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麟儿初显·七顾定乾坤
- 虚君演义:万历年的社会变革游戏
- 悠慧羔士
- 9981字
- 2025-04-16 23:46:31
第一节:
一年后。
雨丝斜织,檐角滴水敲在青石板上,声声清脆。李家正堂内,一张红木案几横陈,左右分列两案:左案摆着《论语》、铜钱、算盘、毛笔,皆是汉家旧物;右案却陈着几样西洋奇器——一支威尼斯玻璃墨水瓶插着鹅毛笔,旁边搁着一本烫金拉丁文圣经,还有安东尼奥带来的铜星盘,在烛光下泛着冷冽的光。
李昭明站在案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苏玉娘跪坐在蒲团上,怀里抱着刚满周岁的李华,轻声哄着:“华儿,去抓一个喜欢的。”
李华睁着一双琥珀色的眼睛,目光在案几上游移。他忽然挣开母亲的手,摇摇晃晃地爬向右侧,小手一探,径直抓住了那支鹅毛笔。
“咦?”苏玉娘微微一愣,随即展颜笑道,“昭明,你看,华儿选了笔呢。”
李昭明松了口气,正待说话,忽见李华抓着笔,竟蘸了墨,在案旁的素绢上胡乱一划——墨迹歪扭,却隐约是个十字形状,而后墨汁晕染,竟如葡萄藤蔓般蔓延开来。
堂内霎时一静。
“这……”士绅甲眉头紧皱,冷哼一声,“此子竟染夷风,抓周便择夷物,日后怕是要离经叛道!”
士绅乙捋须沉吟:“倒也未尝不是好事,鹅毛笔亦是笔,或许此子将来文采斐然。”
安东尼奥却猛地站起,碧眼圆睁,双手合十:“天主在上!这孩子竟画出美第奇家族的纹章!”他激动地转向李昭明,“李,这是神迹!他必是蒙主眷顾之人!”
苏玉娘面色微沉,却仍温声道:“几位老爷,抓周不过是讨个彩头,何必较真?华儿年幼,哪懂什么夷风汉礼?”
李昭明亦笑道:“小儿无知,随手抓取罢了,诸位莫要过分解读。”
话音未落,李华忽然咯咯一笑,小手又拍向案上的《坤舆万国全图》,墨迹沾在欧罗巴的版图上,晕开一片深色。
众人面面相觑。
同日,应天府,韩府书房
韩明远刚调任陪都应天府,正伏案批阅公文。窗外雨声淅沥,府中管事轻步走入,低声道:“老爷,苏州府那边传来消息,说李家那孩子抓周抓了支西洋笔,还画了个十字。”
韩明远笔锋未停,淡淡道:“小儿无知,随手抓取罢了,何足挂齿?”
管事迟疑道:“可那佛郎机人说是什么‘神迹’……”
韩明远轻笑一声,搁下笔:“神迹?若抓支笔便是神迹,那天下读书人岂不个个都是圣人转世?”他摇摇头,重新提笔蘸墨,“不过是巧合罢了。”
管事见状,不敢多言,躬身退下。
韩明远望向窗外雨幕,目光深远,却终究未再多想。
第二节:
转眼间,李华七岁了。
寒露刚过,苏州府的秋风便裹着凉意扫过街巷。李昭明牵着李华的小手,走在阊门外的米市街上。自打这孩子会说话起,嘴里蹦出的词儿便常叫人吃惊——三岁能背《千字文》,四岁已把《大明律》翻得卷了边,七岁已经知晓东西传统文化一二了。
“爹,你看。“李华忽然拽了拽父亲的袖子,琥珀色的眸子盯着前方。
米行前挤满了人,一个穿绸衫的胖子正掂着秤杆,满脸油光地吆喝:“今日新米,每斗再加三钱!“
人群里顿时炸开锅。
