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老年人膳食指导及营养策略

一、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导要点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1)食物多样指每日要吃到5大类食物(谷类及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和坚果,蔬菜、水果和菌藻类,纯能量食物)中的多种食物,不偏食、不挑食。

(2)建议老年人每日最好能吃谷薯类及杂豆200~350g,其中粗粮50~100g。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1)每日吃蔬菜300~500g,最好深色蔬菜约占一半;水果200~400g;肥胖老人一天可吃蔬菜水果1kg左右。

(2)保证每餐有1~2种蔬菜,每日吃2~3种水果,注意蔬菜、水果不能互相替代。

3.每日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1)提倡每人每日喝鲜牛奶300g及其相当量的奶制品,多用大豆或豆制品,每日吃大豆或坚果30~50g。

(2)建议老年人牛奶、豆浆都喝。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或围绝经期妇女,建议多用豆浆和低脂牛奶;而对于体质虚弱和血脂不高的老年人,建议多用奶及奶制品。

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1)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摄入鱼虾类50~75g,畜禽肉类50~75g,蛋类25~50g。

(2)肉类食物应分散到每餐中,不宜集中食用,与谷类、豆类食品一起发挥最佳的互补作用。

(3)不宜连续、大量食用动物内脏,建议每周食用1~2次,每次50g左右。

(4)要坚持每日一个鸡蛋,胆固醇轻微升高者可吃半个,注意定期检测血清胆固醇水平。

5.减少烹调用油,吃清淡少盐膳食

(1)每日烹调油摄入量不要超过25g,植物油和动物油搭配吃为好。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肝炎者,宜吃植物油,少吃动物油,少吃油炸食物。

(2)建议食盐摄入量是每日5g,除烹调用食盐外,还包括酱油、咸菜、味精等高钠食品及含钠食品。

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1)“食不过量”意味着每餐少吃几口,吃七八分饱,不要吃到十分饱,更不要因偏食或吃剩食使自己吃得过分饱。

(2)老年人的健康体重标准与成人一样,即体重指数(BMI)为18.5~23.9kg/m2,宜维持在偏高的一侧(21.0~23.9kg/m2)。

(3)建议老年人每日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 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最好达到10 000步。

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1)早餐要吃饱,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不暴饮暴食,不经常在外就餐,尽可能与家人共同进餐,并营造轻松愉快的就餐氛围。

(2)适当吃点零食有益于老年人健康,选择营养价值高、对身体安全无刺激的零食,不宜饮用冷饮、碳酸饮料,不宜吃含盐分高的零食。

8.每日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1)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人每日最少饮水1 200ml(约6杯),在夏季和运动前后应适当多喝水。

(2)老年人适宜饮用白开水或淡茶水,晨起一杯白开水,要主动少量多次饮水,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水。

9.如饮酒,应限量

(1)老年人应尽量不喝酒,如饮酒,应限量;尽可能饮用低度酒,提倡先吃菜后喝酒;不劝酒,服药期间不饮酒,尤其不饮烈性酒,更不能酗酒;严禁酒后驾车。

(2)建议成年男女一天饮酒量分别不超过25g、15g酒精量,这应是老年人饮酒的最高限量。

(3)患肝炎、肝硬化、食管炎、胃炎、胃溃疡、胰腺炎的患者要忌酒。

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1)要注意购买新鲜卫生的食品,烹调加工过程中,注意保持食物加工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餐具及时消毒,生熟分开,避免食物交叉污染。

(2)流水反复冲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污物、微生物的基本方法,现做现吃、尽量不吃剩食。

11.食物要粗细搭配、松软、易于消化吸收

(1)粗杂粮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泛酸、吡哆醇、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如木酚素、芦丁、类胡萝卜素)等,具有抗氧化、预防动脉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性的作用。

(2)老年人的牙床萎缩,牙齿松动、脱落,食物咀嚼能力下降,故饮食宜松软、易消化吸收,不宜粗糙、生硬、块大、油腻。

(3)老年人吃饭时应细嚼慢咽,这样可将食物嚼细磨碎、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还可防止因食物吞咽过快误入气管,造成呛咳,也可使咀嚼肌经常得到锻炼。

