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闪耀柏林

2002年2月8日,柏林泰格尔机场的玻璃幕墙外飘着细雪。

陈默望着窗外发呆,直到段奕宏推着行李车停在他身边。

“看什么呢这么入神?”段奕宏顺着他的目光往外看,只见到灰蒙蒙的天空。

“我在想,柏林的天和运城的还真像,都是这种铅灰色。”陈默收回视线。

段奕宏笑了。

“你这导演职业病又犯了是吧,看什么都像镜头。”

他拍了拍陈默的肩膀,“刘主任去换外汇了,让咱们在这等着。”

言妮拖着行李箱走过来,驼色围巾在脖子上绕了两圈。

“我刚听广播说今晚要降温到零下十度。你们带厚衣服了吗?”

“带了件羽绒服,不过估计比不上咱西北的冷。”

段奕宏插嘴,“那可不一样,德国这是湿冷,跟咱们那干冷两码事。”

正说着,刘主任小跑着回来,手里攥着一叠马克。

“换好了换好了。哎,你们猜我刚才看见谁了?贾樟柯!他带着《任逍遥》剧组刚下飞机。”

“贾导也来了?”言妮眼睛一亮,

刘主任点点头。“他的片子今年入围了柏林青年单元。不过,今年主竞赛单元就咱们一部中国电影。”

段奕宏吹了声口哨:“那咱们这压力可大了。”

………

黑色奥迪缓缓停在他们面前,车门上银色的柏林熊标志在雪光中闪闪发亮。

司机摇下车窗:“The Unforgiven crew?”

陈默上前一步:“Yes, we are.”

“Please,上车吧。外面太冷了。”司机操着浓重的德国口音。

车内暖气开得很足。刘主任坐在副驾驶,转过身来。

“我刚收到组委会邮件,后天首映场的票已经卖光了。”

言妮惊讶地捂住嘴,“全卖光了?咱们这片子在柏林这么火。”

段奕宏笑着用胳膊肘碰了碰陈默:“可以啊。陈导,这要在国内,得算票房奇迹了。”

陈默摇摇头:“别高兴太早,说不定都是冲着'中国唯一入围影片'这个名头来的。”

车子驶过勃兰登堡门时,刘主任突然指着窗外:“快看!那边挂着的就是咱们的海报!”

众人凑到窗边,只见电影宫外墙上,红黑相间的《不可饶恕》海报在暮色中格外醒目。

段奕宏眯着眼睛:“那中文片名设计得跟把刀似的,够狠。”

“是西影厂找的设计师,花了大价钱呢。”刘主任说。

………

到了酒店,前台小姐微笑着递过钥匙:“606房间,祝您入住愉快。”

段奕宏挑眉,“606?这数字吉利啊,在国内能卖高价。”

言妮打趣道:“怎么,段老师还信这个?”

段奕宏转着钥匙圈,“入乡随俗嘛。诶,你们饿不饿?要不先去找点吃的?”

刘主任看了看表:“先休息会儿吧,七点组委会安排了欢迎晚宴。”

各自回房后,陈默刚放下行李,电话就响了。

“陈导?我老刘。”电话那头刘主任的声音有些兴奋。

“刚接到通知,后天上午十点要去电影宫调试设备。对了,段奕宏说要请你吃德国猪蹄,你...。”

背景音里传来段奕宏的喊声:“谁说要请客了!我说的是尝一尝!”

陈默笑着挂断电话,走到窗前拉开窗帘。

夜色中的柏林电影宫灯火通明,工人们正在悬挂巨幅海报。

他的目光停留在《不可饶恕》的海报上,那匕首般的片名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手机突然震动,是徐校长的短信。

“韩三平在打听你的行程,自己把握分寸。”

陈默盯着屏幕看了几秒,直接按下了关机键。

窗外,雪越下越大,将柏林渐渐染成白色。

后天,他的电影将在这座城市的银幕上绽放。而现在,他需要好好睡一觉。

………

2002年2月10日,柏林电影宫前人头攒动。

陈默站在后台化妆间,第三次调整他的领结。

“别折腾了,已经很完美了。”

段奕宏靠在门框上,手里夹着一支没点燃的香烟。

“我刚从电影宫回来,至少有二十个记者问我'那个中国天才导演在哪'。”

陈默松开领结:“天才?他们连电影都还没看呢。”

“嘿,20岁,学生。入围主竞赛还不够天才?”

段奕宏走进来,顺手拿起桌上的矿泉水喝了一口。

“你知道有多少导演一辈子都摸不着这个门槛吗?”