“赵老爷,这、这已是第三回涨价了!“一个瘦骨嶙峋的老汉攥着空布袋,声音发颤。
赵德财——这米行东家,苏州府出了名的奸商——眯眼一笑:“天旱歉收,米价自然涨。嫌贵?饿着呗!“说着,他随手抓了把米,指缝间漏下的沙粒簌簌落在秤盘上。
李昭明皱眉,刚要拉儿子离开,却觉掌心一空——
“《大明律·户律》有载!“
脆生生的童音炸响在街心。四岁的李华竟挤到了人群最前,小手指着赵德财:“'凡诸物行人评估物价,或贵或贱,令价不平者,计所增减之价坐赃论'!“
整条街霎时一静。
赵德财的胖脸僵住了。他低头瞅着还没他腰高的小娃娃,突然哈哈大笑:“哪家的小崽子?学两句律法就来逞能?“
李华不慌不忙,又上前半步:“米中掺沙,依《刑律·诈伪》'以伪杂真'条,当杖六十,追赃还主。“他一字不差地背完,忽然话锋一转,“赵东家可知,物以稀为贵,然过贵则民乱?“
这话听着新鲜。人群里几个识字的已经开始交头接耳。
“放屁!“赵德财脸上横肉一抖,“老子做买卖,轮得到你个小畜生说三道四?“
“商道贵通,滞则价踊。“李华仰着头,眼里闪着与年龄不符的锐光,“您堵米如堵血,血滞则身溃,价踊则——“他故意顿了顿,“民反。“
最后两个字像块冰,砸得赵德财肥脸一颤。
人群嗡地炸开。有人高喊:“小公子说得在理!“更有机灵的已经往衙门方向跑——谁不知道应天府的推官最恨奸商?
赵德财的脸由红转青,突然弯腰凑近李华,从牙缝里挤出句话:“小杂种,小心夜里走丢喽......“
李昭明一个箭步冲上前,把儿子拽到身后。他还没开口,斜刺里忽传来一声轻咳。
“好个'物以稀为贵'。“
人群自动分开,露出个穿靛蓝直裰的中年人。他腰间悬着户房的木牌,手里捧着册簿子,正似笑非笑地看着李华:“小娃娃,这话从哪学来的?“
李华眨眨眼:“《史记·货殖列传》说'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佛郎机人安东尼奥说这叫'供需之理'。“
书办瞳孔一缩。他合上册子,意味深长地看了眼李昭明:“令郎......不凡啊。“说罢转身便走,腰间木牌晃荡间,隐约露出个“韩“字。
当夜,赵德财派来的泼皮刚摸到李家墙根,就被巡夜的更夫撞个正着。而三条街外的韩府书房里,韩明远正摩挲着一册《幼学琼林》,听着书办的汇报。
“......那孩子最后还说,'价踊则民反'。“
烛花“啪“地爆响。韩明远突然笑了:“倒是个做御史的料子。“他推开窗,夜风送来打更声,“明日,让茶楼说书的聊聊城西私塾。“
书办刚退下,管事匆匆进来:“老爷,查清了,那孩子是李昭明之子,就是三年前抓周抓西洋笔的那个......“
韩明远执笔的手微微一顿。砚台里,墨汁映出他忽然恍惚的脸——三年前那句“不过巧合罢了“,此刻听着竟有些可笑。
“老爷?“管事捧着茶盏轻声唤道。
“备轿。“韩明远突然搁笔,“去城西私塾。“
管事一怔:“可今日不是休沐......“
“那孩子既通律法,又知商事,岂是寻常商贾之子?“韩明远抚过案上《幼学琼林》,指尖在“养正“二字上停留,“去书坊,把这书的新刻本摆到李家布庄显眼处。“
第三节:
