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权随责长:街道办事处的发展与现状

管理重心下沉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市社会治理的一个明显趋向。街道办事处从成立之初的“政府派出的办事机构”,发展为一个组织体系完善、具有鲜明科层制特征的“准政府”,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级权力组织。这样的变化必然从根本上改变了街道办事处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决策方式和行为模式,并进而对居委会社区的权力分布及社区发展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一 街道办事处的职能与组织结构

街道办事处成立的初衷是减轻区政府的负担,加强对居民的组织和管理。[2]1954年,内务部发布关于建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通知。北京市人民政府于同年10月召开第213次行政会议,决定在城内各区建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这样,全市的街道派出所统一改组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也普遍建立起来。至1955年底,北京全市城郊13个区共建立了142个街道办事处,[3]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反映居民意见和要求、办理市区人民委员会交办的事项等。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状况的变化,街道办事处的任务不断增多,不仅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而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

街道办事处的职能经历了从简到繁的“增肥”过程。1954年12月,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将街道办事处的职能规定为三项:一是办理市、市辖区人民委员会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宜;二是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三是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根据该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市或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权力主要来自上级政府,直接对上级负责。街道办事处设立之初的管辖范围一般不大,人口大都在2万~3万人,多的不超过5万人,其权力范围局限在与街道居民尤其是无单位居民有关的行政和公共事务上。街道办事处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政权,其工作经费主要由上级政府拨给,其工作人员大都由上级政府委派,属于行政编制,称为“国家干部”,拿国家工资。

随着承担的责任与职能日益增多,与之相伴而来的权力也越来越大,街道办事处成为政府的化身,其组织结构变得复杂起来。后来,多数街道办事处承担的工作都有十几类、数十项之多。如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街道办事处,实际承担的工作任务有30多个方面100多项,所以北京市在1985年就街道的现状用三句话进行概括,即派出机构的性质,执行一级政府的任务,给予相适应的权力。[4]实际上,北京的街道办事处已经在行使着一级政府的职能了。其主要工作包括民政、司法、治安、卫生、居委会建设、环保、人防、绿化、市容交通管理、防汛防风、社会教育、计划生育、安置待业青年、招工、招生、劳动力管理登记、街道企业及居委会社区服务的组织管理等。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直接面向居民群众的宣传活动、统计等。有人形象地说,“上到国务院,下到街道办,政府工作样样干”。街道的主要组织结构与职能如图2-1所示。

图2-1 街道办事处组织结构示意

如图2-1所示,街道办事处已呈现明显的科层制结构。总的看来,街道办事处分成党(街道工委)、政(街道办事处)两个体系,街道工委和街道办事处各自下辖若干职能科室,每个科室有自己的职能。比如社区建设办公室,主要“负责辖区社区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的落实,指导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负责社区居委会的设置、撤销、命名、更名等工作的组织申报工作,指导协调社区居委会工作;负责社区事业干部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工作;指导社区居委会配合有关部门完成上级部署的中心工作”。社区建设办公室虽然直接指导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但是街道的其他科室也同样可以就其分管的工作内容指导居委会,或直接向居委会部署工作。

L街道办事处共有工作人员155名,其中83人属于公务员,其他属于外聘人员。工作人员数量和街道办事处设立初期相比,增加了几十倍。1954年北京市初建街道办事处时,一般设主任1人,干事4~6人,必要时设1个副主任。街道办事处主任、副主任、干事由区人民委员会委派。据统计,当时北京市区内共有627名街道办事处干部,平均每个办事处4.98人。从不到5个人发展到如今的100多人,北京街道办事处的规模和职责范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还是因为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的需要,是一个构建“强国家”的过程。[5]

L街道办事处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11大类事项:(1)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2)负责辖区内的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环境保护、节约用水、防汛抢险、门前三包等城市管理工作;(3)负责辖区内社区居委会的指导,及时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4)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建设、管理社区服务设施,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资源;(5)编制街道发展规划,管理街道财政,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不断增强街道经济实力;(6)负责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和提案,接待办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7)统筹协调并监督检查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司法所、房管所等职能部门派出机构或专职人员的行政执法工作;(8)协同建设部门监督施工单位依法施工,防止施工扬尘、扰民。配合建设、施工单位做好居民工作,维护施工秩序;(9)领导地区城市管理监察分队,监督其行政执法工作;(10)对所管辖事业单位实行领导、组织、指导、监督和管理;(11)积极完成市、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对比几十年前的街道办事处职能,可以发现街道办事处的内部体系更加完备,科层体系更加明显,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更加繁重。虽然名称还是“办事处”,但俨然已经成为一级政府机构。这种“权威的合理化和权力的集中曾伴随着更为专业化的政府机构和部门的出现以及职能的区分。当然这些发展变化是对社会的日益复杂及其对政府要求不断增加的反映”。[6]