门外传来刘主任急促的脚步声:“陈导!中影韩董事长带着评委会主席来了!”

段奕宏挑了挑眉:“哟,大人物啊。”

陈默深吸一口气:“走吧,别让人等。”

推开后台大门,闪光灯立刻如暴雨般袭来。

………

陈默下意识抬手遮挡,耳边充斥着各国记者的喊声:

“陈导演!看这边!”

“Mr.Chen!Over here!”

韩三平站在红毯中央,正与一位银发老者谈笑风生。看到陈默,他立即招手。

“小陈!快过来!”

“这位是评委会评委比利·奥古斯特导演,”

韩三平热情地介绍,“奥古斯特导演,这就是我们的年轻天才陈默。”

奥古斯特伸出手,眼睛眯成一条缝。

“年轻人,你的电影简介让我很感兴趣。特别是你使用过期胶片的决定。”

陈默握住那只布满皱纹的手:“谢谢您。其实是因为我们预算有限...”

“艺术往往诞生于限制。”

奥古斯特打断他,转头对韩三平说,“你们中国电影界真是藏龙卧虎啊。”

韩三平脸上堆满笑容:“奥古斯特导演过奖了。不过小陈确实是我们重点培养的新锐导演。”

………

就在这时,红毯另一端突然骚动起来。

贾樟柯带着他的团队大步走来,远远就喊:“陈默!恭喜啊!”

两人握手时,贾樟柯压低声音。

“别被这些场面唬住。记住,电影才是最重要的。你们中戏今年牛大发了,我们北电被你按地上摩擦了,哈哈哈。”

陈默点点头:“您的《任逍遥》...”

“嘘,“贾樟柯眨眨眼,“今天是你的大日子。”

影厅内灯光渐暗,陈默坐在第三排正中,能清晰地听到身后观众翻阅场刊的声音。

当第一个画面出现,那个带着粗粝颗粒感的火车站长镜头,整个影厅瞬间安静下来。

放映过程中,陈默敏锐地捕捉到观众的反应:

-当段奕宏饰演的男主角第一次出现时,有人小声惊叹

-监狱戏那段,后排传来倒吸冷气的声音

-结尾处,他甚至听到了几声啜泣

字幕升起时,掌声如雷般爆发。

灯光亮起,奥古斯特第一个站起身,转身对陈默说:“令人震撼的处女作!那个监狱长镜头的调度,简直不像新人手笔!”

韩三平立即接话:“我们中影一直很看好小陈的潜力。”

散场时,贾樟柯拉着陈默走在最后。

“有几个转场处理得很妙,特别是那个声音先入的画外音过渡。”

“是从您的《小武》里取经学的。”

陈默老实承认,“我看了不下二十遍。”

贾樟柯大笑:“好小子!改天一起喝一杯?”

“求之不得。”

回酒店的路上,段奕宏兴奋得手舞足蹈。

“你看到那个法国女记者的表情了吗?我那段独白戏时她一直在擦眼泪!”

………

刘主任的手机响个不停:“《电影手册》要专访,《综艺》要约封面拍摄...西影厂过来的宣传部已经疯了!”

陈默望着车窗外流动的柏林夜景,突然说:“你们还记得我们拍监狱戏那晚吗?”

段奕宏夸张地打了个寒颤,“怎么不记得,零下五度,那破厂房连暖气都没有。”

刘主任插话:“最要命的是那台胶片摄影机,拍一条就卡壳。”

陈默轻声说,“可那天晚上的光影效果,是任何灯光师都打不出来的。”

车内突然安静下来,过了片刻,段奕宏拍拍陈默的肩膀。

“值了,导演。今晚这一切,都值了。”

酒店大堂,韩三平正在等他们:“小陈,明晚中影有个中国电影人酒会,会邀请评委会几位成员都会来。”

他意味深长地补充,“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陈默点点头:“谢谢韩董,…”

他正要继续打字,房门被敲响。

开门一看,是段奕宏,手里拎着两瓶啤酒:“睡不着吧?聊聊?”

陈默笑着让开门:“正想着要不要叫你。”

段奕宏一屁股坐在窗边的椅子上,熟练地开瓶:“说真的,你现在什么感觉?”