几天后的夜晚,暴雨倾盆。李昭明冒雨关铺板时,一本蓝布封皮的《幼学琼林》正端端正正摆在柜台中央。书页间夹着的字条被雨水洇湿,墨迹却依然清晰:“城西韩氏私塾,束脩五两,童蒙至举业。“
“爹!“李华从里屋跑出来,怀里抱着本《大明律》,“赵家米行又涨价了!“
李昭明急忙将字条攥进掌心。三日前儿子当街揭穿赵德财掺沙抬价的事,已让这奸商记恨在心。他蹲下身平视儿子:“华儿,明日爹带你去个地方。“
“可是韩先生的私塾?“四岁的孩子眨着琥珀色的眼睛,“今早茶楼说书先生唱'城西韩塾出状元'呢。“
李昭明心头一震。
次日天未亮,布庄外就传来“哗啦“一声——半扇门板被人泼了粪。苏玉娘攥着帕子发抖:“昭明,这样下去不行!今早华儿在院里背书,墙外竟有人扔进条死狗!“
“听说新来的韩大人......“李昭明盯着《幼学琼林》烫金的“韩“字,“虽是翰林出身,束脩只要市价三成。“
玉娘猛地抬头:“你忘了三年前抓周时那些士绅的嘴脸?“她急得扯住丈夫衣袖,“韩明远上月刚杖毙了个米商!“
“正因如此!“李昭明一拳砸在桌上,茶盏震得叮当响,“那米商与赵德财是一路色!“
屋外忽然传来童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玉娘闻声怔住,终是抹着泪松了手。
第四节:
晨雾弥漫的山道上,李昭明背着熟睡的儿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暴雨冲垮了近道,他们不得不绕行五里山路。行至半途,李华突然醒了:“爹,是那儿吗?“
雾中隐约露出灰墙一角。走近才知是座荒废的土谷祠,却听祠后传来读书声。循声穿过竹林,白墙小院门楣上悬着榆木匾“养正斋“。
“站住!“两个彪形大汉突然拦住去路。黑脸汉子晃着府衙腰牌冷笑:“韩先生今日闭门注经!“
正僵持间,马蹄声骤至。四名佩刀卫兵拥着书办疾驰而来:“韩大人有令,不得阻拦求学者!“书办目光在李华脸上停留片刻,“大人今早被急召议灾情,三日后午时再来吧。“
返程时山风卷着碎雨,将“养正斋“的匾额吹得吱呀作响。李华仰头问:“爹,他们是不是讨厌商人?“
竹林深处,韩明远立于小楼窗前,手中《幼学琼林》翻至“养正“一章。砚台里新磨的墨汁映出他微扬的嘴角——三日前那个在米行前引经据典的小小身影,此刻正在山道上渐行渐远。
“老爷,要派人护送么?“
“不必。“韩明远合上书卷,“让茶楼明日改说'七顾茅庐'的故事。“
第五节:
三日后,城西山道。这是第二次拜访。
晨雾未散,李昭明牵着李华的手,踩着湿滑的石阶往山上走。前日那场暴雨冲垮了半截山路,泥浆干涸后,在青石板上留下道道沟壑,像极了李昭明这几日紧锁的眉头。
“爹,韩先生真的会见我们吗?“李华仰头问,琥珀色的眸子映着晨光。
李昭明攥紧儿子的小手,没答话。昨夜布庄又遭人泼粪,门板上用血漆涂了个狰狞的“商“字。赵德财的报复越来越明目张胆,私塾已是唯一的退路。
山路转过一道弯,前方突然传来“咔嚓“一声脆响——
一个樵夫背着柴捆挡在路中央,斗笠压得极低,粗布麻衣上沾满山雾。他弯腰拾起折断的枯枝,袖口露出半截竹牌,上面隐约刻着“养正“二字。
李昭明心头一跳,刚要开口,那樵夫却先冷笑一声:“商贾之流,也配踏文教圣地?“