二、营养与老年慢性病

(一)营养与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折的常见原因。骨质疏松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遗传、内分泌、生活方式及膳食营养等。在膳食营养中,与骨质疏松关系较为密切的有钙、磷、维生素D及蛋白质等,其中研究较多的是钙。

多数研究认为,老年人对钙的需要量大于年轻人。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 000mg。而实际上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约400mg,而且有许多因素影响膳食钙的吸收,故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600mg。因此,建议老年人多喝牛奶,多食用豆制品、虾皮等含钙量多的食品,以及其他经过钙强化的食品或饮料。但补钙量也不宜过大,以免造成结石。

除了钙以外,其他营养素也会影响骨健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维生素D。维生素D有利于增加肠道钙吸收,并减少尿钙排出,同时又是骨骼更新和矿化所必需的营养素。老年人每日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10μg,宜选用活性维生素D。

(二)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随年龄增加,肌肉组织萎缩,脂肪增加,血脂水平逐渐升高,同时机体对脂肪的合成、分解及排泄功能下降,导致中老年人的血管和组织中脂类堆积,容易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因此,老年人饮食上要减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生呈正相关,日均每增加1g,则收缩压增加2mmHg,舒张压升高1.7mmHg。《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日摄入盐量控制在5g以下。老年人进食量减少,常用利尿药和通便药,因此易发生低钾血症。钾在神经冲动传递、骨骼收缩、正常血压的维持上均发挥重要作用,老年人饮食中应重视摄入钾含量较高食物。同时,老年人肾功能不全发生率高,应注意可能发生的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膳食中钙不足可使血压升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每日摄钙<300mg者的平均血压比每日摄钙>800mg者高20~30mmHg。

(三)营养与糖尿病

老年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导致胰岛素抵抗,糖耐量降低,易发生血糖上升和高脂血症,同时也易发生低血糖。应增加膳食纤维(如杂粮、薯类、蔬菜等)的摄入,这类食物既能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又能降脂和防止便秘。铬是胰岛素的辅助因子,可控制血糖水平及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老年人组织中铬含量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因此其对铬的需要高于年轻人。铬的食物来源为肉类、动物肝脏、整粒谷物及豆类。

(四)营养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不同的饮食模式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恶化风险存在一定关联,研究显示健康饮食模式与降低COPD恶化风险密切相关。COPD患者健康饮食模式需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1.5g/(kg·d)]、增加ω-3脂肪酸、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具体可从五类食物(蔬菜及豆类,水果,谷类食品,瘦肉和禽肉、鱼、蛋、坚果和豆制品,奶制品)中选择,并按适当的比例进食;同时,限制食用饱和脂肪酸、糖和钠含量高的食物(如深加工食品、外卖食品、红肉);特别需要限制加工红肉的摄入,因为加工红肉含大量硝酸盐,会损伤肺组织,增加再入院的风险。由于受传统饮食习惯、地域文化、经济水平的影响,我国部分老年患者喜食腌制肉类,且奶类、豆制品、水果摄入普遍过低,不利于疾病预后。

三、老年人营养不良

(一)营养不良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营养不良(malnutrition)是指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过量或比例异常,与机体的营养需求不协调,从而对机体形态学和功能及临床结局造成不良影响的综合征,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本章主要讨论营养不足)。

2015年,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协会(ESPEN)《营养不良诊断标准的专家共识》提出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经过营养筛查(NRS-2002、MNA-SF或MUST均可用)发现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满足下述2个条件中的1条,即可诊断为营养不良:①BMI<18.5kg/m2。②非意愿性体重下降与平时体重相比,在任何时间内体重下降>10%;或在近3个月内体重下降>5%,且符合以下2项中1项:BMI<20kg/m2(<70岁)或22kg/m2(≥70岁);去脂BMI<15kg/m2(女性)、<17kg/m2(男性)。

(二)营养不良的筛查与评估

1.营养筛查

营养筛查(nutritional screening)是用于发现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以决定进一步进行全面营养评估的过程。

(1)快速简易筛查:

①是否有非意愿性体重下降?与平时体重相比,6个月内体重下降≥10%或3个月内体重下降≥5%;②与平时进食相比,经口摄食量是否减少?

