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中医在历史上的功绩

人类面对的各种疾病,最为凶险的莫过于瘟疫。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瘟疫,例如发生在中世纪的欧洲黑死病鼠疫,全世界死亡人数大约7500万人,据说是十字军将鼠疫带回了欧洲,致使欧洲死亡2500万至5000万人。18世纪,欧洲暴发瘟疫天花,死亡人数达1亿5千万人以上。在那个年代,天花是最可怕最具毁灭性的传染病,后来直至英国医生琴纳发明了牛痘疫苗,才终止了天花瘟疫对人类的浩劫。在19世纪发生的西班牙流感曾让10亿人感染,死亡几千万人,至今令人心有余悸。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许多次瘟疫,如天花、鼠疫、白喉、猩红热、霍乱、伤寒、麻风病、疟疾、血吸虫等传染病,但我们的祖先运用中医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使中华民族没有像欧洲那样在瘟疫中饱受几乎毁灭性的重创。据统计,从前7世纪到20世纪,中国较大规模的瘟疫就达700次以上,因为战争动乱或自然环境的变化,中国在汉末、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都曾出现过大规模的流行瘟疫。可见瘟疫在全世界大流行时,同样侵袭过我们的祖先,估计至少造成几十万,甚至数百万人的死亡,但毕竟没有造成像欧洲几千万,甚至上亿人死亡的悲剧。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像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严重的惨剧,这应该得益于中医,应该是中医的作用,中医的功绩。

在中国古代,疫情流行有三次高峰,分别是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第一次高峰是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战乱阶段,一种流行性斑疹伤寒在当时暴发。这种疾病又称“战争热”“饥荒热”,据记载,当时“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人们生活痛苦不堪。面对如此惨状,医圣张仲景撰写了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伤寒论》,从此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传染病诊治为依据,集中探讨了外感热病证治,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为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证候提供了相应的处方。其中有用于风寒表实证的麻黄汤、用于风寒表虚证的桂枝汤、用于邪在半表半里阶段的小柴胡汤、用于下焦蓄血证的桃核承气汤以及用于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等,在内科临床沿用至今。

第二次高峰是宋金元时期,依然战乱频繁,人们生活贫困不堪,疾病流行。当时的流行病主要以伤寒、白喉、麻疹、结核病为主,金元四大家就是出现在这一时期,即刘完素(火热论)、张从正(攻邪论)、李东垣(脾胃论)和朱震亨(养阴论)。其中,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被称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祛邪,他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东垣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为补土派;朱震亨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金元四大家的诞生,标志着中医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次高峰是明清时期,中外交流频繁,使得许多新、旧传染病,如鼠疫、麻风、天花、梅毒、白喉、猩红热及霍乱接踵而来,流行极为严重,疟疾曾在全国肆虐流行。明初的著名中医王履分析这一时期传染病的发病特征和救治方法与张仲景《伤寒论》理论内容有较大差别,于是将温病从伤寒中区分出来。

1642年,吴又可撰写《温疫论》,将瘟疫病邪称为戾气、疫气,认为疫气通过口鼻进入身体,直接攻击特定的部位“膜”,提出戾气易通过空气和接触播散流行,并明确提出“客邪贵乎早逐”,强调疫病重在预防的思想。

到了清代,名医叶天士所取得的成就,更使温病学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的著作《温热论》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观点。叶天士在继承吴又可温病理论的基础上,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反对使用辛温之品来治疗温热性质的时疫,主张采用辛凉解表或清热解毒之品治疗外感热性疾病。

中国古代中医除了著书指导治疗外,在疫情预防上也非常有经验,比如西汉时期,我国已建立起了隔离预防制度。元始二年(2年)郡国大旱,蝗虫肆虐。平帝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意思是说,对于染上疫病的民众,空出房舍,建立隔离场所,为他们医治,给他们提供药物。而在之后历代的疫情暴发中,中医也均强调了隔离的重要性。为了保持环境的卫生,古人会用雄黄、雌黄、朱砂等药制成消毒剂,对房屋进行烧熏消毒。《本草纲目》等书中多处记载,凡疫气流行,可于房内用苍术、艾叶、白芷、丁香、硫黄等药焚烧以进行空气消毒辟秽。明末清初吴又可身为名医,除了在治病上有贡献之外,还提出戴口罩可以有效防止传染,并提出了通过隔离患者、焚烧尸体及患者用品等方法以阻止疫情扩散等观点。

西医战胜烈性传染病最终靠的是疫苗,英国医生琴纳(1749—1823年)发明的“牛痘疫苗”是伟大的贡献。而早在980~1567年,中国古代的医生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即用天花患者身上痘疹疱里的痘浆、痘疮结痂,或是用天花患者穿过的沾有天花痘浆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的人。中医比英国医生更早地发明接种疫苗,只是没有被广泛推广应用而已。

中医既是医术,也是道,讲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万物和谐之理论。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成形于春秋战国。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学是我国古代科技领域的杰出成就,它由我们的祖先独创,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中医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古代独创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独特的理论体系,卓有成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并且传承了抗击瘟疫和各种疾病的疗法及有效的配方,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刘炳凡先生在其著作《黄帝内经临证指要》一书中说道:“中医学说的系统和整体观,是依靠阴阳五行哲学体系构筑起来的,它创造了世界学术史上两个奇迹:一是脱离自然科学总趋势的轨道,而仅仅依靠以阴阳五行为特征的自然哲学和经验的积累,迄今还能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二是投入极小,居然为一个十几亿人的文化大国的生命保健,做出了令人叹服的贡献。”钱学森先生说,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总结了以后,要影响整个现代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