李华突然挣开父亲的手,上前一步:“《论语》云:'有教无类'。“
樵夫猛地抬头,斗笠下竟是一张儒雅面孔,唯有右颊一道疤平添几分凶悍。他盯着李华,突然甩下柴捆:“既读圣贤书,可会对句?“
不待应答,沙哑的嗓音已劈空而来——“商门铜臭污笔墨!“
山风骤停。李昭明掌心沁出冷汗,这上联恶毒至极,分明是讥讽商人子弟玷污学问。
李华却弯腰拾起一根树枝,在泥地上划出清秀字迹:“学海澄清有源流。“
樵夫瞳孔微缩。下联不仅工整,更暗藏机锋——“清流“既是自辩,又暗指朝廷清流党。他忽然大笑,袖中竹牌“当啷“落地,转身便走。
“先生留步!“李昭明急追两步,却见那人身影已隐入雾中。地上只余那块竹牌,背面刻着葡萄藤纹,与当年抓周时素绢上的墨迹一模一样。
午时,养正斋外。
烈日当空,私塾大门紧锁。李华踮脚从门缝窥视——庭院石桌上摆着未干的砚台,半幅对联墨迹淋漓:“世间清品至兰极“。
“这是下联。“李华轻声道,“上联该是'贤者虚怀与竹同'...“
话音未落,门内突然传来瓷器碎裂声。一个苍老嗓音怒喝:“滚出去!谁准你动我的兰草!“
李昭明浑身僵住。那分明是韩明远的声音,却比三日前更加暴怒。父子俩对视一眼,同时看向手中竹牌——葡萄纹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紫光,像极了凝固的血渍。
归途,暮色四合。
山脚下茶棚里,说书人正拍醒木:“话说刘玄德二顾茅庐,却见诸葛均负锄而归...“
李华突然拽父亲衣角:“爹,那樵夫袖中有墨香。“
远处山巅,韩明远立于古松下,手中《幼学琼林》翻至“交友“一章。山风卷起他腰间悬着的竹牌——正面刻“养正“,背面却是新题的字:“与竹同“。
管事气喘吁吁跑来:“老爷,那孩子对的下联...“
“我知道。“韩明远撕下书页折成纸船,“放话出去,三日后私塾辩经。“
纸船顺溪而下,溪水倒映着星空,宛如当年李华抓周时打翻的墨池。
第六节:
霜降前夜,李家宅院。
秋风卷着枯叶扑打窗棂,烛火在李华床前摇曳不定。李昭明攥着湿透的帕子,第三次浸入铜盆。水已换过七回,可李华的额头仍烫得吓人。
“东街的郎中说……是邪风入体。“苏玉娘声音发颤,将煎好的药汁递来,“可这烧怎就退不下去?“
药碗里飘着几片深紫色的葡萄叶——是春桃从后院老藤上摘的。三年前安东尼奥临走时说过,这佛郎机葡萄能解热毒。
李昭明扶起儿子,药碗刚凑到唇边,李华突然剧烈咳嗽,竟喷出一口鲜血。溅在素白中衣上,宛如当年抓周时那幅十字墨痕。”
“华儿!“
“《罗马……十二铜表法……》“李华双目紧闭,嘴唇却诡异地翕动,吐出拗口的异域词汇,“侵权之诉……须有……四名证人……“
屋内骤然死寂。春桃手中的药勺“当啷“落地,苏玉娘惊恐地望向丈夫——这孩子从未接触过番邦律法。
窗外更夫的梆子敲过三更。
梦境·前世记忆
李华看见自己站在二十一世纪的法庭上,西装革履地辩护:“根据供需曲线,米价暴涨必然导致……“
场景突然扭曲,化作韩明远手持戒尺的身影:“商贾之子,也敢妄议经义?“
“我不是!“他想呐喊,却发不出声。
