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呗,万一呢

“不行!你不知道,现在奶茶市场竞争很激烈,房租又贵,人流量也不稳定……到头来都是在给房东打工。”

在晓丽非常开心地跟闺密晓柠分享自己的创业想法时,晓柠立刻变成了一个风险评估师,告诉晓丽“不行”。

从表面上看,晓柠似乎没做错。作为朋友的她很仗义,完全在为晓丽着想,不希望她最后赔得血本无归。

但是,仔细想想,哪件事在做之前就一定会成功呢?哪家企业在做一个项目或者开拓一个市场时,能确定可以做好呢?大家不都是在风险里找机会吗?不都是在尝试中探索可能性吗?

做任何一件事都是风险与机会并存的,在一味地规避风险时,你也在将一切可能的机会拒之门外。

我们要勇于尝试,在做事的过程中,积极应对挑战、规避风险。

真正向上的人,即使知道前方的路很难走,也会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不做事,就永远无法成事。而只会纸上谈兵的所谓理智者,实则是行动上的懦夫。

我有一位生活在老家的亲戚,经常向我打听北京有没有值得投资的创业项目。我把她的话放在心上,一发现有潜力的项目,就会及时分享给她。

有一年,我向她推荐了冻酸奶项目,并且跟她讲了这个项目在市场上的稀缺度和前景。

她质疑说:“现在冰激凌市场都非常低迷了,产品不好卖,冻酸奶能有市场?这个项目的市场教育成本太高了!”

后来,我又发现了一个针对女性生理期调养滋补的甜品项目,感觉这个市场的痛点很清晰,适合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女性,建议她尝试。

她反驳道:“女性生理期一个月才有一次,非生理期时产品卖给谁?”

无论我跟她分享什么项目,她总有各种项目做不成的理由。

我渐渐感觉,她并不是在等我分享有市场的好项目,而是在等展现她的风险分析能力的机会。

后来,我再也没有向她分享过与项目相关的信息了。

就这样,十几年过去了,她依旧没有成功启动任何项目。反观周围跟她一样想创业的朋友,有人开店,有人开公司,有人运营自媒体,都拿到了或大或小的结果。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无论你说什么,他们总是挑三拣四,找到这件事看似不靠谱的地方?

这就是典型的有“风险分析师”思维的人——总能找到这件事的风险在哪里,以此来证明其不可行性。他们总是习惯性地预设失败,而不是勇敢地争取和尝试。

对此,我想说,不去尝试,怎么知道项目好与不好呢?怎么验证结果是失败还是成功呢?

天下的生意,同行不同利。别人做不成,不见得你就做不成。

举个例子。

我家楼下已经开了两家理发店,不久后又开了第三家。

在第三家理发店开业时,很多人都等着看笑话:“这家店的投资人不做市场调研吗?很明显楼下的理发店市场已经饱和了,再开一家,肯定很快就会倒闭。”

但是,结果并没有像那些人所说的那样。这家理发店不仅生存下来了,而且生意非常好。

我发现,这家理发店的投资人非常聪明,他设计了一个小巧思——给顾客准备抱枕。他发现,很多顾客在剪头发时,手不知道往哪放。手放在腿上,或者放在椅子扶手上都不舒服。因此,他准备了抱枕,让顾客把抱枕放在腿上,顾客玩手机也很方便。

一个小小的抱枕,看上去并不足以提升一家理发店的竞争力,但它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在各个理发店的理发师技术差别不大的情况下,顾客需要的就是不一样的东西,尤其是贴心的服务。

向上就是在风险中找机会,向下就是在机会中挑风险。

这家理发店的投资人,在99%的风险面前,找到了1%的机会。用那1%的机会撬动了成功。99次的风险评估,不如1次行动更有成效。

人生要敢于争取,遇到困难要想“试试呗,万一呢”。

敢于争取的心态背后其实有3个思维模式。

1.想方设法去尝试

“试一试”本身就是机会。

2006年,我开始准备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我的论文选题是“纸业低迷,传统纸媒如何突围”。我想找一家有代表性的报社去获取更多、更专业、更前沿的数据来支撑我的论文观点。我选了当时销量非常好的《北京娱乐信报》。

我当时想:“我通过什么方法和渠道能联系上这家报社的社长,获得自己想要的数据呢?”

我很清楚,见社长很难。就连记者要采访这家报社的社长都要排队,更不用说我这个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了。

我的同学在知道我的想法后,都笑话我:“你的想法很好,但是你跟这家报社的社长连八竿子都打不着。别写这个选题了,放弃吧。”

也许有人听到这些话会说:“也对,那算了吧。还是换一种容易获取信息的方式,别去折腾了。”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无法攻克的难题。我不认识社长,那我就想方设法去和他链接,至少先打“八竿子”。

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门路的我直接踏进了报社的大门。前台问我是谁,要找谁。我介绍了自己的学生身份并坦诚表达了采访的想法,但遭到了婉拒。

这条路走不通,我就另辟蹊径。

我在网上搜到一条关于这家报社的信息,上面有一个可能联系到社长的传真号。我立即将我的采访请求传真过去。

第三天,我接到了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对方是社长的助理。

她狐疑地问我:“你是谁?你要做什么?”

