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科中成药用药速查
- 朱明芳 刘朝圣主编
- 4497字
- 2025-03-15 02:56:14
第一章 病毒性皮肤病
第一节 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系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所致,多侵犯皮肤黏膜交界处,皮疹为局限性簇集性小水疱,病毒长期潜伏和反复发作为其临床特征。单纯性疱疹有原发性与复发性之别。原发性单纯性疱疹临床上分为三型,分别是亚型、轻型和重型。亚型是没有皮肤表现,仅在50%患者的血中可以检测到疱疹病毒抗体。轻型是有皮肤黏膜的表现,基本上没有发热,皮疹是小水疱,愈后不留瘢痕,常发生在牙龈、颊黏膜、口唇、男女两性的生殖器和肛门。重型单纯性疱疹除皮肤有多发性皮损之外,还累及肝脏、心脏、肺及脑部等,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多器官弥漫性感染,病死率高。
本病属于中医学“热疮”范畴。
一、诊断要点
人类HSV系DNA类病毒,根据其抗原性质的不同分为两个亚型:即HSV-Ⅰ和HSV-Ⅱ。HSV-Ⅰ主要侵犯面、脑及腰以上部位,HSV-Ⅱ主要侵犯生殖器及腰以下部位。
(一)临床表现
临床上可分为原发型与复发型两型。初发单纯疱疹潜伏期2~12天,平均6天,几乎所有的内脏或黏膜表皮部位都可分离到HSV。初次感染时宿主急性期血清中无HSV抗体,常伴有全身症状,且往往比复发性疱疹明显。原发型单纯疱疹皮肤黏膜损害常需2~3周愈合,而复发型单纯疱疹的皮损大多于1周内即可消失。
1.皮肤疱疹
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以唇缘、口角、鼻孔周围等处多见。初起局部皮肤发痒、灼热或刺痛,进而充血、红晕,后出现针头或米粒大小簇集水疱群,基底微红,水疱彼此并不融合,但可同时出现多簇水疱群。水疱壁薄,疱液清亮,短期自行溃破、糜烂、渗液,2~10天后干燥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
2.口腔疱疹
疱疹和溃疡出现在口腔黏膜、舌部、齿龈、咽部,可波及食管。患者局部疼痛、拒食、流涎。可伴发热及颌下淋巴结和/或颈淋巴结肿大。儿童与青年人多见。
3.生殖器疱疹
主要为HSV-Ⅱ型感染所致。生殖器、会阴、外阴周围、股部和臀部皮肤均可受累,出现疱疹、溃疡及点片状糜烂。男性多发生在龟头、包皮、冠状沟、阴茎,亦可累及阴囊;女性则多见于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宫颈,亦可累及尿道。有肛交史同性恋者可引发疱疹性直肠炎,继而出现肛周和直肠化脓性感染或腹股沟淋巴结炎。
4.眼疱疹
表现为单疱性角膜炎、结膜炎,大多为单侧性,常伴患侧眼睑疱疹或水肿及耳前淋巴结肿大。反复发作者可致角膜溃疡、浑浊,甚至穿孔致盲。在新生儿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中,可发生脉络膜视网膜炎。
5.疱疹性瘰疽
是原发口或生殖器疱疹的一种并发症。病毒可经手指上皮破损处进入或由于职业及其他原因而直接进入手指表皮内,疱疹病变常发生于末端指节,深入至甲床形成蜂窝状坏死;故局部疼痛剧烈,呈跳痛样,常伴有发热、肘窝和腋窝淋巴结炎。经常裸手接触疱疹患者的牙医和护士易有罹患本病的危险。
6.疱疹性湿疹
系原有慢性湿疹、皮炎等病损的患者合并HSV感染所致,易误诊为原有湿疹的加重。在皮损区及其周围皮肤突然发生病毒感染,或发生血行播散,累及其他重要脏器而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7.新生儿疱疹
新生儿HSV感染中的70%由HSV-Ⅱ所致,皆因出生时接触生殖道分泌物而被感染;先天性感染常是原发性HSV感染的母亲在妊娠期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的胎儿可早产,或先天畸形,或智力发育障碍,即所谓“TORCH”综合征。新生儿感染HSV后可呈现无症状隐性感染,也可引起不同形式或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轻者仅为口腔、皮肤、眼部疱疹,重者则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甚至全身播散性感染。
8.播散性单纯疱疹
播散性HSV感染多发于6个月至3岁的儿童,亦可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抑制)者。初起表现为重症疱疹性口龈炎、食管炎或外阴阴道炎,高热,甚至惊厥,继而全身发生广泛性水疱,疱顶脐凹,同时可发生病毒血症,引起疱疹性肝炎、脑炎、肺炎、胃肠炎以及肾上腺功能障碍等内脏损害。
(二)实验室检查
