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验专长
宗瑞麟对中医针灸古籍中有关“调神”的论述领会甚深,并与临床结合起来,认为临证诊治过程中,医者应“神安意专”,以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的医疗技术;对患者则应处处注意调其神气,使其“神怡意顺”而气血趋向平和,这样就更有利于针刺刺激最大限度地产生调理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等治疗效应,从而提高疗效。为此,经长年临床观察摸索,宗瑞麟逐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调神”技巧。
宗瑞麟重视人体气血的作用,认为“气血失调为百病所共有,调理气血乃治病不可少”。这一学术思想运用于临床,对多种痛证的治疗屡显其功。
“子午流注”是古代医家创立的按时取穴类针法中的一种,以往临床上一般仅用于体针取穴。宗瑞麟对这一针法长年究索,心得颇多,他将其中气血流注有关原理灵活运用于临床诊断,并据此指导治疗,使不少疑难顽症患者得以脱离病痛之困。此外,他还活用气血流注有关理论来指导耳穴治疗配穴,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不但扩大了某些耳穴的临床应用范围,更为“子午流注”的临床运用及其有关科研另辟一途。
宗瑞麟临床针灸配穴处方,在按循经配穴法等的基础上又善用特定穴,尤喜用募穴、俞穴、原穴、络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等。至于取穴数量,他亦提倡“少而精”,但认为要正确理解“少而精”这句话,所谓“少而精”着眼点不在“少”,而在“精”。“精”包括用穴简而不繁,而更主要的是指配穴切合治法,切中病机,疗效甚佳。特别是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谨守病机,随机而变。
对于进针手法,宗瑞麟强调无痛或微痛,又重无菌操作。为此,他经多年实践自创一套“徐捻轻压”进针手法,并将这套进针手法的操作要点总结为“五字诀”,使学生易于练习和掌握。
宗瑞麟认为针刺的补泻作用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除补泻手法外,另与经穴的主治功效及其配伍、患者的体质、病理变化等密切相关。故临床针刺操作一味强调补泻手法,似与临床实际不符,而“得气”“气至病所”才是重要的,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之一。所以临床中他很重视针感及其传导。然而,另一方面他又反对那种盲求针感而重捣滥刺的做法,认为针感要适中,应以患者所能承受为度,太过则变成劣性刺激,对治疗非常不利。宗瑞麟临床施术针入皮下后,运针手法多采取轻缓渐进,在初得气后再根据对针下气的感觉、对患者反应的观察以及询问患者对针感的感觉等综合情况,酌情缓缓加大指力及捻转幅度等,并配合适度的提插或循按等手法以调整刺激量和气行方向,使获得适宜的针感。
宗瑞麟临床运用耳穴治疗,对于组方配穴,多在遵循一般耳穴配穴原则的同时注重用中医理论来指导配穴,同时还十分注意各耳穴之治疗宜忌,反对简单地按脏腑、部位、耳穴功效等“对号入座”式选穴;对于取穴定位,多采取探棒压痛法探测。与多数医家一样,宗瑞麟亦很注重耳穴反应点,但对如何快捷准确地找到反应点则有着独特的经验:即按照耳穴在耳郭上的排列恰似一个倒置的胎儿这一规律,结合全息生物医学有关理论,再根据患者具体病变部位及其他情况,全面考虑,在耳郭相应部位选点探测。由于熟能生巧,故每每一压即中。
对于临床各科病证,宗瑞麟有着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方法,如寒湿痹证“三级分治”法、“三气海”治气虚证、“三血海”治血证、周围性面瘫简易疗法等。尤对多种痛证,善以体针与耳压相结合治疗,每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