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医学界,中医长时间以来是被边缘化的,并受到不少非议。原因在于中医治好了病,却讲不清其中的道理,因此中医只能用疗效证明自己。一场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夺去了几百万人的生命,而且还在蔓延,变异的病毒正在一轮一轮向人类生命发起挑战,然而这场瘟疫却给中医带来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让世人重新认识中医。

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新型烈性传染病,西医一开始没有特效药可用,只好用一些治疗其他疾病的西药如抗疟药试用,结果疗效有限。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只能采用支持疗法,送入ICU病房,采用各种昂贵的抢救措施,但效果仍不理想。西医的研究都是在实验室进行的,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更需要时间,疫苗研制用了一年时间已经很快了,但免疫效应的时间不长。面对不断变异的病毒,即使是被寄予厚望的疫苗,因接种后仍被感染而令人失望。

与各国抗疫完全不同的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中医,一支支中医团队奔赴抗疫一线。与西医完全不同,中医大夫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从容开出针对性的中药处方,其治疗不是被动的、保守的,而是主动地扶正祛邪。虽然中药没有特异的抗病毒作用,但却有抗病毒的广谱作用,如果用上群药,则可应对诸多病毒挑战,包括变异病毒。这是几千年来中医抗瘟疫积累的经验。中医不仅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还可激发人体正气(免疫力)。这种靠四诊八纲的临证治疗,使中医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疗效,并且几乎没有副作用。中医新药方的产生不是来自实验室的研发,而是来自临床实践,来自用中药治疗患者的直接经验。一个有效的药方治好了一定数量患相同疾病的人,便形成了固定的经验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经验方就是这样形成的。例如清肺排毒汤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号方,疗效均在90%以上。

西医研发一个化学药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不仅需要投入巨资,而且需要医药团队不懈的努力。西医尽管讲数据、讲科学,但大部分数据来自实验室,来自动物试验,并非直接来自人体,虽然最后也做人体临床观察,但却转了很大圈子,才转到人体。其间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不说,当新的化学药品推向市场,或许开始有效,但很快发现有副作用和耐药等诸多问题,于是不得不放置在一边,甚至面临淘汰,只好进入下一轮研发,再投入资金,这就是西医研发体系的怪圈。

面对一种新的疾病,其实对中医和西医来说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谁的效率高?谁的副作用小?谁的价格实惠?老百姓心里最清楚,他们最看重的是疗效,另外也会看副作用的大小、治疗成本的多少。中医之所以在各种打压下依然能存在,依然能发展,靠的就是疗效,靠的是从人体获得的直接经验。中医虽然看起来“土气”、粗糙,然而在瘟疫面前却显得从容,甚至潇洒自如,疗效立竿见影,无论研发还是治疗成本都很低,而且方法简单可行。于是社会不得不对中医刮目相看,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中医。为此,我写了《一个肿瘤科医生的中医心悟》,希望世人能重新认识中医,真正掌握中医,特别是掌握中医的真谛。

本书讲述了中医的历史、中医的起源、中医与西医的根源和中医与西医的不同,介绍了多位中国古代的名中医,讲述了他们的经历、故事、医学成就,还有他们的代表方剂。他们是中医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我将他们的学术观点和精华也一一做了介绍,这是中医传承的内容。本书最后12讲汇集了我几十年的中医临床经验精华和对中医的思考和感悟,特别是对癌症、瘟疫、自体免疫病的独特见解和治疗方法,这是中医创新的内容。我的医学经历与众不同,年轻时做过兽医,后来自学中医,跟随过很多知名的老中医,1977年又进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中医。作为中医师,在一家中医院获取一定临床经验后,我又奔赴西方,到美国著名的大学学习和研究了几年西医。为此,我有着与他人完全不同的医学背景,涉足了广泛的医学领域,也许为我后来不断迸发出医学创新的火花,甚至在易经和遗传学上做出重大发现带来了某种可能。在后几讲中,我提出了中西医应该如何互补配合,特别是在癌症治疗上,应该如何用我的中医无毒抗癌疗法与西医的放化疗、靶向药物合理地互补配合。如果这种抗癌方法能够得到推广,相信中国癌症的治疗水平会大幅提高。癌症应该是医学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如果在治疗癌症中有所建树,有所心悟,那么当这种不懈钻研的精神用于其他疑难疾病时,同样是奏效的,因此我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面对各种棘手的“不治之症”,我总能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治疗方法,这不仅源于我治疗癌症的经验,也源于我的中医心悟,读者在第33讲中可看到其中的印迹。

此外,坦诚地讲,我的这本书也是为女儿编写的。我的女儿是90后,她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后拍过电影、电视剧,也做过主持人,可她对中医从小耳濡目染,特别是看到我每日都在救治患者,感到了中医工作的神圣和伟大。她开始慢慢转型,先是自学营养学,考取了两个营养师证。为了继承奶奶李瑞芬的营养遗产,先做了一个传遍全国的音频课《让我们吃出免疫力》,近日又出版了《好好吃饭能变瘦》一书。她还学过心理学,但最热衷、痴迷的却是中医。我从来没有逼她学中医,对中医的喜爱和热衷都出于她的自愿。或许她看到我将那么多癌症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身上便有了一份责任,有心要将家族的中医宝贵经验总结和继承下去。她曾专门学过脉学、中医骨科技艺,现在是我母校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函授学生。我一直想面授她一些中医的精华和真谛,面对面为她串讲一遍中医,可是却很难寻得在一起的时间,而这本书正好如了我的心愿。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更是举世公认,但我们的民族不大喜欢交流,习惯把自己的创造和发明封存起来,秘而不宣。而西方人则会在第一时间用论文向世界宣布自己的发明创造,这促进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也促进了西方整体科学的辉煌。而东方人的保守态度,实际上阻碍了自己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古代中医更多是依靠家传,但遇到兵荒马乱的年代,或出现子孙断代,就会使许多宝贵的医学经验失传。为此,我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将自己的医学心得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公布于世。最后的12讲,汇集了我几十年中医临床经验之精华与心悟,其中包括我的中医创新思维和秘方。

如果读者对上述内容感兴趣,那么就请走进《一个肿瘤科医生的中医心悟》课堂,这39讲囊括了中医的精华,也包含了我的中医心悟,不仅有中医的传承,也有中医的创新,自然也涵盖了我的医学经验和中医秘籍,还包括我对《易经》的最新发现。中医是可以自学的,我在第7讲列举了古今很多中医大家自学成才的故事。因此,如果你认真学完了全部课程,或许就能成为半个中医了;如果你能反复学,反复琢磨,反复推敲,并时时有顿悟和心得体会,那么你就可以是一个中医通了;如果你能尝试做一些临床实践,自己生病时开些小药,用锅煮养生粥来喝,体验中药的作用,以后积累了经验,可为家人、亲戚、朋友开些小方小药煮来喝。当然如果你通过正规的学习,或者你本身是一名中医师,那么你可以应用本书介绍的近百个中医方剂,大胆进行临床实践,你会逐渐成为一名受人尊敬、有真本事真疗效的中医,甚至最终成为一名中医大家。

谢文纬

202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