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民国初期的汉阳兵工厂

一、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汉阳兵工厂

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伊始,黎元洪初任命曹国勋为总办一职,而后由萧佐汉继任。至七月,职位又改由刘庆恩担任。刘庆恩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在留日期间,他毅然加入了同盟会。归国之后,他先是投身于湖北兵工厂的工作,紧接着前往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展开了为期两年的学习与考察。从1912年7月走马上任,一直到1920年8月请辞职务,刘庆恩在这期间对兵工厂的管理前后长达约八年之久。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和财政部拨款65万元修复整理工厂。工厂进行了恢复和扩充,进行了厂房修理、分厂扩建和增添设备等工作,工厂有了一定的发展。工厂设总理1名,负责工厂人事及制造任务;协理1名,协助总理管理人事及制造等事务(不久,总理又改称总办,协理改称会办)。工厂逐步建立了职能管理部门,设置了总务课、秘书课、统计课、会计课、庶务课、采办课、物料课、检查处、计划制图处、弹药库及稽查、消防、医务等机构。生产单位有枪厂、炮厂、炮架厂、枪弹厂、炮弹厂、铸弹厂、铜壳厂、机器厂、翻砂厂、打铁厂、打铜厂、镀镍厂、木样厂、锅炉厂等15个分厂。

1912年10月,工厂全面复工,工厂启用“中华民国鄂军兵工厂关防”印章,改由鄂督军府管辖。同年,钢药厂分离,独自成厂,任沈凤铭为湖北钢药厂总办。

1913年,陆军部筹议收管工厂,并筹拨白银200万两进行扩充。工厂即一面向丹麦温佐尔公司订购制造枪弹、炮弹等机器设备,一面进行勘地扩建,陆续添建炮弹、铸钢、子弹、翻砂4厂。工厂仿造了德国克虏伯式75毫米山炮。

1914年,工厂与汉口德国机械洋行订立合同,又购买了部分机器设备。同年,工厂正式由北洋政府陆军部直接管辖,更名为汉阳兵工厂,开始使用“陆军部汉阳兵工厂关防”印章。定每日生产步枪20支、枪弹30000粒。

1915年,汉阳兵工厂又改由北京政府督办兵工事务处管辖。工厂占地面积达18万多平方米,有厂房和辅房1440多间。定每日生产步枪50支、枪弹65000粒,并试造了马克沁机关枪。督办处决定大力扩充汉阳兵工厂,拟将上海制造局撤并到汉阳兵工厂。后来,袁世凯担心汉阳兵工厂落入南方革命党人手中,遂取消迁并的计划,而另择河南巩县成立汉阳兵工厂分厂,并将汉阳兵工厂制造炮弹的机器及技术骨干调往巩县,后来此厂自成独立工厂。当年,发生了鄂造步枪在实弹射击时不时炸坏枪的事件。事后惩处负责人员,汉阳兵工厂会办敖廷铨受到记大过一次、减薪为七成的处分。总办刘庆恩当时在美国督造由Pratt & Witney生产的车床,因此并未受累。

1916年9月,陆军部军械司在南苑试放汉阳兵工厂总办刘庆恩所制造的新枪,名为自装枪。

1917年初,汉阳钢药厂并入汉阳兵工厂,为汉阳兵工厂分厂。工厂造枪、炮、弹的机器共有1158部,其中:枪厂有640部,炮厂有94部,炮架厂有101部,枪弹厂有179部,还有新购未安装的制弹机96部。另外,机器厂、翻砂厂还有一些机器设备。同年,督办处撤销,工厂又归陆军部管辖。同年工厂新建炮弹厂。因沪厂(上海兵工厂)停造步枪,汉阳兵工厂又接收了沪厂造枪机器138部和制药机器18部,工厂产量增加到每日可造一百支步枪。同年,北洋政府创立了兵工专门学校,设校址于汉阳兵工厂,定名为陆军部汉阳兵工专门学校。这是全国第一所培养兵工专门技术人才的兵工技术专科学校。至1922年,因教育经费短缺,该校即行停办。