病毒培养鉴定是诊断HSV感染的金标准;此外,皮损处刮片做细胞学检查(Tzanck涂片)、免疫荧光法和PCR、血清HSV-IgM型抗体检测等都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三)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带状疱疹、脓疱疮、固定性药疹、手足口病等进行鉴别。
二、西医治疗要点
体表皮肤黏膜局限性HSV感染可仅采用局部用药治疗,对症状、皮损较重,或播散性感染或重要脏器受累的患者则应给予全身性抗病毒用药及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一)局部治疗
以收敛、干燥、防止继发感染为主。可外用3%酞丁胺霜、3%阿昔洛韦眼膏及2%甲紫溶液局部涂搽,3~4次/d即可。若有继发感染,可用0.5%新霉素软膏、0.5%金霉素眼膏或莫匹罗星软膏、盐酸环丙沙星凝胶等。糜烂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1%醋酸铝溶液局部湿敷,可以使皮损干燥、疼痛减轻或消失,缩短病程。疱疹性角膜炎结膜炎,可用1%阿昔洛韦滴眼液及0.1%利巴韦林滴眼液滴眼,1次/2h。复发性患者,可用3%阿昔洛韦眼膏与0.1%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治疗,较单用抗病毒药物见效快、疗效高、疗程短。
(二)全身治疗
可选择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口服治疗。除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外,非核苷类抗病毒药亦可选用,如利巴韦林、异丙肌苷、聚肌苷酸-聚胞苷酸、干扰素等,可与核苷类药物配合使用。
三、中成药应用
(一)基本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外感风热毒邪,客于肺、胃二经,热气蕴蒸肌肤;或由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而成;或因反复发作,热邪伤津,阴虚内热所致。若先天不足,外感热毒,热毒炽盛,毒入营血,内攻脏腑将出现危重证候。
(二)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单纯疱疹常用中成药见表1。
表1 单纯疱疹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1.肺胃热盛证
〔证候〕
主症:群集小疱,灼热刺痒。次症: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干,小便黄。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膏汤加减。
〔中成药〕
(1)栀子金花丸(药典)(由栀子、黄连、黄芩、黄柏、大黄、金银花、知母、天花粉组成)。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肺胃热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眩晕,咽喉肿痛,大便秘结。用法用量:口服,1次9g,1日1次。
(2)黄连上清丸(药典)[由黄连、栀子(姜制)、连翘、蔓荆子(炒)、防风、荆芥穗、白芷、黄芩、菊花、薄荷、大黄(酒炙)、黄柏(酒炒)、桔梗、川芎、石膏、旋覆花、甘草组成]。功能主治:散风清热,泻火止痛,用于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目眩、爆发火眼、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用法用量:口服,水丸或水蜜丸1次3~6g;大蜜丸1次1~2丸,1日2次。
(3)连翘败毒片(药典)(由大黄、连翘、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栀子、白芷、黄芩、赤芍、浙贝母、玄参、桔梗、木通、防风、白鲜皮、甘草、天花粉、蝉蜕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疮疖溃烂,灼热发烧,流脓流水,丹毒疮疹,疥癣痛痒。用法用量:口服,1次4片,1日2次。
2.湿热下注证
〔证候〕
主症:疱疹发于外阴,灼热痛痒,水疱易破糜烂。次症:可伴有发热,尿赤、尿频、尿痛。舌脉: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板蓝根、紫草、延胡索等。
〔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药典)(由龙胆、柴胡、黄芩、炒栀子、泽泻、川木通、盐车前子、酒当归、地黄、炙甘草组成)。功能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用法用量:口服,水丸1次3~6g,1日2次;大蜜丸1次1~2丸,1日2次。
