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火箭发射台

卡纳维拉尔角的晨雾佛罗里达的黎明带着海盐的潮湿,周小渔站在NASA观测台的落地窗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前的工牌。入职三个月,她依然不习惯美国咖啡的焦苦味,此刻杯中的液体早已冷却,倒映着窗外逐渐亮起的发射台轮廓。

“周博士,您的清茶。“印度裔助理递来保温杯,杯底沉着几片樱花标本——这是她从国内带来的最后一点存货,“还有这个——刚到的特殊邮件。“

牛皮纸信封上盖着清华大学的火漆印,边缘还沾着些许咖啡渍。拆开后滑出一张数据光盘,标签上手写着【NS-17轨道参数/私人订制版】,字迹因为仓促而有些歪斜。当她将光盘插入电脑,屏幕立刻跳出三维星图——这是颗非公开的微型卫星,预定今天搭载猎鹰9号升空,但轨道数据里藏着诡异的附加指令:每隔216分钟(正好是国际空间站绕地周期)就会向某个坐标发射特殊频段。

那个坐标,是十年前临海中学的经纬度。

周小渔的指尖悬在键盘上方微微发抖。她调出卫星设计图,在能源模块发现异常:本该装载科学仪器的空间,被替换成了一个标着“LC-520“的神秘组件。这个编号她很熟悉——去年林晓阳在视频通话里展示过,是他设计的“光通信胶囊“原型机。

“借一下光谱仪!“她突然抓起外套冲向实验室。走廊的电视正在直播发射前采访,记者喋喋不休地介绍着这次搭载的各国科研设备。镜头扫过工程师团队时,她猛地刹住脚步——人群最后方那个戴鸭舌帽的侧影,右手正无意识地转着铅笔,就像当年解不出数学题时的习惯。他的白大褂袖口露出一截手腕,上面隐约可见淡蓝色的北斗七星纹身。

加密频段里的樱花发射控制中心严禁私人电子设备,周小渔不得不将那张光盘藏在《天体物理期刊》的夹页里。当她在频谱分析仪上输入卫星频段时,屏幕上跳出的不是数据流,而是一段像素风动画:

临海中学的俯视图上,两个8-bit小人沿着他们当年的活动轨迹移动。篮球场位置标着【第一次说话 2013.9.1】,图书馆角落闪着【补习三角函数 2014.3.12】,而樱花树下有个不断旋转的∞符号,点击后弹出高三那年埋下的时间胶囊照片。

“这至少违反了七项保密协议。“项目主管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周小渔的后背瞬间渗出冷汗,却见对方笑着递来一张金色门禁卡:“但爱情除外——林博士申请你担任本次发射的轨道顾问。他说...只有你能解开某个加密频段。“

发射前六小时,她终于在燃料检测区找到林晓阳。他穿着臃肿的防护服,面罩上还沾着机油,却坚持抱着个钛合金盒子做最后的抗震测试。透过观察窗能看到里面整齐摆放的物件:那件洗得发白的校服(胸口绣着“ZXY“)、一本边角卷曲的《星之海》最终卷、几片已经脆化的樱花标本,还有...一个装着浑浊液体的玻璃瓶。

“牛蛙心脏?“周小渔的指尖贴上观察窗。

“早就停止跳动了。“林晓阳的声音通过防护服通讯器传来,带着电子杂音,“但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你说'心肌收缩像我们的心跳'。“他调整了一下姿势,防护服发出“哧“的充气声,“卫星内存着365段录音,每天一段,从高三毕业到昨天。“

背景音里,燃料加注警报尖锐地响起。他最后那句话被淹没在轰鸣中,但口型分明是:“这次换我追着你的轨迹。“防护面罩反射着刺目的白光,周小渔突然发现他的左耳上新戴了一枚耳钉——正是她去年送的生日礼物,一个微型银河系模型。

倒计时里的秘密25T-40分钟,周小渔在控制台发现异常数据:卫星某个备用模块装载了过量燃料。当她调出三维设计图,认出这是林晓阳大二发明的“轨道矫正器“原型——当年他开玩笑说要用这个把迷路的卫星“踢回正轨“,还因此被实验室通报批评。

“你要篡改主轨道?“她在更衣室堵住正在换宇航服(为媒体摆拍用)的林晓阳。对方的后背绷紧了一瞬,转过身时已经挂上那种熟悉的、带着点痞气的笑容,右脸颊挤出一个小小的酒窝。