街道办事处处于市—区—街—居四级管理模式中的第三个环节,也就是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中的“管理层”末梢。两级政府指的是市和区级政府,三级管理指的是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管理职能,四级落实指的是社区居委会落实来自各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部署的各项任务。夏建中通过对某街道的实证研究发现: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以及社区的关系非常混乱。区政府的职能部门权大责小,街道办则是有责无权,社区承接了街道办分配的过多的行政任务,但是既无权又无经费,不该管的硬管,管不了也管不好。[7]显然,在这一城市治理链条中,街道办与居委会的关系最为紧密,街道办职责的变化无疑会对社区产生重大影响。

二 街道办事处与社区:指导型管理体制

如图2-2所示,街道办事处与社区之间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指导型管理关系。L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指导社区工作的科室是社区建设办公室,其前身是居民科。该办公室整合了原来民政科“指导和帮助居委会开展工作,促进居委会建设”这部分的基层政权建设职能,并结合社区管理现状,形成新的职能:(1)按照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切实抓好科室及居委会内部的组织建设和管理工作;(2)根据各时期工作的重点,督促、检查居委会开展工作,帮助居委会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3)抓好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思想和组织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4)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居委会的规范化服务。此外,社区建设办公室还要重点“指导协调社区居委会工作;负责社区事业干部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工作;指导社区居委会配合有关部门完成上级部署的中心工作”。由此规定可见,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对于社区居委会是“指导”的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社区居委会的日常工作经费、行政性工作部署以及居委会选举都由社区办负责,因此这里的“指导”更像一种“准领导”的关系。

L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现有3名工作人员,包括一名科长、一名副科长和一位科员。办公室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要面对上级政府的各种任务,另一方面还要指导社区的具体工作,人手明显不够。为此他们提出将社区划片的办法,聘请“指导员”来分担一部分工作,即实行网络化管理。这些指导员也属于街道公务员编制,一般是年龄到了改“虚职”的时候才被聘请为指导员,并在社区办工作,但是在行政关系上隶属于街道工委。社区指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分头联系社区“片”中的居委会。

“片”是社区组织结构中的一个特殊层级。L街道办事处的“片”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大致上把15个社区居委会划分成3个片。每个片里有4~5个居委会。这些社区指导员(又称外勤)每人分头负责几个社区,主要职责是“联络、指导、解决问题、反馈信息”。平常负责和社区居委会的联系,检查、监督居委会的工作,配合社区建设办公室开展日常工作。

图2-2 街道办事处社区管理体系

社区居委会称呼这些“片”的指导员为“科长”。居委会主任们对于“科长”是很尊重的,因为“科长”们在街道工作时间较长,熟悉有关政策,了解街道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安排,能及时反映自己社区存在的问题或者给自己的社区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等。指导员和自己负责的社区一般联系比较多,在社区建设办公室分配任务、举办活动、执行某项政策的时候,指导员会督促或者直接指导居委会开展工作。有时,指导员也会将自己联系社区的情况直接汇报给办公室的科长和副科长。

我就是说指导工作,指导她什么啊,就是从方法上指导。有时候就在她旁边坐着看她怎么处理,告诉她怎么处理会更完善、更好一点。(对外勤指导员苏大姐的访谈记录)

指导员不仅要指导社区工作,还负责居委会班子的能力建设,以及居委会各个主任之间的关系的协调。苏大姐对于她指导的居委会不是特别满意,认为主任和副主任之间配合不好,容易产生矛盾,影响团结。

正主任和副主任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那就直接影响居委会的工作了,就这么几个人还不团结,所有的副主任都对主任有意见,我就说正主任那是你的问题,你得安排好各个副主任的工作,有个分工才行啊。(对外勤指导员苏大姐的访谈记录)

L街道办事处对于社区的管理主要通过社区建设办公室实现。社区建设办公室为了更好地联系社区,随时掌握社区主任和书记的工作状态,为其提供工作指导和帮助,就建立了“片”这样一个机制,通过“片”来“指导”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这样,街道、社区办、片、社区居委会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传递链接。

