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他是北宋开国百年第一
开局就是巅峰,真的是好事吗?
苏东坡生在一个好时代,好家庭。
宋仁宗时期可以说是整个北宋最繁盛的时候,皇帝仁政亲民,殿下人才济济。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即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都在此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唐宋八大家里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六个都在宋朝,并且全在仁宗朝。后来苏东坡自己也说,宋仁宗时期的人才,足够子孙三世之用。
盛世之下,苏东坡的家庭条件也是让人羡慕的。他爷爷曾在当地务农,家中仓廪充实,吃穿不愁;他母亲,也是当地巨富之女,饱读诗书。当父亲出门游学的时候,母亲就在家教他和弟弟读书。
苏东坡二十一岁那年,和弟弟跟着父亲从老家眉山出发,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那一年的科举,可以说是中国千年科举制度下最出彩的一届,考出了八位文坛大家和九位宰相级别的人才,以及宋学四派中三派的始祖和七个新法干将,覆盖了当时文学、哲学、军事、政治领域里最尖端的人才。
而苏东坡其中一门科目“论”的考卷,让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大为惊艳。
我们来看一下苏东坡的“高考作文”。
当时的“作文题目”是(我猜的):
《尚书》里说:“罪疑惟轻,功疑惟重。”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展开讨论,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罪疑惟轻”,意思就是如果无法判断一个人的罪行是轻还是重,那就从轻处罚。
“功疑惟重”,如果无法判断一个人的功劳是大是小,那就往大了奖励。
苏东坡会怎么答?
他写下了《刑赏忠厚之至论》,全文洋洋洒洒,我们现如今不一定看得懂。没关系,我们只要知道,这张答卷让欧阳修拍大腿叫绝,正想给他第一名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写出这么优秀答卷的人,全天下也只有我的学生曾巩了。如果真是曾巩,我给他第一,会不会被人说闲话呢?
不行,我还是避嫌吧。
于是,苏东坡就这样和第一名失之交臂。
这个故事脍炙人口,很多人知道。
但,你会不会好奇,为什么苏东坡值得别人给他第一名?
我们来对比一下他和欧阳修的得意门生曾巩的文章。
同样是这个作文题目,曾巩作答的《刑赏论》,也是很多字,也不怎么读得懂。
两个人都主张:刑罚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是仁德。
曾巩在《刑赏论》里说的是,要教化百姓,要让君德和士德互补,要上下交修。
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
而苏东坡在《刑赏忠厚之至论》里则说的是,只要君主给天下做出表率就可以。
你是什么样,你的世界自然就是什么样。
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孔子的《论语》里说到仁的最高境界:修己以安百姓。
曾巩说的是要教别人,苏东坡说的是要修自己。
谁的境界更高一点呢?
值得一提的是,当写下这两篇文章的时候,曾巩三十九岁,而苏东坡,只有二十二岁。
所以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当时的主考官,也是仁宗朝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撕开糊在考生名字上的弥封条,看到“眉山苏轼”四个字的时候,有多么懊悔,又有多么兴奋。
他在写给点检试卷官梅尧臣的信上说:
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
据南宋笔记《曲洧旧闻》记载,他甚至跟自己的孩子说:“三十年后,没人记得你老爹,但是他们都会记得苏轼。”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
苏东坡的名声从此宣扬开来。
这就好比你是一个小城市普通学校的考生,今天参加了一个天才云集的全国高考状元王中王比赛,参赛者都是各个学校走出来的英杰,然后你的作文被余华疯狂点赞,余华老师说你能接过他的棒,成为未来的文坛砥柱!
而那个时候你才二十出头。
你,一战封神。但,这还不是最神的。
四年后,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再接再厉,参加了北宋最高等级,也是最难的考试——制科考试。
正是这一战,苏东坡一举拿下了北宋开国百年以来的——成绩第一。
你知道这个考试有多难吗?
如果说科举是高考,那制科妥妥的就是奥数。
不仅在参赛资格上做了很大的限制,录取人数比例也仅仅是科举人数的千分之一。
并且,题目绝对是“变态难”的级别。
你看考试范围:“九经、十七史、七书、《国语》《荀子》《扬子》《管子》《文中子》,正文及注疏内出。且有明题、暗题。”也就是,这些大部头的经典、经典的文字注释,包括对这些注释的解释,还有不同朝代的人对这些解释的解释,都要考!而且没有划重点,全是重点。
什么叫明题和暗题呢?明题还会跟你说出自哪里,暗题就是——我说半句话,你就得写上出自哪本书、上下文是什么、注释是什么、你的理解是什么。
给你六大题,相当于写六篇论文,而且只有一天一夜的答题时间。
这场考试里,苏东坡得到的评价是“文义粲然”,并且拿了三等的成绩。
你说才三等,为什么是第一?
因为,第一等和第二等就是个虚设,说着玩的,最高的就是第三等。


《宋史·苏轼传》里说: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北宋开国到现在,就两个三等的,而且三等还分甲乙,就跟我们现在普通话考试一样,一级甲等,一级乙等。另一个吴育是乙等,所以,苏东坡自然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宋仁宗读了苏东坡兄弟俩的文章之后,欣喜地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于是,二十六岁的苏东坡以百年第一的成绩空降陕西宝鸡,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签判,不太确切的比喻,就相当于现在的“宝鸡市委秘书长兼市政府秘书长”。
他的文采名满天下,所有人都认为,这将是北宋朝廷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那么,这个天之骄子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滑坡,为什么会落得个想要跳船自杀的下场?
而他,又是怎么重生成我们熟知的那个大文豪的呢?
下一篇,苏东坡的职场初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