(2)八宝丹(医保目录)(由牛黄、蛇胆、羚羊角、珍珠、三七、麝香等组成)。功能主治:清利湿热,活血解毒,去黄止痛。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发热,黄疸,小便黄赤,恶心呕吐,纳呆,胁痛腹胀,舌苔黄腻或厚腻干白,或湿热下注所致尿道灼热刺痛、小腹胀痛等。用法用量:口服,1~8岁,1次0.15~0.3g;8岁以上,1次0.6g,1日2~3次,温开水送服。
(3)血尿安片(医保目录)(由肾茶、小蓟、白茅根、黄柏组成)。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用于生殖器疱疹、急性或慢性前列腺炎、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肾盂肾炎及各类妇科疾病。用法用量:口服,1次1.2g,每日3次,重症者可酌情增加剂量。36日为1个疗程。
3.阴虚内热证
〔证候〕
主症:间歇发作,反复不愈。次症: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脉: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
〔方药〕
增液汤加板蓝根、马齿苋、紫草、石斛、生薏苡仁等。
〔中成药〕
(1)增液口服液(药典)(由玄参、山麦冬、地黄组成)。功能主治:养阴生津,增液润燥。用于高热后,阴津亏损之便秘,兼见口渴咽干、口唇干燥、小便短赤、舌红少津等。用法用量:口服,1次20ml,1日3次,或遵医嘱。
(2)养阴生血合剂(药典)(由地黄、黄芪、当归、玄参、麦冬、川芎组成)。功能主治:养阴清热、益气生血。用于阴虚内热、气血不足所致的口干咽燥、食欲减退、倦怠无力等症状。用法用量:口服,1次50ml,1日1次。
(3)地贞颗粒(医保目录)(由地骨皮、女贞子、墨旱莲、五味子、沙苑子、合欢皮、甘草、郁金组成)。功能主治:清虚热,滋肝肾,宁心养神。用于烘热汗出,心烦易怒,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干,便秘等症。用法用量:饭后温开水冲服,1次5g,1日3次。8周为一疗程。
(三)外治法
1.紫金锭(药典)
〔组成〕
山慈菇、红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朱砂、雄黄。
〔功效〕
辟瘟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用于中暑,脘腹胀痛,恶心呕吐,痢疾泄泻,小儿痰厥;外治疔疮疖肿,痄腮,丹毒,喉风。
〔用法〕
外用。醋磨调敷患处,1日2~3次。
〔注意事项〕
①气血虚弱者慎用。②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③本品含有毒药物,不宜过量、久用。④孕妇禁用。
2.如意金黄散(药典)
〔组成〕
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用于热毒瘀滞肌肤所致疮疖肿痛,症见肌肤红、肿、热、痛,亦可用于跌打损伤。
〔用法〕
外用。红肿、烦热、疼痛用清茶调敷;漫肿无头用醋或葱酒调敷;亦可用植物油或蜂蜜调敷。1日2~3次。
〔注意事项〕
①疮疡阴证者慎用;②不可内服;③忌食辛辣、油腻、海鲜等食品;④皮肤过敏者慎用。
3.复方片仔癀软膏(其他)
〔组成〕
片仔癀粉、蛇药片。
〔功效〕
清热,解毒,止痛。
〔主治〕
用于带状疱疹、单纯疱疹、脓疱疮、毛囊炎、痤疮。
〔用法〕
外用。取适量膏药涂抹患处,1日2~3次。
〔注意事项〕
①忌烟、酒及食辛辣、油腻食物;②孕妇慎用;③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④用药后局部出现皮疹等过敏表现者停用;⑤热毒较重伴有恶寒发热者应去医院就诊;⑥对局部病变不宜挑破,切忌挤压;⑦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⑧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⑨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四、单验方
1.邱长安(福建省漳州市皮肤病防治院)验方——解毒凉血汤 组成: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紫草、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生甘草、虎杖、泽兰。功效:清热解毒。
2.王慎娥(山东省枣庄市中医院)验方——九味消毒饮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黄芩、夏枯草、木贼、蝉蜕。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散热,退翳明目。
3.闫燕(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验方——疏风清热解毒汤 组成:柴胡、夏枯草、钩藤、板蓝根、大青叶、蝉蜕、蒲公英、赤芍、菊花、龙胆、甘草。功效:疏风清热解毒,清肝利胆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