漫天纸页飞舞,有《大明律》残卷,有经济学论文,还有一页泛黄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拼命去抓,指尖刚触到纸页——“啊!“
李华猛然睁眼,发现父亲正用浸了葡萄汁的帕子擦拭他胸口。那里不知何时浮现出淡红色的十字纹,与周岁时额间的印记一模一样。
“爹……韩先生……“他气若游丝,“《茅屋歌》……安得广厦……“
李昭明手一抖。这是三日前樵夫离去时,山间隐约飘来的诗句。
养正斋·同日寅时。
韩明远独坐书房,面前摊着连夜誊抄的《李华米行辩词》。砚台里的墨结了冰,他却浑然不觉,枯瘦的手指反复摩挲着“价踊则民反“五个字。
“老爷。“管事在门外轻唤,“已是辰时了……您说今日等那孩子……“
铜壶滴漏显示,早已过了约定时辰。
韩明远突然抓起案头名册,将写有“李华“的那页撕得粉碎。纸屑飞扬中,他瞥见墙上挂的《风雨归舟图》——那是二十年前自己中举时,恩师所赠。
“商贾之子……终究难成大器。“
话音未落,一阵怪风撞开窗户,将画轴“哗啦“卷落。露出后面暗格里的一本《泰西水法》——书脊上,安东尼奥的葡萄纹藏书印清晰可见。
李家·三日后的黎明。
李华的高烧奇迹般退了。晨光中,他靠在床头翻阅《九章算术》,忽然指着一页道:“爹,这道'池方一丈'题,佛郎机人用圆规解得更快。“
春桃慌慌张张冲进来:“老爷!门口有人放了这东西!“
那是个紫檀木匣,内铺锦缎,盛着三支老山参。匣底压着张洒金笺,上书三个铁画银钩的字——孝可通天
李昭明盯着字迹出神——与《幼学琼林》扉页批注如出一辙。
窗外,晨钟震落银杏叶,惊起一群麻雀。其中一只蓝胸脯的佛法僧鸟,径直往西山飞去。
第七节:
腊月初八,苏州府街市
雪粒子簌簌砸在青石板上,李昭明裹紧棉袍,把李华往怀里又搂了搂。三日前收到的“韩氏拒商帖“还揣在袖中,粗劣的墨迹晕染开,像一团淤血——
“商贾贱业,玷我门庭。若再纠缠,送官究治。“
落款赫然盖着“养正斋主“的私印。
“爹,这帖子是假的。“李华突然开口,白汽在冷风中凝结,“韩先生若真要拒,不会用'贱业'这种市井粗话。“
李昭明苦笑。儿子说得在理,可今晨布庄又被泼了漆,门板上“商贼“二字刺得人眼疼。赵德财的报复已从暗处摆到明面,他们等不起。
“让开!让开!“
一阵马蹄声骤至。人群惊慌散开,几个差役挥舞着水火棍清道。李昭明急忙护住儿子退到墙根,却见一顶青呢官轿在雪中迤逦而来——正是韩明远的轿子。
“韩大人!“李昭明突然冲出,双手高举那卷《辩商论》,“犬子有拙作呈览!“
差役的棍子已兜头劈下。
韩明远指尖一颤,茶盏倾翻,烫红的指腹按在密信火漆上——那是今早张居正从京师送来的《清丈田亩疏》。轿外喧嚷声中,他隐约听见脆生生的童音:
“《大明会典》载:商籍子弟,许入府学!“轿帘忽被寒风掀起一角。雪光里,他看见个裹着破棉袄的小童,正被差役揪着衣领提起。那孩子手中文稿纷飞,一页恰好贴到轿窗上,秀挺的字迹力透纸背:
“管子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今有司抑商如仇,岂圣人平天下之旨乎?“
韩明远瞳孔骤缩。这哪里是孩童口吻?分明是经年老吏的奏疏笔法!