询问以上两个问题,符合其中任意一条,就需要使用微型营养评定简表(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 short-form,MNA-SF)(表4-2-1)进行营养不良筛查,或使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表4-2-2)进行筛查。

表4-2-1 微型营养评定简表

续表

注:1.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常存在不易测得BMI的情况,如卧床或昏迷患者,可用小腿围代替。具体测量方法如下:卷起裤腿,露出左侧小腿,取仰卧位,左膝弯曲90°,测量最宽的部位,记录值须精确至0.1cm,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误差应在0.5cm以内。

2.结果判定:≥12分,无营养不良风险;8~11分,为营养不良风险;≤7分,为营养不良。

表4-2-2 营养风险筛查2002

注:APACHE,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CU,重症监护病房。结果判定及处理:评分≥3分,表明患者有营养风险,需要制定营养支持计划;评分<3分,需要每周对患者进行评估;如果患者将进行大手术,则需要考虑预防性的营养干预计划以避免相关的危险状态。

(2)营养筛查:

微型营养评定(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共包括18个条目,前6个条目,即饮食改变、体重改变、应激、神经精神因素、运动能力及BMI(若不能获得BMI,可使用小腿围代替),可作为营养不良筛查,这是目前指南推荐且使用最广泛的针对老年人营养不良的筛查工具。

NRS-2002包括三个部分,即营养状态评分、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及年龄评分。评分≥3分提示有营养风险,有进一步制定营养支持计划或进行营养评定的指征。当营养状态评分单项≥3分时,不仅可直接确认营养风险,同时可直接诊断营养不良,需进行营养支持。总分<3分,需要每周对患者进行评估;如果患者将进行大手术,则需要考虑预防性的营养干预计划。

2.营养评估

通过营养筛查发现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综合的营养评估。①膳食调查:了解患者饮食习惯、每日饮食摄入情况;②识别非生理性危险因素,评估疾病状态;③体格检查:除常规体格检查外,重点关注与营养缺乏的相关体征;④人体测量和人体成分分析:既可评价营养状态,也能对干预效果进行监测,人体测量包括身高、体重、BMI、上臂围、小腿围、皮褶厚度等,人体成分分析可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双能X射线吸收法或MRI,包括瘦组织、脂肪组织、身体水分及其分布等指标;⑤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浆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当处于感染和炎症期时,建议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⑥其他指标:如握力、躯体功能等,明确是否存在肌少症和衰弱。

住院患者经筛查和评估后确认无营养支持指征者,需定期(一般为1周)再评估。

3.营养干预

(1)营养干预指征:

存在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进行营养支持。①预计3~5日不能经口进食或无法达到推荐目标量的60%以上;②6个月内体重丢失>10%或3个月内下降≥5%;③BMI<20kg/m2(<70岁患者),或BMI<22kg/m2(≥70岁老年患者);④已确定存在营养不良的指征或表现。

(2)计算能量及营养素

1)能量:

维持20~30kcal/(kg·d),应激状态30~40kcal/(kg·d),可根据其营养状态、体力活动量、疾病状态及耐受性进行个体化调整。总能量的20%~30%来自脂肪(同时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45%~60%来自碳水化合物,15%~20%来自蛋白质。

2)蛋白质:

健康老人推荐蛋白质摄入量为1.2g/(kg·d),根据其营养状态、体力活动量、疾病状态及耐受性进行个体化调整。患有慢性病、衰弱和进行透析的老人,蛋白质摄入量为1.5g/(kg·d),有严重疾患、损伤或营养不良的老人则建议蛋白质摄入量最多可达2.0g/(kg·d)。无证据表明对轻中度慢性肾脏病患者[eGFR>30ml/(min·1.73m2)]需要限制蛋白质摄入量;重度慢性肾脏病患者非替代治疗期,摄入蛋白质的目标量在0.6~0.8g/(kg·d)。

