察二者在生成、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关系形态和关系现象,其生成渊源、表现特征和文学意义皆潜隐于二者关系的发展脉络中。梳理小说、戏曲间故事题材的沿袭关系、考索同一或同类故事题材在小说和戏曲间的流变轨迹,探讨当代西部小说与秦腔在形式体制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相互影响、交流关系,探索小说、戏曲共有的艺术特性等。著作主要论述了秦腔与贾平凹、陈忠实、陈彦等作家的关系,此外还涉及作家叶广芩与京剧,赵树理与山西地方戏曲的关系,由于京剧和山西地方戏曲与秦腔有着同宗同源的关系,因此将二者放在秦腔戏曲的大范畴下来讨论。
4.研究意义:
(1)为深入推进当代作家作品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融合结构主义重视文本内部叙事结构以及社会—历史批评关注历史文化背4景的批评方法,对秦腔与当代西部作家作品的关系进行系统解析,为当代文学研究寻找新的突破口。
(2)为构建完善的戏曲与现代作家作品互文批评体系积累经验。在对秦腔与西部文学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专题个案分析基础上,初步建构相对宏观的戏曲与文学互文批评体系,为进一步构建成熟、完善的现代小说互文研究理论体系进行尝试性探索,积累研究经验。
(3)为丰富互文性理论的批评实践进行多角度尝试。在西方互文性理论批评关注内容解析的常规视野之外,结合本土互文观念,通过对秦腔与西部小说的形式、结构等多方面展开互文分析,发掘艺术形式的互文性对文学建构的意义,丰富互文性的批评实践和理论价值。
(4)为西部文学经典的当代接受及传播提供理论参考。关注西部小说文本的解读与传播方式(如影视改编),既丰富现代小说研究的视野范畴,亦为其它文学经典在现代语境之下的接受与传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