“住手。“
低沉的喝止惊得差役僵在原地。轿中递出一只骨节分明的手,拈起那页残稿。青缎袖口掠过雪泥,竟不沾半点污渍。
韩明远指尖捏着的残稿突然变得滚烫——那上面竟引用了《论货币贬值》的拉丁文原句,正是他年轻时在翰林院偷读的禁书。
“这红胡子老翁...“韩明远突然用葡萄牙语发问,“可说了'货币如血液'?“
李华眼睛一亮,脱口而出:“**Sanguis mercaturae**!(商业之血)“
轿帘“唰“地落下。韩明远攥紧袖中那本私藏的《萨拉曼卡学派选集》,封皮葡萄纹烙得他掌心发疼。二十年前,那个被烧死的佛郎机传教士,临终前说的正是这句话。
没多久,在赵氏米行后院,传来一股愤怒的声音。
“废物!“赵德财一脚踹翻报信的小厮,“韩明远竟收了那孽障的文章?“
账房先生凑近耳语:“东家,不如把李小子那篇《辩商论》……“他比了个撕扯的手势。
“蠢货!“赵德财甩手一耳光,“要仿就仿韩明远的笔迹!“
他狞笑着铺开宣纸。窗外,一个戴斗笠的粮贩悄然离去,腰间露出半块户房令牌。
夜晚,养正斋里传来一股摔东西的声音。
韩明远将《辩商论》摊在案上,朱笔批注已写满眉批。突然,他抓过案头《韩非子》狠狠一摔。
“好个'商通有无则国富'!“他盯着烛火自语,“连《货殖列传》都未必有此见地……“
管事慌张跑进:“老爷!刚收到密报,赵德财派人仿您笔迹……“
“我知道。“韩明远突然冷笑,“明日起,你在茶楼传句话。“
他扯下一张洒金笺,写下龙飞凤舞的三个字。管事凑近一看,骇得倒退两步——
“杀商者,斩。“
李家柴房·五更天。
李华被窸窣声惊醒。月光下,一只蓝胸脯的佛法僧鸟正啄击窗棂,鸟喙叼着片残纸。
纸上只有朱砂写的一行小字:
“冬至辩经,携圆规来。“
窗外积雪忽然“咯吱“一响。李华扑到窗前,只见个戴斗笠的背影消逝在街角,腰间令牌晃荡——分明是白日那个“粮贩“。
第八节:
万历元年冬至,养正斋。
霜花在窗棂上蔓延,李华踩着满地碎冰踏入私塾前院。冬至大如年,本该是阖家围炉的日子,可养正斋的庭院里却挤满了青衿学子,呵出的白雾在寒风中凝成一片低沉的云。
“瞧,商贾家的小犬来了。“
人群中传来一声嗤笑。李华紧了紧身上的棉袍——那是春桃连夜用旧袈裟改的,袖口还留着未拆的线头。他抬头望向檐下悬着的辩题木牌:
夷夏之辨:重农抑商,固国之本也。“
“请商贾之子先述。“主座上的白发儒生敲响铜磬,故意将“商贾“二字咬得极重。
第一回合·义利之辩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蓝袍士子率先发难,“商贾重利轻义,岂非乱国之源?“
李华从袖中取出个黄铜圆规——正是韩明远密信中要求携带的。他在沙盘上画了个完美圆弧:
“萨拉曼卡学派有言:'公平之价,乃买卖双方自愿所定。'“圆规尖划过《孟子》竹简,“若按阁下所言,子贡货殖以致富,为何孔子许其'亿则屡中'?“
满座哗然。那士子涨红了脸:“番邦邪说!“
“《盐铁论·本议》载:'农商交易,以利本末。'“李华突然改用拉丁文背诵了一段,又迅速切回官话,“这是罗马执政官西塞罗所言,与桑弘羊之论异曲同工。“
帘幕后传来瓷器碎裂声。
第二回合·本末之争
“纵然如此!“麻脸书生拍案而起,“《吕氏春秋》明载:'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商终是末业!“
李华将圆规往沙盘一插,正好立在“本“与“末“二字之间:“嘉靖年间,徽商输粮九边,换盐引以活饥民——这是末业乱国,还是末业救国?“
