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闭幕后的第二天清晨,BJ中戏校园里还笼罩在薄雾中。
表演系大三学生李光洁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宿舍窗户,突然被楼下的喧闹声惊醒。
十几个学生正围着刚送到的《新京报》大声朗读。
“快看!头版头条!”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激动地挥舞着报纸。
“咱们中戏的陈默学长拿了柏林最佳导演!还得了金摄影机奖!”
刁意男一个激灵,连外套都顾不上穿就冲下楼。
………
报纸头版赫然印着陈默手捧银熊奖杯的大幅照片。
标题是《20岁中戏学子创造历史柏林电影节最年轻最佳导演诞生》,副标题写着“中国电影新生代震撼世界”。
“这小子,这也太牛了吧?”
刁意男的声音都在发抖,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报纸上陈默的照片。
“他不是才大二吗?”
“准确说是大一,上学期开学前开拍的。”
导演系不知何时出现在人群后面,手里还拿着刚买的《环球银幕》,封面同样是陈默的专题报道。
“我上学期帮他做过场记,那会儿他连现场指挥都有些磕磕绊绊,谁能想到..…”
校园广播突然响起,徐校长浑厚的声音传遍整个校园。
“全体师生注意,后天上午十点在礼堂举行特别庆祝会,届时欢迎陈默同学现场演讲,欢迎同学们踊跃参加!”
这个通知像一颗炸弹,瞬间点燃了整个校园。
表演系的学生们已经开始在草坪上即兴排演自己小品的片段。
文学系的才子们则忙着创作庆祝标语。
最夸张的是食堂,大师傅们连夜赶制了一个银熊造型的蛋糕,上面插着“3.2”的数字蜡烛,暗合电影在场刊的惊人评分。
………
此刻的北电校园却是另一番景象。导演系主任办公室里,几位教授围着当天的《中国电影报》沉默不语。
报纸第三版用整版篇幅对比了两校近年成就,标题刺眼地写着《中戏导演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副标题更是扎心:“北电何时能培养出下一个陈默?”
“老田,你怎么看?”
一位教授终于打破沉默,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桌面。
田教授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反射着窗外的晨光。
“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不过还得再看看。”
他意有所指地看了眼墙上挂着的张艺谋、陈凯歌等校友照片。
“电影是马拉松,不是短跑。持久才是长道。”
他顿了顿,语气突然变得复杂。
“不过中戏这次确实出来了个不得了的人才,可惜不是我们北电的。”
走廊上,几个学生正凑在一起刷电脑。
网络上,文娱榜前五全是相关话题:
#陈默柏林最佳导演#
#三大电影节最年轻导演#
#北电学生在线求心理阴影面积#
#中戏北电导演系对比#
#陈默是谁#
………
“靠!中戏那边都开始准备庆祝会了!”
一个男生突然叫道,把电脑屏幕转向同伴。
照片上,中戏礼堂张灯结彩,学生们举着“默哥牛逼”的灯牌又唱又跳。
更夸张的是校门口和校内,横幅已经挂满了。
“热烈祝贺我校导演系陈默同学勇夺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热烈祝贺我校导演系陈默同学勇夺柏林国际电影节金摄影机。”
“欢迎各艺考生报考中戏,祝贺我校导演系学生陈默同学柏林夺得双奖。”
…………
柏林电影节的消息像一颗炸弹,在国内艺术院校和电影圈炸开了锅。
中戏导演系的陈默凭借处女作《不可饶恕》一举斩获最佳导演和金摄影机两项大奖,成为首个在柏林双奖加身的中国新人。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室。
投影幕布上,《不可饶恕》的预告片定格在段奕宏的特写;他饰演的逃犯眼神阴鸷,嘴角微微抽动,似笑非笑。
“注意这个微表情,”
老师敲了敲激光笔,“中戏的表演体系讲究‘内化’,情绪不靠台词,而是藏在肌肉的颤动里。”
台下有学生嘀咕:“听说段奕宏为了这角色在经常不吃不喝。”
老师挑眉:“所以呢?方法派和体验派从来不是对立,关键是…”
他指了指屏幕,“能不能让观众相信,他就是那个人。”
………
南广艺术学院,男生宿舍。
笔记本电脑循环播放着《不可饶恕》的获奖片段,几个学生围成一圈争论。
“中戏怎么了?陈默这片子镜头语言够先锋吧?长镜头调度比王家卫还狠!”
