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肿瘤科医生的中医心悟
- 谢文纬编著
- 2872字
- 2023-09-15 15:32:20
第五讲 中医与西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公元4、5世纪,西方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由于瘟疫流行,加上持续不断的战争和饥荒,导致人们产生了心理上的恐慌和对宗教的依赖。宗教的救赎观,即基督教对未来的信心和人道主义的关怀,获得了人们的信任,结果信仰疗法占据了统治地位,西方的传统自然医学开始衰退。在基督教统治西方的一千年时间里,人们更多的是相信通过宗教信仰和仪式来解决病痛,因此西方传统的自然医学在这段时间是停滞不前的,直至文艺复兴。在下一讲,将专门讲述西医的产生和发展,在这一讲中,我们重点讲中医后世的发展及中医现代和未来的发展。
古代中医与西方原始自然医学相反,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持续发展,那时中国的读书人读书都要读医书,而且他们能把中医与易经、道家、儒学融会贯通,在知识精英当中,“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训诫蔚然成风。学问高深者,一般都懂中医的医术,可以看病,开方下药,所谓“秀才学医,如同笼中抓鸡”正是描述那个时候的文人。
如果我们将《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比较,将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与盖伦的著作比较,就可以发现西方的传统医学与我们的中医远远不在同一水平上。古希腊与中国东汉都处于瘟疫横行的年代,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当时治疗瘟病的方法和处方如今可能已经很难查询到,即使有,恐怕也无人会用。然而在中国东汉时期,张仲景的家乡南阳地区,由于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两百余人。结果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瘟疫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广泛搜集药方,终于写出了旷世之作《伤寒杂病论》。经过几千年的检验,证明张仲景的经方不仅在当时有效,而且现在仍然有效,无论是治疗“非典”,还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证明都有效。相比今日之西药,往往因为药物的耐药和副作用,不断更新换代。今天开发出来的新药,会推翻和淘汰昨天的药,而明天开发的药,还会推翻和淘汰今天研制成功的药。然而张仲景的药方却历经几千年依然有效,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常常药到病除,起死回生。本次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取得90%疗效的清肺排毒汤就是由张仲景的多个药方组成的。
清肺排毒汤配方由张仲景《伤寒论》的四个经典方剂组成,包括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和五苓散。最终的配方包括麻黄、炙甘草、杏仁、生石膏、桂枝、泽泻、猪苓、白术、茯苓、柴胡、黄芩、姜半夏、生姜、紫菀、款冬花、射干、细辛、山药、枳实、陈皮、藿香等中药。
我国的中医团队,一进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一线,仅凭望闻问切,便能开方下药。结果热退了,症状缓解了,患者起死回生了。西医或许看不懂,看不明白,看得目瞪口呆,他们完全不能理解,中医大夫所用的药物并没有经过动物实验和实验室的测试,更不用说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实验,他们怎么能即时地,甚至可以说是“随心所欲”地开药下方呢?按照西医的系统,按照西医的治疗程序,这简直是不可思议。西医的任何治疗都是要做体外实验的,体外动物实验证明有效,再做人体三期临床观察,一一通过后,才能正式用于人的治疗,可是这样科学而繁杂的程序怎么来得及应对突如其来又凶险无比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呢?于是只能眼睁睁地看中医用药治疗,中医凭着感觉器官望闻问切,就收集到了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人体各种反应,对疾病了如指掌,于是以几千年前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药方为基本处方,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加减药物,然后下方、抓药、煎煮,端给患者喝。这种违反西医常理的治疗方法,却出现药到病除的治疗效果,使西医惊叹不已。
那么中医究竟是如何看病的呢?中医没有像西医那样,先间接地做实验,转了很多圈子,然后一步一步进行临床观察,最后获得批准后,才能给患者用药。原因可能是西医用的是化学药品,虽然特异性强,但毒副作用也很强,或许为了安全,西医才在体外要做许许多多的实验。然而中医自古以来,从来都是直接将中药用于患者,大概是因为中药都是自然药物,有的中药就是食物,相比化学药品更安全。但中药中也有毒性药品,即医典上标注的大毒、中毒、小毒,可是这些毒性的中药,中医同样是直接用于人体,先是医生自己试,即“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当然中医为了治一些重病,也有将毒性药直接用于患者,但往往是由小量逐渐到大量,而且采取“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的原则。
西医治病要先进行程序、严格、标准、科学的实验,再用于人体,而中医则直接将临时配制的草药用于人体,西医会认为中医“不科学”,甚至说中医拿活人做实验,可是世世代代中医就是这样看病的,仅凭四诊八纲,便可为患者下药开方,中医注重的是疗效。有人认为中医对病的认识如此模糊,为何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呢?那是因为中医在临床上更注重“证”,而不是“病”,例如东汉时期的瘟疫与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毒并不一样,但它们在人体上反映出来的证却相同,均为“寒证”。所以两千多年前张仲景治疗伤寒证的药方,今天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会同样有效。
此外,我曾反复思考过一个问题,在西医高度发达的今天,各国的传统医学都在逐渐消亡,为何中医依然以其不菲的疗效广受老百姓的欢迎呢?仔细研究各国、各族的自然医学,会发现自然医学的共同点。古希腊医学以体液说为本,认为身体由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四个部分组成,并与自然界中的“火、水、气、土”相联系、相对应。中医则将万物归为金、木、水、火、土,与人体肺、肝、肾、心、脾相对应。藏医的三要素学说,认为气、火、黏液是构成人体的三大元素。蒙医的纲要是五元三根学说,蒙医中五元素(土、水、火、气、空)与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五脏六腑之间有相对应的关系。印度阿育吠陀医学认为,自然界和人体由地、火、水、风构成。人体内的三大能量也是由这4种元素构成:乙醚和空气结合形成瓦塔,火和水结合形成皮塔,水和土结合形成卡法。
我们仔细推敲这些自然医学,他们的共同之处便是代表了人类对世界和自身人体最原始、最朴素的认识,所以都会把世界分成三至五类,然后再把人体也分成三至五类与其对应,用调和的方法,维持身体的平衡。然而中医与其他自然医学不同的是有阴阳学说,而阴阳学说来自《易经》,所以自古就有医易同源之说。
《易经》作为宇宙的符号,特别是阴爻和阳爻的排列组合,使伏羲最先画出八卦。经过几千年,周文王又推演成六十四卦,成为《易经》阴阳变化的模式。我们的世界其实就是阴阳世界,我们共存宇宙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就是阴阳的变化,而这种客观存在的宇宙基本规律居然被我们远古的祖先朦朦胧胧地观察到了。他们坐在广阔的大地上,观察夜空的星星,悟出了宇宙的秘密,或者说悟出了宇宙的天机。他们用无字的先天八卦图、太极图、河图、洛书表述出了宇宙的本质与运行规律,这就是宇宙的阴阳之道。《易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中医是《易经》派生的,中医和《易经》自古融为一体。既然中医的阴阳理论体现了宇宙基本的运行规律,那么中医自然可以成为经久不衰的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