他从怀中掏出一本手抄册子:“这是家父经商二十年的账本。正德十五年,粮价每石三钱;嘉靖三十八年,倭乱导致粮价飙至二两——“手指点在某页血渍斑斑处,“而赵德财之流,正是在此时囤粮至每石五两!“
寒风突然卷起账页,露出夹着的《大明律》残页,上面用朱砂圈着“坐赃论“三字。
第三回合·夷夏之防
“巧言令色!“白发儒生终于亲自下场,“尔引番邦学说,可知《春秋》大义在于'夷夏之防'?“
李华的圆规突然在沙盘上划出个等边三角:“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言:'城邦之治,在于平衡。'“他在三个角分标“农““工““商“,“若斩其一角——“
圆规猛地划破“商“字,沙盘上的三角轰然崩塌。
满堂死寂中,李华轻声补充:“万历元年,佛郎机人岁购生丝三十万斤。若断商路,江南百万织户当如何?“
“荒谬!“麻脸书生掀翻案几,“你这是通夷!“
铜磬突然自鸣三声。
幕后·韩明远的震撼
韩明远攥着帘幕的手青筋暴起。他脚边躺着摔碎的茶盏,茶水正渗入那本翻开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偷偷研习了二十年。
“老爷……“管事捧着李华的账本进来,“那孩子竟将《大明律》与《罗马法》条款并排批注……“
窗外飘来李华清亮的声音:“《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敢问'货'字当何解?“
韩明远突然拔出墙上挂的戒尺,“咔嚓“折成两段。
终局·雪夜赠书
辩论持续到掌灯时分。当李华拖着疲惫的步伐离开时,雪地上静静躺着一本《泰西水法》。扉页题着八个铁画银钩的字——以夷证夏,其道不孤。“
落款处没有名字,只盖了个葡萄纹印章——与当年抓周时素绢上的墨迹分毫不差。
远处钟楼上,那只蓝胸脯的佛法僧鸟振翅掠过冬至的满月,喙里叼着一截折断的戒尺。
第九节:
山洪咆哮着冲垮木桥的瞬间,李昭明的身影在浊浪中一闪而没。李华死死攥着断裂的桥索,七岁孩童的手指被粗麻勒出血痕。
“爹——!“
惊雷炸响,吞没了呼喊。三天前韩府送来的洒金笺还在怀中,墨迹被雨水晕开,“孝可通天“四字化作蜿蜒的黑蛇。李华突然扑向崖边的野葡萄藤,嫩枝上的尖刺扎进掌心,与周岁时抓周划破的十字伤痕重叠。
三个时辰前.......
“这参汤带着。“苏玉娘将青瓷瓶塞进包袱,“韩先生既送了参,今日必能相见。“
李昭明望着屋外如注的暴雨犹豫片刻,还是蹲下身给儿子系紧蓑衣:“待会儿过桥时抓紧爹的手。“
他们没看见,远处茶棚里戴斗笠的粮贩正对更夫比了个手势——正是三日前在赵德财后院出现过的那个。
然而三时辰后的现在,在断桥处。
李华将葡萄藤缠在崖边老松上,藤蔓吱呀作响。前世记忆碎片突然闪现:大学团建时的攀岩培训。他咬牙用《九章算术》里的结绳法系紧藤条,小小的身子坠入洪流。
浊浪中,李昭明卡在两块礁石间,额角的血染红了一片水面。李华拼命伸手,却见父亲嘶吼着推开他:“去私塾!你的前程——“
一根断椽当头砸来。
李华本能地旋身避让,突然想起安东尼奥说过的“杠杆原理“。他踩住浮木借力一荡,终于抓住父亲衣带。葡萄藤在此时“啪“地断裂。
过了一会。
暴雨中,李华拖着昏迷的父亲爬到高处。韩府参汤瓷瓶早已粉碎,他掰开父亲紧咬的牙关,将最后几滴参液渡进去。远处传来养正斋的钟声——未时已过,韩明远最恨迟到。
“华儿……走……“李昭明突然抽搐着抓住他,“你的《辩商论》……“
李华望向云雾深处的私塾飞檐,又低头看着父亲青紫的面容。他慢慢解下腰间玉佩——上面刻着“学海澄源“,是上次辩论后韩府暗中送来的。