戴眼镜的男生猛拍桌子。
对面穿骷髅T恤的冷笑。
“要不是西影厂和中戏背书,这种题材能过审?说白了就是投机!”
他掰着手指,“电影混不下去,转头抱体制大腿。”
“你酸个屁!”眼镜男抓起可乐罐砸过去。
“人家用16mm胶片拍的!知道什么叫‘金摄影机’吗?就是连器材成本都算进艺术价值!”
………
西安电影制片厂,会议室吴厂长把《柏林晨报》的报道摔在桌上,头版标题赫然写着。
“中国新浪潮的野蛮生长”。
“立刻启动国内宣发!”他扯松了军大衣。
“中影那边谁对接的?”
副厂长凑近:“韩三平亲自来电,说排片和咱们同步。但他提了个条件……”
“放!”
“要加‘中影联合出品’的标。”
吴厂长冷笑:“现在知道分蛋糕了?当初送审时他们可是连看片会都没来!”
他抓起茶杯一饮而尽,“答应他,但海报上‘西影厂’三个字必须比他们大一号!”
………
夜色渐深,柏林电影节主会场外的街道上仍闪烁着零星灯光。
陈默裹紧大衣,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迅速消散。
低头看了眼腕表,凌晨一点十五分,方才与华纳兄弟制片的晚餐持续了将近2个小时。
“陈先生,需要帮您叫车吗?”酒店门童小跑着迎上来。
“不用了,谢谢。”他摆摆手,指间还捏着那张烫金名片。
好莱坞制片人带着德克萨斯口音的恭维犹在耳畔。
“你们中国导演总能把小成本拍出史诗感。”
………
电梯镜面映出他泛青的眼圈。当“叮”的提示音响起时。
床头柜上,金熊奖杯旁侧卧着的银熊奖座在壁灯下泛着冷光。
手机屏幕亮起,最新消息来自班主任林教授。
「系里决定给你办作品展映周,电影频道想买《不可饶恕》国内电视发行权」。
下一条是中戏师兄发来的偷拍照:表演系主任的公文包露出半截《柏林电影节获奖影片分析》的装订册。
助理小吴的语音留言带着电流杂音。
“陈导,贾科长刚又来电话,说王中军先生愿意等您到三月。”
他忽然笑起来,指腹摩挲着手机键盘。
翻到通讯录“家”的分组,光标在父亲的号码上停留许久,最终拨通了电话。
…………
BJ的红砖楼里,谢校长自顾自用搪瓷缸接开水。
“老徐啊,看了半个小时了吧?”
他朝沙发上翻阅报纸的徐校长抬抬下巴。
“你们中戏这次可算扬眉吐气了。”
林教授推了推眼镜,话机听筒还热着。
“《每日新闻》要专访,我说孩子没回,正在创作下一部电影,这期间需要沉淀。”
话音未落,办公室门被敲响,研究生探头举着《新京报》。
“校长,他们标题写'双熊导演的伯乐'。”
校门口的黑色奥迪终于发动,北电校长摇下车窗对追出来的学生说。
“告诉你们徐校长,下月联合教研会改讨论当代纪实美学。”
后座上的档案袋里,静静躺着陈默大一时交的作业录像带。
…………
中戏导演系办公室里,系主任郑怀民第十次按下重拨键,听筒里依然传来机械的女声。
“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
他重重地挂断电话,额头上的青筋若隐若现。
“这小子,领完奖就玩失踪?”
郑怀民揉着太阳穴,桌上的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头。
“柏林那边说昨天就上飞机了,现在连个人影都看不见!”
助教小王战战兢兢地递上一杯茶。
“郑主任,回来的航班要飞12个小时,再加上转机时间...”