陈默接过啤酒,望向窗外的柏林夜景:“像做梦一样。特别是想到三个月前,我们还在那个漏风的仓库里拍戏。”

“还记得我当时怎么说服你接受我演这个角色的吗?”段奕宏灌了口啤酒。

“怎么不记得,面试完后;你在我回宿舍路上堵住我。你说'这可能是你这辈子唯一能拍的真实电影'。”

“现在看来,值了。”

陈默轻笑着摇头,“大家的努力,电影是团队的结果;导演只是炒菜的人。”

两人碰了碰酒瓶,清脆的声响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

《不可饶恕》在柏林电影节的首映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电影圈。

首映结束后的第二天清晨,陈默被酒店前台的电话吵醒。

“陈,很抱歉打扰您,”前台小姐的声音里带着歉意。

“但电影节的组委会希望能尽快与您通话。”

陈默揉了揉太阳穴,窗外柏林的晨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来。

他刚拿起电话,就听到组委会联络人安娜急促的声音。

“陈先生,我们需要加映!首映后的反响太热烈了,已经有上百位观众在售票处排队要求加场!”

“加映?”陈默还没完全清醒。

“是的,我们希望能每天增加两场放映。”安娜的声音很兴奋。

“您知道吗?你们的电影场刊评分已经达到3.1了!这在主竞赛单元绝对是顶尖水平!”

挂掉电话,陈默的手机立刻又响了起来。

是刘主任,声音里透着掩饰不住的激动:“陈导!快打开电视!BBC正在报道我们的电影!”

陈默按下遥控器,屏幕上立刻出现BBC艺术频道的画面。一位银发影评人正对着镜头侃侃而谈。

“《The Unforgiven》无疑是今年柏林最令人惊喜的发现。这位年仅20岁的中国导演用过期胶片创造出了令人窒息的影像力量。”

电话那头,刘主任还在喋喋不休。

“《电影手册》给了四星评价,《综艺》说这是十年来最震撼的处女作!国内媒体已经炸锅了,我刚接到西影厂电话,说央视要做一个特别报道!”

陈默走到窗前,却看到段奕宏正站在楼下,被一群外国记者围着采访。

阳光照在那个XJ小伙轮廓分明的脸上,他正用流利的英语回答着什么,时不时引发记者们的笑声。

门铃响了,打开门,刘主任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手里抱着一大叠报纸和杂志。

“你看看这些!全是关于我们的!”

陈默接过那叠刊物,最上面是《柏林晨邮报》,头版赫然印着《The Unforgiven》的海报,标题是《中国天才震撼柏林》。

翻开内页,整版都是影评人迈克尔·韦伯的评论。

“这部电影的影像质感让人想起塔可夫斯基早期的黑白作品,但导演陈默注入了一种全新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愤怒与诗意。”

“还有更劲爆的。”

刘主任兴奋的声音突然提高,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名片。

“这些都是早上,上门的版权商。法国的MK2、美国的索尼经典、英国的Artificial Eye。开价一个比一个高!”

………

“西影厂什么意思?”陈默问道。

刘主任搓了搓手:“厂里的意思是,毕竟我们是投资方,但最终决定权在你手上。”

他顿了顿,“不过董事长建议,优先考虑之前谈了的mk2欧洲发行商,他们对艺术电影更有经验。”

正说着,房间电话再次响起。前台通报说贾樟柯导演在楼下大堂等候。

陈默和刘主任对视一眼,赶紧换了衣服下楼。

贾樟柯正坐在大堂的咖啡厅里,面前摊开着《国际银幕》杂志。

看到陈默,他笑着招手:“我们的明星导演来了!”

“贾导您别取笑我了。”陈默有些不好意思地坐下。

“取笑?我是来取经的。”

贾樟柯推过杂志,“看看这评价,'陈默用粗粝、悬疑、惊悚的影像重新定义了当代中国电影的美学'。你小子可以啊!”

三人正聊着,段奕宏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你们猜我刚才遇见谁了?文德斯导演!他专门来问我加映的场次时间!”

这个消息让在座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维姆·文德斯,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大师级人物,居然主动来看一个中国新人的电影?

“看来我们的小陈导演真要一飞冲天了。奕宏,你可要好好巴结陈导,你们中戏这回厉害了。”

贾樟柯意味深长地说,他听到北电对于这次中戏大出风头,心里恨得痒痒的;本来我是无敌,结果你出了批黑马。

………

窗外的阳光越来越强烈,照在酒店大堂的大理石地面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

“想什么呢?”段奕宏捅了捅他的胳膊。

陈默回过神来:“我在想,我们是不是该去看看加映的场地?”

段奕宏大笑,“得。这才是我们的导演!”

一行人走向电影宫的路上,不断有路人认出他们,有人竖起大拇指,有人要求合影。

柏林二月的寒风中,陈默裹紧了围巾,却觉得心里前所未有的温暖。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一切都将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