“只是加了个小功能。“他举起手臂,露出内侧用荧光笔写的公式——正是高三那年他们在未名湖冰面上讨论过的混沌系统同步方程。公式下方画着简陋的地球和火星,用∞符号相连,“等你去火星时,这颗卫星会成为我们的中继站。“

T-18分钟,突发新闻打断准备工作:清华实验室曝出重大突破,林晓阳团队的量子通信论文刚在《Nature》发表。周小渔盯着手机里论文摘要的最后一行:【特别致谢NS-17卫星的轨道测试支持】——这根本不是普通的毕业设计,而是他筹备四年的“银河邮局“实体化。论文配图中,实验设备上贴着熟悉的便利贴,上面画着两个火柴人坐在月球上钓鱼——正是高三那年他给她的电影票背面图案。

“各位注意,“广播里突然响起带着口音的中文,“请周小渔博士立即前往三号观景台。“重复播报的声音有些耳熟,她后知后觉地想起这是李老师的语调——那位退休的班主任什么时候录的音?

三号观景台的星光观景台空无一人,只有望远镜旁放着个老式随身听,型号和她高中时用来听英语听力的那台一模一样。按下播放键,林晓阳的声音混着电流声传出:

“当你听到这段录音时,卫星应该已经入轨了。还记得高三那晚我说要刻你的名字吗?“背景音里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其实我完成了——在卫星核心芯片上,用纳米级雕刻。这样就算人类文明消失,至少宇宙会记得...“

录音突然被发射倒计时的电子音打断,他的语速加快:“随身听下面有张芯片,插入任何NASA电脑都能解锁卫星控制权。密码是你给我包扎时说的那句话——“

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火箭拖着橙红的尾焰升空。周小渔摸出那张藏在随身听电池槽里的芯片,背面用激光刻着微缩版的临海中学校徽,只有指甲盖大小却纤毫毕现。当她望向天空,一道异常的光轨突然从火箭主体分离——那是颗自行变轨的子卫星,正向着晨雾中的月亮飞去,在蔚蓝天幕上划出优雅的抛物线。

手机震动,未知号码发来信息:【第一封信已寄出,收件地址:月球静海基地(未来版)】附图中,卫星展开的太阳能板上,隐约可见用反光材料拼出的“ZXY∞LX“,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突然想起高三那年他们在操场跑道上数过的星星,那时林晓阳说过:“总有一天,我会把我们的名字写在真正的星星上。“

地球同步轨道返回控制中心时,大屏幕正在播放卫星传回的首批数据。周小渔突然抢过话筒:“请求调整S波段接收频率!“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她输入那串刻在校徽上的数字——20130901,他们初遇的日期。

静电杂音后,音响传出熟悉的前奏——是高中毕业晚会他们合唱跑调的《同桌的你》,但被处理成了太空电子音风格。数据流在屏幕上化作樱花形状的星图,每片花瓣都是一个坐标点:北大未名湖(2017.4.3)、清华二教(2018.11.12)、卡纳维拉尔角(2023.6.18)...以及用红点标注的“银河邮局1号站“——正是那颗变轨的子卫星。

“等等,“首席工程师突然放大图像,“这个子卫星在投放什么东西?“

高清镜头下,无数微型胶囊正从卫星舱门倾泻而出,在太空中形成闪闪发光的星带。每个胶囊不足指甲盖大小,却装载着纳米级刻录片。放大后能看到内容竟是...周小渔高中三年所有被没收的纸条扫描件,包括那张写着“我喜欢你“的醉后告白。

林晓阳的微信适时弹出:【当年李老头没收的137张纸条,我全部备份了。现在它们是人类首批太空漂流瓶,预计在2599年抵达仙女座星系】后面跟着个得意的表情包——是他大学时用周小渔的照片P的“宇航渔“头像。

周小渔望向窗外的夜空,此刻正有137个光点划过天幕。她摸出随身携带的橡皮筋——那根发黄的高中纪念品,轻轻弹在手机话筒上。

五秒后,控制台收到卫星传回的震动波形图,形状恰好是颗跳动的心脏。大屏幕突然切换画面,显示出林晓阳在清华实验室的实时影像。他举着一块白板,上面写着:【下一站:火星殖民地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