1918年,工厂仿造了德国克虏伯式112毫米炮以及空中开花子母弹。1920年冬季,机关枪厂于工厂内顺利建成。同年9月,杨文恺接任总办一职,奉命为各省代造订购的械弹与步枪。在此期间,工厂生产效率逐步提升,步枪日产量增至120支,若加开夜工,还可额外产出80支,如此一来,一日便能生产200支步枪。枪弹的月产量也大幅增长,达到了200万粒。

1921年,工厂着手仿造美国白朗林式重机枪(Browning M1917),并于10月10日实现量产,该机枪被命名为三十节式重机枪。因其枪管水冷器全系黄铜打造,故而在当时被大家称作“老黄牛”。起初,每月产量为12挺,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与熟练,后续增加至每月25挺。同时,工厂还成功仿造了日本大正6年式75毫米山炮,并且开始制造自来得手枪,此手枪仿制自M1896年毛瑟手枪。初造时,月产量为60支,后来提升至260支,自来得手枪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驳壳枪。

1922年,工厂开启了黄色炸药的生产。到了1924年,工厂开始生产梯恩梯炸药,同时着手制造75毫米迫击炮。这一年,工厂成立电机课,积极修建发电厂,装设了两座交流发电机,工程于年底顺利完工。在这之前,工厂仅有一座直流发电机。当时,工厂名义上隶属中央,然而实际控制权却在地方军阀手中。

1925年1月,工厂将全厂动力由蒸汽转换为交流电,电机课也随之改称为动力厂。4月,直奉战争结束后,刘文明出任总办。年底,杜节文被改派为总办。同一时期,汉阳兵工专门学校恢复招生,此次计划招生五十名,学生习业期限为四年。

1912年至1926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当局对工厂进行了扩充。在这一过程中,工厂逐渐得以恢复,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老产品的生产能力得到提升,步枪日产量达到100支,枪弹日产量达到7万发,火炮日产量为1门。此外,工厂还陆续增添了手枪、机关枪、迫击炮、飞机炸弹等新产品的生产项目。在这段时间里,工厂累计生产步枪、马枪54.4万多支、火炮1129门、枪弹2.9亿多发、炮弹12.2万多发,同时也生产了数量可观的手枪、机关枪以及飞机炸弹等军械物资。

二、国民政府北伐后的调整与发展

1926年8月,北伐军叶挺独立团攻克武汉外围屏障汀泗桥与贺胜桥,歼灭了军阀吴佩孚的主力,直逼武汉市区。吴佩孚急令汉阳兵工厂加紧赶制军火。为了支援北伐军,工人们成立了罢工委员会。9月1日,工厂罢工委员会以武汉工人代表大会的名义发表了罢工通电,声讨湖北人民公敌吴佩孚。并宣布实行总罢工。厂方先是威胁迫令工人复工,遭到拒绝后又采取物质引诱,宣称“如能复工,先发一个月工资。”9月5日,工人们在获悉北伐军先头部队将于6日晚到达武汉后,决定6日复工。9月6日晚,工厂拉响了夜班汽笛,工人进厂后,即迅速打开仓库,取出枪支弹药武装起来,协助北伐军先头部队攻克龟山和夺取工厂。9月7日起,全厂工人日夜赶制大批枪支弹药,支援北伐军乘胜前进。

继9月7日攻克汉阳和汉口后,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结束了北洋军阀对汉阳兵工厂的控制。汉阳兵工厂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接管,取消总办制,实行厂长制。先由胡恩光任厂长。后改由邓演存任厂长。汉阳兵工厂的工会和工人纠察队相继成立,对涉及到工人切身利益的事情,由厂工会与厂方交涉。出入厂门搜身检查制度被取消,挂在办公室墙上的皮鞭被摘掉,领班不敢随意打骂工人。工资待遇有了提高,每月工资,学徒由6元增到9元,工匠由12元增到21元。工会还办起了工人子弟学校。工人们为支援北伐加班生产,步枪日产达200支、枪弹7万余发。

1927年7月15日晚,驻汉阳兵工厂的35军和厂方缴了工人纠察队的枪,查封了工会,工人经过斗争取得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一律被取消。8月2日,全厂举行了大罢工。厂方采取分化政策,宣布工人重新登记,强迫工人复工。后来,又从长沙子弹厂调来500多名工人。这次罢工坚持了半个多月,近千名罢工工人遭到厂方开除。