在各个“片”中,还存在一些以社区为单位或跨社区的群众性组织,这些组织的性质、成员的素质、主要宗旨等有所不同,在参与社区活动时发挥的作用也不同。社区组织是指以某一社区或若干社区为范围建立起来的,有目的、有计划地满足居民一定需要的群众性组织,不同的社区组织通过各种关系相互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社区组织有机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社区居民通常结成一定的组织参与社区活动,因而,社区组织就成为支撑社区发展的重要的组织架构。社区中的居民组织名目繁多、功能多样、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为复杂、动态的社区组织系统。

不同性质的社区,其社会组织的类型也大不相同。一般来说,正式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规范,其权利义务一般都在正式的规章制度中有明确记载,规定得比较清楚,相互关系的处理也有详细而具体的规定。非正式组织一般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随便,组织开展的活动形式也比较多样。社区中的各种兴趣组织和业余协会等就属于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社区居民之间交流情感、互通信息、增进理解的一个自觉、自愿的重要形式,是正式组织不可替代的补充。

“片”内的社区组织可以划分为三类。(1)政治组织,这是社区成员在政治生活领域的组织形式,包括各种政党组织、政权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这些属于正式组织。(2)文化教育组织,主要是指以传播文化知识、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促进和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组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L街道社区老年大学、舞蹈队、书画社等社区组织应运而生,成为满足居民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3)志愿者服务组织,L街道各个片内都有城市志愿者、居民志愿者、党员志愿者等组织,他们参与日常社区治安、环保等,特别是在一些重大节假日或者国家有重大会议时,这些志愿者组织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奥运会期间、北京每年开“两会”的时候,志愿者们纷纷带上“治安巡逻”的红袖标在大街小巷巡逻、站岗。

L街道办事处对社区组织建设也很重视,近三年来大力培养社区社会组织,从制度上和资金上给予支持。L街道社区办刘科长介绍说:

咱有一个社区服务协会,也属于社团组织,注册的,3万块钱注册基金,并且有理事会。那3万块钱就在那搁着呢,让它开展活动啊,剩下的就属于那种民间组织吧,或者叫备案团体,这种备案团体挺多的,30个以上,这个种类就特别多了,文化的、体育的、书法的、绘画的,然后唱歌的,是2008到2009年度推动社区做的,从立项来说全是组织。(对L街道社区办刘科长的访谈记录)

这些组织在社区权力结构中的参与程度和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政治组织的核心是社区党委,具有指导社区整体工作、协调社区各类组织的功能,处于社区权力的核心。文化教育组织大多是根据居民的兴趣爱好组织起来的,目的是让居民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文体组织大多是举办文体活动,参加者多半是退休居民,唱歌、跳舞、学健身操等,愉悦身心,处于社区权力的边缘。

三 街道:科层化结构中的权力运行

街道办事处从区政府的派出办事机构变成一个科室完备、功能齐全的准政府,其内部结构呈现科层化的特点。科层化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从现代社会的理性化发展趋势出发,提出的现代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等级、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科层化涉及的核心之一就是权力。

街道办事处的权力类型属于一种法理型的权威。法理型权威就是建立在由大家共同认可的法律制度、规则基础之上的权威,这一权威来源于法律制度,并被法律制度所规定。在科层组织内部,法理型权威依附于组织内设定的职位,即职权。职权的内涵在于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是依附于某个人。因此,科层制中的正式权力即这样一种来自法律或者正式规章制度的权威,而不是来自某个人的威望或者习俗惯例。在街道办事处,街道工委的书记和办事处主任是这个组织结构中位置最高的人,所以其被赋予的权力也是最大的。街道科层化权力运行结构对社区的影响在于最终决策者位于科层制的顶端。当笔者问被访对象,如果策划一个社区发展项目或者社区活动,最希望得到哪些人的支持时,大多数回答都是“街道书记和主任”的支持,有的还会强调“大书记”或者“大主任”,也就是正职书记和正职主任的支持。因为有了书记和主任的支持,工作就会好开展,并且出了成绩也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当然,街道领导个人的能力和素质与其权力大小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如果街道办事处主任或副主任本身的“位置”比较高,又有能力,工作风格果断,就会逐渐形成个人的“权威”和“威信”,进而增强其权力的价值和内涵。

周主任特别能干,有思想,讲话也有水平,他主管的业务基本上是街道业务的一半了。可以说是街道的“半壁江山”了。大家都挺服他的。(对L街道社区办刘科长的访谈记录)