“啪!“
玉佩在山石上摔得粉碎。李华扯断藤条编成担架,七岁孩童竟爆发出惊人的力气,拖着父亲往山下医馆走去。
养正斋处,黄昏之时。
韩明远立在窗前,手中《泰西水法》的插图页正画着杠杆图示。管事冒雨冲进来:“老爷!那孩子没来,他爹落水重伤……“
“我知道。“韩明远突然将书按在案上,水墨晕染了威尼斯水城插图,“派轿子去接,用我的金疮药。“
管事愕然:“可您说过,商贾……“
“去!“韩明远一拳捶在桌面,震得几何仪器叮当乱响。他转身从暗格取出一卷画,缓缓展开——正是当年李华抓周时画的十字葡萄纹。
窗外,那只蓝胸脯的佛法僧鸟穿过雨幕,喙里叼着半截葡萄藤。
第十节:
李昭明的腿伤终究是落下了病根。他拄着藤杖站在山道口,青布直裰下露出半截疤痕——像一条蜈蚣,自脚踝蜿蜒至膝。
“爹,您不必送我。“李华紧了紧肩上的包袱,里面装着那本被血浸透又晒干的《辩商论》。
“七次了……“李昭明摩挲着杖头的葡萄纹——正是儿子救他时用的那根藤条所制,“韩大人若再……“
山风送来钟声,惊起一群麻雀。李华突然指向石阶:“您看!“
青苔斑驳的台阶上,每隔七步便摆着一块砚台,墨汁画出的箭头指向云雾深处。
来到养正斋门前。
门廊下悬着道算题木牌,新刨的松木还带着清香:
“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几何?“——正是《九章算术》里的经典题目。
李华蹲下身,从包袱取出韩府送过的黄铜圆规。当规尖触地时,他忽然怔住——青石板上布满细微刻痕,组成一幅庞大的葡萄藤纹,与抓周时的素绢图案完全一致。
“画圆。“李昭明低声道,“就像你救我那日说的杠杆之理。“
圆规在青石上划出完美弧线时,私塾大门“吱呀“洞开。二十余名青衿学子鱼贯而出,在院中排成《周礼》六艺之阵。
接下来,是堂前对峙。
韩明远端坐明伦堂,案头摆着三样物件:戒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汉译稿、一束干枯的葡萄藤。
“跪。“
苍老的声音像戒尺抽在青砖上。李华却挺直脊背:“先生未着师服。“
满堂哗然。按礼,授业需着深衣幅巾,而韩明远此刻只穿素麻中单——这是守丧的打扮。
“好!好!“韩明远突然大笑,袖中抖出一卷斑驳竹简,“《商君书》有云:'民弱国强,国强民弱。'你父子这般桀骜,可知老朽为何要收你?“
他猛地掀开《几何原本》,扉页赫然贴着李华四岁时在米行前的画像,旁边朱批:“此子类我。“
接下来,是终极试炼。
“解这题。“韩明远扔来一册账本,“用你的番邦算法。“
李华翻开泛黄的纸页——竟是赵德财米行三十年的暗账。他拾起葡萄藤蘸墨,在空白处列出一串佛郎机数字:
“嘉靖三十八年,苏州府米价官定三钱,实售五两,差额尽入赵家地窖。“他抬头直视韩明远,“学生不解,先生既知《几何原本》,为何纵容此等勾当?“
戒尺呼啸而下,却在触及李华头顶时陡然转向——
“啪!“
韩明远竟将戒尺劈在自己左臂,骨裂声惊飞檐下燕雀:“这一记,打老夫明知而故纵!“
血滴在《几何原本》上,恰好染红“公理“二字。
接下来,是师礼。
暮鼓声中,韩明远从怀中取出半块残玉——正是李华摔碎的那枚“学海澄源“。
“今日始,你当知何为'源'。“他亲手将残玉系回李华腰间,“明日卯时,带圆规来学《周髀算经》——用你所谓的欧几里得法。“
当父子俩走出山门时,夕阳将葡萄藤的影子拉得很长,宛如一柄横贯古今的巨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