我非常大胆地告诉她,我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我在写一篇关于传统纸媒未来发展的论文,想研究纸媒的发展过程,希望社长能接受我的采访。

她拒绝了我,并告诉我,社长的采访时间已经约满了。但我还是没有放弃,再次诚恳地提出采访请求。

我对社长助理软磨硬泡地说:“就给我一次见面的机会吧,我保证不占用社长太多的时间。如果有问题冒犯到社长,我可以马上结束采访。”

社长助理也许是被我这质朴又有韧性的性格打动了,她给我提供了一条宝贵的信息:“这周日我们将举办一场线下座谈会,主题跟你的毕业论文选题很契合,期间还有互动、采访环节。你可以在网站上报名参加,或许能获取一些关键信息。”

我再三道谢,挂了电话后,就立即打开了她说的网站,认真仔细地填写了报名资料,提交了申请。

很幸运,我报名成功,参加了那场座谈会。而且我在现场表现积极,争取到了采访的机会,得来了许多宝贵的一手数据资料。

“试一试”,并不是等待好事主动找上门,而是自己积极地去链接、去争取,拼命创造机会,抓住机会。

林清玄说:“山不动有什么关系?我们走过去不也一样吗?就在我们抬脚往山那一边走的时候,每走一步,山就向我们移动了一步。”

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

2.敢向虎山行

所谓的出人头地就是敢向虎山行。

我在中国传媒大学上学时,学校经常邀请业界翘楚来授课。

在我读硕士研究生三年级时,学校邀请了某知名网站的胡主编给我们讲座。同学们非常热情,对讲座十分期待。

听讲座期间,很多同学都窃窃私语,说如果能有机会到这家网站实习,那就太幸运了。我也是这么想的。

讲座结束后,大家散去。我注意到胡主编独自走向了电梯,我也跟着进去了。当时,电梯里只有我跟胡主编两个人。

我礼貌地向胡主编问好:“胡主编,您好!我是刚才听您讲座的学生,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我非常憧憬去您的公司实习,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机会呢?”

胡主编听完我这么直白的诉求后,先是有些诧异,然后上下打量了我一番。

我以为没有下文了,但胡主编在走出电梯前,递给我一张名片说:“你可以把简历发到这个邮箱。”

当晚,我就把简历发过去了。

第三天,网站的人事部给我打电话,确认我的名字和相关信息后,告诉我可以去该网站的政府公关部实习。

那一刻,我既不敢置信,又庆幸自己当时十分勇敢。

你看,很多事情做起来并没有那么难。难的是,你连尝试都不敢。别管做什么,先试试呗!万一成功你就赚了,万一失败你也不亏。

学习中遇到新的课题:试试呗,万一呢?

工作中遇到新的项目:试试呗,万一呢?

社交中遇到新的朋友:试试呗,万一呢?

生活中遇到新的难题:试试呗,万一呢?

一旦建立这样的心态,你人生中的绝大多数内耗都能在行动中找到解决方法。你感觉压力大,觉得自己不行甚至想放弃的时候,恰恰是你要丢掉向下思维的包袱,开始行动的时候——“先完成,再完美。”

行动比完美更重要。

3. 用信念驱动自己

我经历的一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我真正想去做一件事情时,全世界都会为我“让路”。

公司派我去迪拜出差,筹备拍摄一部电影的相关事情,并对接资源。

当时有一个中间人介绍我认识了迪拜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但这个介绍仅停留在知道彼此的名字上。介绍完后,这个中间人就离开了,留下我独自一人。

在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也许这会让一些人打退堂鼓。但是,我从不打退堂鼓,我只想敲响战鼓。

于是,我先做了我能做好的事情。我邀请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喝咖啡,跟他聊中国的传统文化,聊哲学、历史,他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慢慢地,我们就熟络了。他主动邀请我去参加他的家族聚会。在聚会上,我又认识了更多的人,包括几家知名酒店的经理。

就这样,我在社交“荒漠”上开花了。

尤其值得我自豪的是,我成功谈下了迪拜酒店总统套房的使用权,这对我们拍摄电影很重要。

这个结果我的老板没有想到,同事们没有想到,我自己也没想到。

你看,结果不是想出来的,是试出来的。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在《维纳斯与阿多尼》中指出:“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而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也曾睿智地说:“世界上有许多做事有成的人,并不一定是因为他比你会做,而仅仅是因为他比你敢做。”这些卓越者的共同特点,便是对行动的坚定执着。

成功的人并非天赋异禀,他们之所以脱颖而出,往往是因为比普通人多迈出了一步。这一步,或许微不足道,却足以将平凡与非凡分隔开来。

迈出这一步或许有点困难。但是,试试呗,万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