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肿瘤科医生的中医心悟
- 谢文纬编著
- 2568字
- 2023-09-15 15:32:19
第四讲 自然医学是各种医学的起源
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无论是少数民族医学还是地域性医学,包括巫术、气动、针灸等,上溯其源头,皆来自自然医学。自然医学是各种医学的起源,是各种医学的萌芽状态,各种医学是自然医学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使用自然生长的生物和矿物作为药物治病的中医、蒙医、藏医,以及世界各国、各民族医学使用的各种非化学合成药物、非手术医疗方法,均为自然医学。在本讲中,我们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自然医学。
藏医学的重要理论是三要素学说。藏医学认为,隆(气)、赤巴(火)、培根(黏液)三大元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量基础。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三者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的关系。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各部位的一种动力,聚在脑髓、心肺和骨骼里,主管呼吸、循环、感觉、运动,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主导人体内脏功能活动的热能,分散在肝脏和血液中,促进消化、吸收,产生热能和智慧,具有“火”和“热”的性质。“培根”在人体具有运化食物与调节水液等重要作用,存在于脾、胃、膀胱内,可以调节消化与水分代谢,影响人的体重和性情,具有“水”和“土”的性质。
隆、赤巴、培根为藏语音译,有汉译为“气、胆、痰”者,有译为“气(或风)、火、黏液(或水和土)”者,即所谓的三因。三因学说是藏医学的理论核心之一,当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兴盛或衰微时,就会变成病理性的东西,而出现隆的病态、赤巴的病态和培根的病态,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从而使身体达到健康。
蒙医学理论体系的纲要是五元学说。蒙医把事物按照不同的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土、水、火、气、空五元素。例如,土元素的性质为硬、强、重,以气味为主,具备味、色、感、声等性能,为一切物质的本基,对物质有重、稳的功能。水元素性质为湿、润,以味为主,具备感、声等性能,对物质有滋养、湿润的功能。火元素性质为热,以色为主,具备感、声等性能,对物质有促进成熟、溶解、烧灼的功能。气元素性质为轻、动,以感为主,具有感、声两种性能,对物质有轻、动、发的功能。空元素性质是空、虚,只有声一种性能,为物质存在、增长、运动的空间,具有间隔的功能。
蒙医中五元素(土、水、火、气、空)与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三根巴达干属土、水,五脏脾、六腑胃属五元素的土;五脏肾、六腑膀胱属五元素的水。三根希拉属火,五脏肝、六腑胆属于五元素的火。三根赫依属气,五脏肺、六腑大肠属于气。循环属于空,五脏心、六腑小肠属于空。
蒙医以“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的关系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所谓“赫依”,是指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赫依”在发挥作用。凡是思维、语言、动作及各脏器的功能活动,皆受“赫依”支配。如“赫依”的功能失常,则会导致脏腑功能减弱,表现为神志异常、失眠、健忘、疲乏、眩晕、麻木、抽搐、瘫痪等。“希拉”有火热之意,在脏腑中与胆的关系最为密切。机体的体温、各组织器官的热能及精神的振奋等都是“希拉”在发挥作用。“希拉”偏盛,则可发生各种温热病,如黄疸、口苦、吐酸、烦渴、神情狂躁等功能亢盛的表现,均属于“希拉”的失常。“巴达干”是指体内的一种黏液状物质,具有寒性的特征。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巴达干”能滋润皮肤,濡养组织器官,滑利关节,化为唾液、胃液、痰液等分泌物。“巴达干”的功能失调,除表现为一般寒性征象外,还易导致水液的停滞不化而出现各种分泌物增多的现象,如浮肿、胸腔积液、腹水、痰多、吐清水、妇女白带多等。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赫依”“希拉”“巴达干”三者协调一致,保持相对平衡;如果三者的平衡关系失调,则产生各种病理变化。若以“赫依”与“希拉”的关系失调为主,则产生阳热亢盛一类病变;若以“赫依”与“巴达干”的关系失调为主,则出现阴寒及水液不化一类病变。三根是人体生存的主导因素,也是产生疾病的内在因素。蒙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都是以三者的平衡与变化为依据的,因此在治疗上也是以天然草药和矿物来调和“赫依”“希拉”“巴达干”三者的失衡关系。
印度的医学体系包括阿育吠陀(Ayurveda)医学和悉达(Siddha)医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五千多年来,它在无数印度传统家庭中被使用。Ayurveda,中文一般译为“阿育吠陀”或“生命吠陀医学”,“Ayur”指的是生命,“Veda”指的则是知识或者智慧,两者结合在一起,在梵文中的意思是指“生命的科学”。
阿育吠陀认为,人们生病是由于体内三大生命能量失去平衡造成的。人体中的三大能量分别是瓦塔(Vata)、皮塔(Pitta)和卡法(Kapha)。生命由身体、感觉、精神和灵魂构成。人有三种体液,即气、胆汁、黏液,七种基本组织,即血液、原生质、肌肉、脂肪、骨、骨髓和精液,以及身体产生的废弃物。人体的发育与衰老,以及人体各要素的循环,与我们所吃的食物有关。
根据阿育吠陀医学的观点,宇宙中包括人体在内的万物都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人体的生长和发展取决于它所获得的营养,例如食物也由上述4种基本元素组成,经过“生物火”(Agni)的作用而补充身体中的对应元素。人体作为有机生物体,其组织都是由这4种基本元素组合和转变而成的。
阿育吠陀医学认为,自然界和人体由地、火、水、风构成。人体内的三大能量也由这4种元素构成:乙醚和空气结合形成瓦塔(Vata),火和水结合形成皮塔(Pitta),水和土结合形成卡法(Kapha)。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是由独一无二的三大生命能量构成的,瓦塔、皮塔和卡法这三种能量决定了我们的身体以及精神结构,一旦这三大生命能量太多或不足都会使人生病。因此,印度阿育吠陀被誉为“医疗之母”,通过饮食、锻炼、草药、按摩以及冥想来保持人体内三大生命能量的平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西医的前身古希腊医学,与目前仍然在世界医学界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医、藏医、蒙医、印度医学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同属自然医学,其特点是用若干元素的平衡与不平衡解释和分析身体的生理和病理,在治疗上则是用平衡法,促进身体的自我调整,使身心的疾患获得自愈。西医的鼻祖希波克拉底所创立的四种体液平衡学说与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藏医的三要素学说、蒙医的五元三根学说和印度医学的三要素概念其实都很相似,因为它们都是自然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