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显赫民族哥特人
关于哥特人(Goths)这个显赫民族来自何方,至今尚存争议。大体能确定哥特人源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传说波罗的海上的哥德兰岛乃哥特人最早的定居地,“哥特”这一名称即由此而来。哥特人是较纯粹的北欧种族,大部分哥特人金发碧眼,身材高大。可能是由于人口与资源等方面的原因,哥特人的日耳曼族祖先于公元前后或者更早的时候陆续离开北欧的故乡,向东南进入维斯杜拉河流域。2世纪他们向东迁徙,占领了普鲁斯河与顿河间的广大地区。其间哥特人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部诸部落称“西哥特人”(Visigoths),东部诸部落称“东哥特人”(Ostrogoths)。3世纪初,哥特人与其他日耳曼族群向南方富饶的平原地区移动,进入多瑙河流域,原来属于萨尔马特人的欧洲土地几乎全部被其所夺取。萨尔马特人的主体被哥特人击败后向西南方向撤退,与多瑙河上游的日耳曼部落联合,也有一些萨尔马特部落臣服于哥特人。
这样一来,除了顿河以东不适于农耕的地带,亚欧大草原最肥沃的两部分——多瑙河平原与南俄平原——的主体均被日耳曼人所占据,欧洲草原地带的主体在历经游牧民族的千年统治之后又落入农耕民族之手。哥特人无疑是日耳曼诸族中的最强大者,他们占领的土地也最为广大。哥特人在这片得天独厚的肥沃平原上发展出不同于其他游牧民族的农耕与畜牧经济,能够支撑更大数量的人口,因而势力大增。哥特人的步兵与骑兵都很优秀,其步兵模仿罗马人,骑兵模仿萨尔马特人。哥特人的海军亦很强大,有能力出动大批舰队从事海上掠夺。因此当罗马帝国深陷3世纪危机时,哥特人成为多瑙河边境的主要威胁,其海军的攻击范围远达黑海与爱琴海。除哥特人之外,萨尔马特人对罗马帝国的传统威胁也没有消失,他们向西迁移成为多瑙河上游的日耳曼诸族的同盟,为日耳曼人提供骑兵支持,使这些威胁温带森林边境的传统步战民族如虎添翼。因此对罗马帝国而言,最严重的蛮族威胁来自多瑙河北岸。罗马帝国投入多瑙河防线的兵力越来越多,3世纪初,这里的兵力大约占了全国总兵力的一半。然而随着3世纪危机的爆发,罗马帝国的大批精锐边防部队被投入内战战场,多瑙河边境最终被蛮族突破。
早在230年左右,哥特人就发动进攻,摧毁了黑海北岸的希腊殖民城市奥尔比亚和提拉斯。250年,哥特王克尼瓦(Cniva)率蛮族联军越过多瑙河,深入巴尔干腹地大肆劫掠,并攻陷了当地重镇菲利普波利斯,即今保加利亚城市普罗夫迪夫。翌年爆发了著名的阿布里图斯会战,哥特联军围歼罗马军主力,罗马皇帝德基乌斯(Decius)与其子埃特鲁斯库斯(Etruscus)皆阵亡。之后十余年间,哥特人屡屡越过多瑙河袭扰。哥特人的海军活动范围更广,不仅遍及整个黑海沿岸,威胁到高加索地区,还越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威胁整个爱琴海地区、黑海,并一度攻占拜占庭。哥特人甚至曾在希腊本土登陆,突破温泉关,攻占了众多著名的希腊城市,给帝国东部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罗马帝国与哥特人之间的战争》,石棺浮雕,3世纪
罗马帝国毕竟实力雄厚,因此到了3世纪后期又得以复兴。由于不断与边境上战术各异的强敌作战,多瑙河诸军团成为帝国最优秀的军队和皇帝的摇篮,来自多瑙河军团的“伊利里亚诸帝”成为再造帝国的最关键人物。268年,罗马皇帝加利恩努斯(Gallienus)遭暗杀身亡,罗马面临内战威胁,多瑙河北岸的多个日耳曼族群趁此机会倾巢而出,发动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海上袭击。参与此次袭击的除哥特人与赫鲁利人之外,还有格皮德人(Gepids)与皮欧西尼人(Peucini)。据说蛮族共出动了超过2000艘舰船,总人数超过30万。日耳曼人此次侵袭的目的大概不仅是抢劫,还有武装殖民的打算,因为有很多日耳曼战士是带着家眷出海的。然而罗马帝国并未陷入内乱,骑兵统帅克劳狄乌斯(Claudius)迅速继位成为罗马皇帝。克劳狄乌斯是第一位多瑙河军人皇帝,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因此对于这一次蛮族入侵,罗马帝国已有所防范。