“放屁!”
郑怀民猛地拍桌而起,茶杯里的水溅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头版正是陈默手捧银熊奖杯的照片。
“组委会说昨天就该到了!徐校长都问了三遍了!”
窗外传来一阵喧闹声。小王探头一看,顿时变了脸色。
“主任!楼下全是记者!《电影频道》的转播车都来了!”
郑怀民三步并作两步冲到窗前。
只见教学楼前的空地上,十几家媒体的摄像机已经架好,几个学生正在拉“欢迎陈默学长载誉归来”的横幅。
更夸张的是,食堂门口居然支起了临时摊位,正在售卖“银熊套餐”3.1元一份,配菜是熊掌形状的肉饼。
“胡闹!”
郑怀民一把抓起西装外套,“快!备车!去机场!都搞忘了这茬!“
两人刚冲出办公室,就被走廊上的景象震住了。
十几个系里的学生堵在门口,手里举着自制的手牌。
表演系的系花于佳明甚至化了精致的妆容,怀里抱着一束鲜花。
“郑老师!”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围上来。
“陈默学长几点到啊?”
“学校安排欢迎仪式了吗?”
“我们能一起去接机吗?”
郑怀民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完全低估了这个奖项的分量。
就在他手足无措时,手机突然响起。来电显示:徐校长。
电话那头的声音不紧不慢。
“老郑啊,我刚接到电影局通知,央视《新闻联播》要来采访。你务必把陈默同学……”
话没说完,走廊尽头突然爆发出一阵尖叫。
一个男生抱着笨重笔记本狂奔而来。
“快看天涯!有粉丝在首都机场T3拍到陈默学长了!”
郑怀民一把抢过电脑,屏幕上赫然是陈默戴着口罩、拖着行李箱的侧影。
照片配文:“偶遇柏林电影节最年轻获奖导演!本人好瘦好帅!”
发布时间:27分钟前。
“完蛋!”
郑怀民脸色煞白,“这小子自己溜回来了!”
他猛地转身对小王吼道,“快查查从T3到学要多久。
“还愣着干什么!”
郑怀民突然爆发,“赶紧去校门口!”
他边跑边扯松领带,心里已经把陈默这个小兔崽子骂了八百遍。
但不知为何,嘴角却不受控制地上扬,这小子,果然还是那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臭小子。
…………
应付完记者后,回到校园里,陈默立刻被热情的同学们团团围住。
表演系、导演系、舞美系的学生们把教学楼走廊堵得水泄不通,有人举着相机录像,有人拿着笔记本要签名。
室友张浩奋力挤进人群,一把搂住陈默的肩膀。
“好小子,搞了个大新闻!拍了部神作!”
他用力拍着陈默的后背,“系里说要给你换单人宿舍,我死活没同意!”
陈默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
“就是运气好,其实剪完的时候,我自己都不太满意。”
“得了吧!”
隔壁寝室的段雨翻了个白眼,举起当天的《环球银幕》。
“柏林评委都说是'近十年来最具突破性的处女作'了,你还谦虚什么!”
杂志上奥古斯特的评语被红笔重重圈了出来。
这时系里的教学秘书匆匆赶来:“陈默同学,郑主任让你马上去会议室,教授们都在等你。”
推开会议室的门,陈默被眼前的阵仗吓了一跳。
导演系全体教授围坐在长桌旁,徐校长竟然也坐在首位。
墙上投影仪正播放着《不可饶恕》的片段。
“来得正好!”
郑主任招手让他坐下,“我们正在分析你的作品。”
“这个长镜头的调度,完全打破了传统第四面墙的概念!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方向是对的!”
1个小时的研讨最终达成共识:在保持中戏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要给有才华的学生更多创作自由和资源支持。
会议结束时,徐校长宣布成立“新人扶持基金”,每年拨专款支持5个学生电影项目。
走出会议室,陈默长舒一口气。
夕阳的余晖洒在校园的梧桐树上,陈默突然想起两年前自己第一次站在中戏门口时的忐忑。
那时的自己绝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能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座百年学府添上一笔新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