3)膳食纤维:

肠内营养者的膳食纤维摄入量为25~30g/d。

4)微量营养素:

老年人患有胃肠道疾病时,往往伴随营养素生物利用度降低,如萎缩性胃炎伴随着维生素B12、钙和铁的吸收障碍。在不明确是否有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情况下,应按照健康成年人标准补充,疾病应激或创伤时需增加供给量。

(3)途径和方法:

营养支持途径包括肠内营养、肠外营养以及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包括口服营养补充和管饲。老年人首选的营养方式是肠内营养。

1)口服营养补充:

可以在只靠进食不足以满足日常能量需求的时候作为补充,当患者进食量不足目标需要量的80%时推荐使用,应在两餐间使用,摄入量至少400kcal/d,蛋白至少30g/d。

2)管饲

①管饲适应证:有昏迷、吞咽困难经口摄入不能或不足;经口摄入<目标量的50%~60%。②管饲的选择:通常短期肠内营养可使用鼻胃管;当预计肠内营养时间超过4周或需长期置管进行营养支持,尤其需要入住长期照护机构,且预计寿命>3个月的老年患者推荐使用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严重胃食管反流、胃潴留或胃瘫者则考虑空肠喂养;接受了腹部外科手术需要进行肠内营养的老年患者,可在术中放置空肠造瘘管或鼻胃管。③注意事项: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分次注入(4~6次/d,每次250~400ml)、间歇重力滴注(每次输注30~60分钟)和连续滴注;对于连续滴注的速度,建议从10~20ml/h开始,根据肠道耐受情况逐渐增加。管饲时抬高患者头部30°~45°可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输注结束后至少30分钟方可平卧。④并发症:患者不耐受鼻饲管、堵管、消化道不耐受(胃潴留、腹胀或腹泻)、误吸及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等,应做好相应预防工作,并经常进行评估。

3)肠外营养:

当患者肠道不耐受或因各种原因不能进行肠内营养(如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消化吸收障碍、顽固性呕吐、严重应激状态等),或肠内营养不能达到目标量的60%时,可考虑肠外营养。短期(1周内)肠外营养可通过外周静脉输注,长期肠外营养或需全肠外营养(TPN)支持时,则建议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或经皮穿刺中心静脉导管(CVC)或输液港。

4.营养监测

营养干预方案强调个体化治疗,以获得最佳疗效,因此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应随时监测,定期再评估,以监测是否达到治疗目标,调整治疗方案。监测内容包括:

①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生命体征、胃肠道耐受性等。②营养参数:包括能量是否达标,体重、BMI等的变化,生化指标如前白蛋白、白蛋白等的变化。③实验室安全性指标:常规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尤其肠外营养时);心肺功能障碍者还需要严密监测液体平衡,防止加重心脏负荷;有神经系统疾病者需要评估吞咽功能。④并发症监测:肠内营养的常见并发症包括胃肠道并发症(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机械性并发症(如喂养管异位、堵塞、脱出等)、感染性并发症(如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喂养管周围瘘或感染等)、代谢性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血糖异常)、精神心理并发症。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包括机械性并发症(如气胸、血胸、血管损伤、胸导管损伤等)、代谢性并发症(如糖脂代谢异常、电解质失衡等)、导管相关性感染等为主的感染性并发症。

全科医生在老年营养策略中的关注点

运用全科医学的理念及整体方法,针对老年人营养状况进行详细评估:

1.因衰老会影响营养素的吸收、利用、排泄,老年人对营养素及能量的需求与其他年龄群体不同,应结合个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2.老年人往往存在多病共存的情况,而不同的慢性病对营养的要求不尽相同,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营养策略。

3.营养不良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之一,与衰弱和功能减退、急性病恢复有密切关联,在疾病的不同时期,营养干预原则不同,应积极筛查、评估、合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