在战役初始阶段,蛮族舰队在黑海西部与多瑙河地区的攻击接连受挫。之后蛮族集团避实击虚,突破罗马帝国的防御链,再度驶入爱琴海大肆劫掠,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以弗所阿尔忒弥斯神庙即是此时被哥特人毁坏。翌年哥特人攻占了希腊北部的帖撒罗尼迦(即今萨罗尼加Salonika港),并以此为基地袭扰巴尔干地区。虽然哥特人气焰正盛,但他们实际上已置身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因为他们向北的海上与陆上归路皆已被罗马重兵封锁。哥特人再次计划避实击虚,准备向西进入侵意大利,但进军途中在奈苏斯(即今塞尔维亚的尼什)与克劳狄乌斯皇帝率领的罗马军队遭遇。奈苏斯会战是古代史上最血腥的战斗之一,是役蛮族联军惨败,据说哥特一方的阵亡者超过五万人。这五万人大概囊括了蛮族联军的作战主力,其余蛮族人则大多做了俘虏,战后每名罗马士兵都能分到几个哥特女人作战利品。之后不久,帖撒罗尼迦的哥特人海盗巢穴也被罗马军队摧毁,哥特人的入侵终被彻底粉碎。克劳狄乌斯凭借此役成功降服了多瑙河北岸的蛮族,因此获得了“哥提库斯”(Gothicus,即“哥特征服者”)的尊号。

罗马皇帝克劳狄乌斯头像
270年,克劳狄乌斯病故,哥特首领坎纳波德斯(Cannabaudes)趁机发动了一次袭击,但被继任的罗马皇帝奥勒里安(Aurelian)击败。尽管如此,罗马帝国还是在这一时期永久放弃了多瑙河北岸的达西亚省。达西亚地区多为山地和森林,不便骑兵活动,可谓游牧民族的禁地,但对哥特人这样的非游牧民族却是适宜的居所。后来哥特人遭到游牧民族袭击时,这里便成为他们抗击敌人进攻的绝佳基地。270年的战争结束后,哥特人与罗马帝国休战言和,双方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早在哥特人与罗马帝国爆发大规模战争以前,罗马人就意识到这些蛮族人是非常优秀的战士,因此大批招募哥特人加入罗马军队。在之后罗马与波斯的历次战争中,罗马帝国军队中都有大批哥特将士。
哥特人与罗马帝国之间的和平维持了半个世纪,到了322年,双方再起冲突。这一年东哥特人与西哥特人组成联军,外加其他蛮族军队,在国王阿里克瓦卡(Aliquaca)率领下越过多瑙河入侵。当时统治帝国西部的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三战三捷,击败了蛮族联军。不过君士坦丁意识到哥特战士的军事价值,在哥特人投降后予以他们很宽大的处理。君士坦丁的远见很快获得回报,翌年他与东部皇帝利锡尼乌斯(Licinius)争夺天下时,阿里克瓦卡率四万哥特战士加入其麾下,为其统一罗马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到了330年左右,哥特人与罗马人之间又发生战争。战争的起因是两大蛮族集团之间的争斗:来自北欧的另一日耳曼族群汪达尔人(Vandals)在这一时期进入多瑙河平原,占据了平原西部,与哥特人间爆发冲突。战败的汪达尔人向罗马帝国求助,于是君士坦丁准备亲率军队征伐哥特人。哥特人也行动起来,在两位国王阿拉里克(Araric)与奥里克(Aoric)的率领下攻入多瑙河南岸。哥特军队在首次交锋中击败君士坦丁,但在随后的战役中罗马人逐渐占了上风,罗马一方还得到了哥特人后方黑海北岸诸希腊殖民地的协助。332年,哥特人连遭惨败,只得求和。君士坦丁依然宽容对待投降的敌人,赠予哥特首领大量礼物,并与其缔结和约。这一时期有大批以哥特人为主的日耳曼人加入罗马军队,君士坦丁对他们极为信任。

君士坦丁大帝头像
不过,罗马帝国无法确保汪达尔人免遭哥特人的攻击。之后哥特人与汪达尔人之间的战争依然持续不断,最终哥特王格贝里克(Geberic)击败汪达尔人,杀其王威苏马尔(Wisumar)。部分汪达尔人越过多瑙河避入罗马帝国境内,君士坦丁将他们安置在潘诺尼亚省。另一个欧洲草原地带的日耳曼强族格皮德人后来也被哥特人击败。至此,哥特人在欧洲两大草原上确立了无可争议的霸权,与南面的罗马帝国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