科层制的组织架构决定了街道办事处的权力构成是一种金字塔式的。也就是自上而下的纵向权力分割模式。从书记到主任,再到各个业务科室,形成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这种组织结构保证了权力的顺畅运行。科层制规定出最高层至最底层的领导等级,这种等级制度指示了执行权力的路径和信息传递的渠道。为保证命令的统一,各种沟通都要按层次逐级进行,整个组织结构如同一个金字塔。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中,工作人员很少越级汇报工作或者与不直接管理的领导发生联系,这是一种制度化的规则。比如社区建设办公室的刘科长关于社区的想法或者工作汇报,会首先和主管其工作的街道办周副主任沟通,向周副主任汇报,听取意见和指示。得到周副主任的认可后再向正职主任汇报,或直接由周副主任去汇报。

社区办来说主要起个协调,决策权肯定没有,街道办事处领导有决策权,我们有什么问题了,形成一个意见,请领导批示,批准了就按那个走。领导会根据我们的意见,还是有影响和决策作用的,如果社区之中有什么问题,在我们能够解决范围之内的,肯定就内定决策了。(对L街道社区办刘科长的访谈记录)

在L街道办事处的权力结构中,工作人员权力的获得都是通过正式途径,也就是上级的任命,来达到职位的变化和升迁。职位的“上”和“下”、职权的“虚”和“实”,都与其实际掌握的权力大小紧密相连。在街道,有层级低但是比较“实”的职位,比如社区办的副科长是一个“副科级”,但是一个比较“实”的职位。所谓“实”,就是指在某些事项上具有决定权。社区办刘科长不到30岁,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街道办事处工作的。因为资历浅,虽然有学历但是职位较低,他有具体的工作职责和权力,掌握每个社区每年8万元公益金的分配使用权,直接指导每个社区的工作。相应的,也有一些层级高但相对“虚”的职位,比如一些年近退休的“巡视员”或片区“指导员”。根据规定,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女性满48岁、男性满50岁就到了“虚职”的年龄,从“副处级”“正科级”退下来,也就是从“领导职位”上退下来,成为“办公室的巡视员”或者“片”的“指导员”。当然,这样的变动意味着权力的流失。职位的升迁不仅是权力的增加和减少,还与财富、个人价值、社会地位、社会福利等诸多要素相联系。

L街道在决定其工作人员职位变化以及是否拥有某项权力时,评判标准和绩效考核体系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韦伯的理论,职位的获得是通过上级的授权,要有专业化的水平以及考核的标准。考核的标准包括“人格”“思想资质”“工作能力与业绩”等。L街道对于干部的考评标准是“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德,主要指人品,就是要有为辖区居民服务的意识;能,主要是指工作能力;勤,主要是指工作状态,是不是全身心投入;绩,主要是指工作成效,是不是完成每年的工作任务,其取得的成就要能得到领导、同事和社区居民的认可等。

四 街居关系中的精英分布

精英,是指影响街道—社区发展和资源分配的关键人物。根据西方社区权力理论,可以通过职位法和声望法来寻找精英,并讨论精英分布的状况。笔者在L街道根据职位法和声望法的要点逐步寻找“有影响力、位置高、有声望的人”。

职位法主要是根据L街道办事处及所辖居委会社区内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列出有关领导人清单,再根据其职位高低确定精英。由于街道办事处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有职级体系。比如,L街道办事处属于正处级单位,街道办事处的主任和党工委书记都属于正处级干部,副主任和副书记属于副处级干部;各个科室属于科级单位,科长和副科长属于科级和副科级干部(见图2-3)。在居委会社区层面的正式组织有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党委、社区服务站,非正式组织有各类社区居民的自组织,这些组织也都拥有完整的职级体系或职位列表。因此,利用职位法确定L街道影响社区权力的精英人物相对容易。

图2-3 L街道办事处主要职位分布

其中,L街道科级职位有19个,分别分布在街道办事处和街道党工委两个系列。街道办事处系列职能科室有9个科长职位,分别是劳动科、民政科、社区办、城建科、城管科、环卫所、文教卫体科、计生科、信息科,共计9个科长。党委系列的职位有10个,分别是工会主席、妇联主席、共青团书记、党工委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人大办公室主任、武装部部长、残联主席、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

社区两委,即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党委的主要职位分布如图2-4所示。

图2-4 社区“两委”主要职位

声望法则需要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寻找影响社区权力运行的真实人物。笔者在实证研究之初曾经对L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的刘科长做了访谈,这位科长从事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多年,对于L街道的情况非常熟悉。笔者的第一个问题是,假如社区有重大的工程,需要大部分居民都能接受的一群领导人来决策,你会选择哪些人组成这个领导集团?刘科长列出了一个详细的单子:

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

居委会社区:15个社区居委会主任、书记,社区中的人大代表(或人大办公室主任)、社区中的积极分子(主要指关心社区发展的人员,如李××、蔡××等)。

驻区单位负责人:共21个,包括辖区内的学校、医院、幼儿园、酒店、公司负责等。

区级单位负责人:共9个,包括办公地点在辖区内的区级单位,如交通支队、文化宫、民政局、区直机关团工委、团区委、区教委、审计局、园林局、区房管中心等。

列出清单之后,刘科长还详细解释了选择这些单位和个人的理由:

选择这些驻街单位是考虑资源的问题,这些驻街单位能为社区活动提供资金或者物质的支持,比方说场地啊、设备啊、人员啊、活动可能用到的材料和奖品啊,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就是考虑权力,区里相关单位也都很重要,平常都有工作联系。街工委书记和街道办事处主任在街道这层是最有权力的,他们要支持你了,这事情就好办了。人大代表既有影响力又有权力,要是能通过他的渠道反映问题,也挺管用的。社区居委会主任和书记在社区里是有影响力的,尤其是有几个社区,动员群众参与没有问题。社区积极分子也要考虑到,他们在居民中也挺有影响力的。(对L街道社区办刘科长的访谈记录)

笔者接着问他第二个问题,从清单中选出最希望能够加入的10个人。刘科长列出第2个清单:

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15个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中的人大代表(或人大办公室主任)、社区中的积极分子(主要指关心社区发展的人员,如李××、蔡××等)。

刘科长解释第二张清单上人员的变化时说:

为什么不要这些驻街区的单位了呢?就是这些单位可能为你提供资源,但是总体上说不是那么积极,你得去找;区里的这些单位吧,也不属于必需的,县官不如现管,在社区做活动,街道书记、主任是特别管用,只要他们支持了,资源这块也就好协调了。社区主任、书记肯定要,还有积极分子什么的,就是说,做活动,这些人是必需的,积极分子这个群体人很多的,所以,就不限于10个了。(对L街道社区办刘科长访谈记录)

接下来,笔者分别对第二张清单中涉及的人员进行了访谈,提出同样的问题,并让他们从第一张清单中选出或者加入他们自己的选项。下面就是街道办事处周副主任、三个社区主任、社区楼门组长代表的访谈记录。

街道办事处周副主任的回答:

工委书记、社区居委会、党委班子、居民代表、党员积极分子。

周副主任的解释是:“社区中最重要的还是居民和党员,这是最重要的资源。当然,社区居委会班子是直接开展工作的,他们在社区里的影响力应该说是最重要的了。”

G社区主任邢主任的回答:

工委书记、社区科长、社区居委会主任、书记、楼门组长、党员积极分子。

邢主任的解释是:“社区做活动,街道书记、主任当然最管事了。街道科室里面就数社区办公室和我们联系最近了,所以社区科长必须要。我们社区楼门组长特别积极,还有就是党员积极分子。”

Z社区主任王主任的回答:

工委书记、办事处副主任、社区科长、社区居委会主任、书记、楼门组长、党员积极分子、物业经理、某中学校长。

王主任的解释是:“物业吧,和我们的关系不冷不热的,但是现在社区管理这块,还离不开,好多居民的事情也要找物业。这个中学就在我们社区里,人家的操场、机房、会议室我们可没少用,校长特别好,特别支持我们,在社区里也是很有影响的。”

H社区主任郝主任的回答:

工委书记、办事处副主任、社区科长、社区居委会主任、书记、楼门组长、党员积极分子、物业经理、业主代表、居民领袖。

郝主任的解释是:“我们是商品房小区,物业和居委会关系很好,对居委会的活动都特支持。业主里有几个也特别有影响力的。还有,我们小区人员素质高,有些居民领袖在居民中挺有号召力的。”

G社区楼门组长代表王大爷的回答:

工委书记、办事处副主任、社区科长、社区居委会主任、书记、楼门组长、党员积极分子。

楼门组长王大爷的解释是:“社区中有影响力的人、有威信的人就是咱社区的居委会了,楼门组长也算。因为动员居民参加活动,离了他们可不行。”

在与访谈对象的交谈中,逐渐显现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街道办事处领导、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党委书记、楼门组长、积极分子成为社区中“代表一定的权力关系或者象征某种程度的影响力、说服力或者角色地位”的人选。我们把这个清单与职位法列出的L街道和社区处于重要职位的人选交互分析可以发现,街道领导、相关科室(社区办)、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党委(书记)成为在社区中既占据重要位置,同时又具有影响力、权威的人或者群体。而楼门组长、党员积极分子虽然没有职位,但是在社区中也属于“有影响力”的群体。这些在街居关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有影响力、声望的群体将成为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