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013拉拢,礼贤下士

待杜骥禀明来意,刘义真饶有兴致地看着他:“夏贼犯境,所过皆降,我原以为关中士人皆已弃我,不曾想,竟还有杜主簿这样的忠义之士。”

俗话说得好,论迹不论心,刘义真才不管杜骥是不是真的忠肝义胆,当别人都在坐观成败之际,唯有他不辞辛劳,冒险前来示警,足以让刘义真对他另眼相看。

别以为杜骥此行没冒风险,一旦让赫连勃勃知晓此事,待他入主长安,不说整个京兆杜氏,至少杜骥五服以内的亲族,只怕都难逃活口。

刘义真站起身,握住杜骥的手,动情道:“我当禀明家父,西北尚有忠臣。”

杜骥闻言,激动不已,他俯首拜道:“府主盛赞,下吏愧不敢当,虽死,不能报答万一。”

刘义真将他扶起,笑道:“君不负我,我必不负君,当共富贵!”

有些话,得看是谁说,山野村夫的儿子跟杜骥说要与他共富贵,杜骥会觉得这人脑子有病。

如今刘裕的儿子做出这样的承诺,杜骥除了感激涕零,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刘义真如此礼遇杜骥,自有他的用意。

如果想要坐稳关中之主的位子,就不能长期地把雍州士族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至少刘义真幕府的那些雍州士人不能再被当作摆设。

否则,即使没有外敌入侵,他们自己也会叛乱。

杜骥将会是刘义真取信雍州士族的关键。

战后,刘义真会对杜骥委以重用,甚至让他进入核心决策圈,此举也是告诉雍州士族,自己并没有门户之见,无论是北人,还是南人,只要有功,且忠心于自己,都能得到重用。

当晚,段宏告退后,刘义真将杜骥留在自己的寝帐,二人彻夜长谈,直至后半夜,这才抵足而眠,完全是把杜骥当作心腹看待。

翌日,天刚蒙蒙亮,杜骥辞别刘义真,秘密返回长安,免得让人知晓自己不在城中,生出变故。

但刘义真并没有把自己的作战计划透露给他。

他了解杜骥的生平,此人也确实追随原主南渡,官至青、冀二州刺史,左军将军,以德政著称。

但小心使得万年船,大战将至,谨慎一点总是好的。

杜骥回去的途中,依然是由荔非灵越带人护送,但一路上,他都心不在焉。

来咸阳之前,杜骥同样深信刘义真是个恣意妄为的熊孩子。

然而,昨夜促膝长谈后,他发现真正的刘义真与传闻中的判若两人。

杜骥不会去怀疑刘义真是被鬼魅附身,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只有一个解释:刘义真是故意为之。

过去的两个月里,刘义真任人轻视,任人贬低,他这样做,究竟是为了迷惑谁?

这个问题,杜骥已经有了答案,这个世界上的聪明人有很多,赫连璝、王买德、韦玄、韦华之所以被蒙在鼓里,不是他们愚蠢,而是他们不了解如今的刘义真,还把他当原主看待。

回到长安,杜骥依然谎称患病,闭门谢客,但韦玄还是来了。

杜骥看着被妻子迎进门的丈人,无奈屏退左右。

韦玄含笑问道:“贤婿,昨夜如何?”

杜骥又怎会与他说实话,韦玄虽是自己的丈人,但也是韦华之子。

以韦华过往的事迹来看,此人根本就靠不住,一旦晋军败走,韦华必定留在关中。

难保不会暗中做些什么,向胡夏邀功。

一念及此,杜骥摇头叹气:“小婿连夜向府主示警,然而军中有数千将士,府主有恃无恐,况且小婿并无凭证,遭到府主的厉声训斥,说我捕风捉影,只是留我在军营里住了一宿,今日一早,便将小婿赶回了长安。”

韦玄并没有起疑心,这就是一个熊孩子能干出来的事。

“罢了,这也只是老夫的猜测而已。”说罢,韦玄不再追问杜骥的见闻,转而聊起了家常。

只是杜骥演戏演全套,始终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

待韦玄走后,杜骥暗道:‘丈人勿怪,身逢乱世,骨肉至亲尚且不能完全信任,何况翁婿。’

他就不信,夏军将会截杀刘义真一事全是出自韦玄的猜测,而非从韦华口中听到了风声。

......

正月十九日,在沿着官道又走了四十里后,黄昏时,刘义真的队伍在长安以西二十里处扎营。

而赫连璝的二万骑兵也终于绕过了五陵原。

汉朝时,围绕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等五个陵墓设邑建县,故名五陵原,长期以来,都起到了分流长安人口的作用。

晋军虽然龟缩在渭南,但也实际控制了五陵原,拱卫长安。

五陵原南临渭水,北接山系,胡夏骑兵便是靠着牵马步行,才得以走出了山地。

绕过五陵原,夏军又经寡妇渡趁夜渡过渭水,自有暗中倒向胡夏的关中豪强给予方便,藏身于坞堡。

殊不知,刘义真早就遣人暗中监视寡妇渡。

待刘义真得知消息,当即升帐聚将,就连跟在后方,统御骑兵的王镇恶、傅弘之都被请了过来。

“诸位,夏军已经过河,目前就在韦氏坞堡。”刘义真向他们介绍敌情。

王镇恶怒道:“这必是韦华所为,昔日此贼复降,主公念他年老,不忍治罪,仍拜为雍州别驾,然而韦华不思回报,府主,下吏请杀之!”

众人纷纷附和。

刘义真其实能够理解韦华为何暗通胡夏,以赫连勃勃的性情,如果不立点功劳,哪怕投降了,也不一定能够保住性命。

但理解是一回事,若不严惩,世人以为他妇人之仁,背叛不用付出代价,只怕会引得世人效仿。

到那时候,只怕连睡觉都睡不安稳了。

“明日击破夏贼,我定查明真相,如果真是韦华勾结夏贼,我必悬其首于城门,震慑宵小!”

说罢,刘义真再一次与军府的将吏们核对各自的任务,免得到了第二天,临作战时却出现差池。

细节决定成败,他可不想因为一时疏忽,最终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