1928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11月成立军政部,下设兵工署,统一管理全国兵工生产。汉阳兵工厂隶属兵工署管辖。兵工署对工厂进行了扩充和整顿,增加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并改善管理,改进技术,使工厂有了一定发展。工厂总厂的员工达3710名,其中:职员199名,督领78名,工匠1908名,艺徒618名,长工554名,杂工353名;分厂另有员工845人;机器设备,仅步枪、机枪、枪弹、炮、炮架、炮弹等6厂即1378台。工厂的生产能力及产品品种大幅增长,生产能力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日产步枪200支,枪弹15万发,月产机关枪50挺、手枪200支、火炮30门、炮弹5000发、手榴弹2500枚。

1929年,按照兵工署颁布的兵工厂组织条例,工厂对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进行了调整。在厂长、副厂长之下,设置总务处及工务处。在这两大处之下又设置课、会、校等19个机构。还在一些课下设置厂、股、队等。工厂的分厂恢复到10个,员工达到4000多名。制造枪、炮、弹的机器设备达到1368部。其中:枪厂721台,机枪厂101台,枪弹厂343台,炮厂和炮弹厂203台。此外,熔铜、轧铜、翻砂、木样、机器、锅炉、打铁、打铜、打铝等厂还各有一些机器设备。当年8月13日,汉阳兵工专门学校第一期毕业,由兵工署长陈仪亲临主持。

1930年,胡毓璋出任汉阳兵工厂厂长。彼时,工厂对88式毛瑟步枪的刺刀进行了改良优化,主要举措为适当增长刺刀刀身,使其在白刃战中能发挥出更为理想的效用,从而更好地适应战场实际需求。

1931年,黄公柱任汉阳兵工厂厂长一职。当年 7月,华中地区持续降下磅礴大雨,致使江汉平原陷入一片汪洋泽国。因洪水肆虐泛滥,赫山长堤不幸被襄水淹没,这场洪灾之严重程度,堪称自清道光年间以来所罕见。7月13日,堤坝决口,赫山分厂瞬间被淹没;紧接着,14日工厂本部也未能幸免,面对汹涌洪水,虽全力抢险,却仍无力回天。工厂职工及其眷属总计二万余人,无奈之下皆沦为灾民。此后,全厂遭受水淹长达两个多月之久。待洪水退去,又因爆发工潮,工厂停产整顿,直至年底才复工。

1932年,钟毓灵开始执掌汉阳兵工厂。在此期间,汉阳兵工厂的钢药厂奉命独立出来,改称汉阳火药厂,直属兵工署管辖。同时,枪弹厂也接到指令,需迁往位于河南省的巩县兵工厂。然而,因巩县兵工厂厂房空间有限,若另行新建厂房,又需耗费大量时间,故而枪弹厂之后又奉命运回原厂。

1932年7月,汉阳兵工专门学校奉兵工署的命令,整体搬迁至南京中华门外的新校址,校名再度变更为“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校内设有造兵、制药两个学科。学生毕业后,由兵工署统一分配至各兵工厂及相关机关服务。1937年11月,该校奉命内迁至株洲;1938年1月,又再次接到命令,迁移至重庆。1939年,奉准设立大学部,开设造兵学系、应用化学系两个系,并于同年7月招生100名。到了1948年,该校改制为兵工工程学院。

1933年,郑家俊担任厂长之职。5月,枪弹厂恢复生产,并且每月枪弹产量增加330万粒。同时,工厂将包工制全部改为点工制,工人数量有所减少,生产成本也随之降低了三分之一。据兵工署年度报告显示:汉阳兵工厂该年度制造步枪5800支,重机枪(汉宁,即南京金陵兵工厂,其生产的是1935年按照德国兵工署赠送的MG08图纸所制造的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称为二四式重机枪)共计576挺。

1936年,汉阳兵工厂每日可生产步枪200支、枪弹15万发,每月能够生产机枪52挺、手枪200支、各种火炮30门、炮弹5000发、手榴弹2500枚。同年,汉阳兵工厂的制炮厂移交至兵工署炮兵技术研究处,后改称兵工署炮兵技术研究处汉阳炮厂(此厂后来成为第50工厂忠恕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