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由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所致,表现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显著的神经痛。国内发病率尚不明确,在欧洲,带状疱疹发病率为0.2%~0.4%,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0.7%)高于年轻人群(0.4%)。

本病属于中医学“蛇串疮”“缠腰火丹”“蛇丹”“蜘蛛疮”等范畴。

一、诊断要点

本病好发于成人,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趋势。根据皮损表现可分为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型、坏疽型和泛发型。

(一)临床表现

发病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或灼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5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脑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先出现潮红斑,继而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皮损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二)辅助检查

本病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做出诊断,疱底刮取物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有助于诊断,必要时可用PCR检测VZV-DNA和病毒培养予以确诊。

(三)鉴别诊断

本病前驱期或无疹型应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阑尾炎、坐骨神经痛、尿路结石、偏头痛、胆囊炎等进行鉴别,发疹后有时需与单纯疱疹、脓疱疮等进行鉴别。

二、西医治疗要点

(一)治疗原则

本病具有自限性,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

(二)西药治疗

1.系统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镇静止痛药物,早期短期、小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2.外用药物治疗

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喷昔洛韦乳膏、3%硼酸溶液、1∶5 000呋喃西林溶液、0.5%新霉素软膏、2%莫匹罗星软膏。

3.物理治疗

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等局部照射。

三、中成药应用

(一)基本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多发于躯干。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总之,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是正虚血瘀兼夹湿邪为患。

(二)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带状疱疹常用中成药见表2。

表2 带状疱疹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1.肝经郁热证

〔证候〕

主症: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次症: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脉:舌质红,苔薄黄或厚黄,脉弦滑数。

〔治法〕

清泻肝火,解毒止痛。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药典)(由龙胆、柴胡、黄芩、炒栀子、泽泻、川木通、盐车前子、酒当归、地黄、炙甘草组成)。功能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用法用量:口服,1次3~6g,1日2次。

(2)当归龙荟丸(药典)(由酒炒当归、芦荟、青黛、酒炒大黄、酒炒龙胆、酒黄连、酒炒黄芩、栀子、盐炒黄柏、木香、人工麝香组成)。功能主治:泻火通便。用于肝胆火旺,心烦不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用法用量:口服,1次6g,1日2次。

(3)新癀片(药典)(由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肖梵天花、珍珠层粉、猪胆汁膏、水牛角浓缩粉、红曲、吲哚美辛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热毒瘀血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痹痛、胁痛、黄疸、无名肿毒等症。用法用量:口服,1次2~4片,1日3次,儿童酌减。外用,用冷开水调化,敷患处。

2.脾虚湿蕴证

〔证候〕

主症: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次症: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脉: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

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

除湿胃苓汤加减。

〔中成药〕

(1)参苓白术丸(药典)(由人参、茯苓、炒白术、山药、炒白扁豆、莲子、炒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组成)。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用法用量:口服,1次6g,1日3次。

(2)人参健脾丸(药典)(由人参、炒白术、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砂仁、炙黄芪、当归、炒酸枣仁、制远志组成)。功能主治: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用法用量:口服,1次12g,1日2次。

(3)启脾丸(药典)(由人参、炒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山药、炒莲子、炒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泽泻组成)。功能主治:健脾和胃。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用法用量:口服,1次3g,1日2~3次;3岁以内儿童酌减。

3.气滞血瘀证

〔证候〕

主症: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脉:舌暗,苔白,脉弦细。

〔治法〕

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

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中成药〕

(1)大黄䗪虫丸(药典)[熟大黄、土鳖虫(炒)、水蛭(制)、虻虫(去翅足,炒)、蛴螬(炒)、干漆(煅)、桃仁、苦杏仁(炒)、黄芩、地黄、白芍、甘草组成]。功能主治:活血破瘀,通经消癥。用于瘀血内停所致的癥瘕、闭经,症见腹部肿块、肌肤甲错、面色暗黑、潮热羸瘦、经闭不行。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1次3g,小蜜丸1次3~6丸,大蜜丸1次1~2丸,1日1~2次。

(2)血府逐瘀胶囊(药典)(由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炒枳壳、柴胡、桔梗、当归、地黄、牛膝、甘草组成)。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用法用量:口服,1次6粒,1日2次。1个月为1个疗程。

(3)元胡止痛片(药典)(由醋延胡索、白芷组成)。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用法用量:口服,1次1.04~1.56g,1日3次,或遵医嘱。

(三)外治法

1.如意金黄散(药典)

〔组成〕

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用于热毒瘀滞肌肤所致疮疖肿痛,症见肌肤红、肿、热、痛,亦可用于跌打损伤。

〔用法〕

外用。红肿、烦热、疼痛用清茶调敷;漫肿无头用醋或葱酒调敷;亦可用植物油或蜂蜜调敷。1日2~3次。

〔注意事项〕

①疮疡阴证者慎用;②不可内服;③忌食辛辣、油腻、海鲜等食品;④皮肤过敏者慎用。

2.紫金锭(药典)

〔组成〕

山慈菇、红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朱砂、雄黄。

〔功效〕

辟瘟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用于中暑,脘腹胀痛,恶心呕吐,痢疾泄泻,小儿痰厥;外治疔疮疖肿,痄腮,丹毒,喉风。

〔用法〕

外用,醋磨调敷患处。

〔注意事项〕

①气血虚弱者慎用。②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③本品含有毒药物,不宜过量、久用。④孕妇禁用。

3.珠黄散(药典)

〔组成〕

人工牛黄、珍珠。

〔功效〕

清热解毒,祛腐生肌。

〔主治〕

热毒内蕴所致的咽痛、咽部红肿、糜烂、口腔溃疡久不收敛。

〔用法〕

外用,取药少许吹患处,1日2~3次。

〔注意事项〕

①虚火喉痹、口疮者慎用。②孕妇慎用。③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④老年人、儿童及素体脾胃虚弱者慎用。

4.重楼解毒酊(医保目录)

〔组成〕

重楼、草乌、艾叶、石菖蒲、大蒜、天然冰片。

〔功效〕

清热解毒,散瘀止痛。

〔主治〕

用于肝经火毒所致的带状疱疹、皮肤瘙痒、虫咬皮炎、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

外用,涂抹患处。1日3~4次。

〔注意事项〕

①外用药、忌内服。②久置有少量沉淀,摇匀后使用。

四、单验方

1.陈金莲(湖南省中医院)验方——柴胡蓝根汤

组成:柴胡、龙胆、板蓝根、大青叶、薏苡仁、马齿苋、土茯苓、金银花、丹参、延胡索、川楝子、生地黄、甘草。功效:清肝泻火,解毒除湿,祛瘀止痛。

2.禤国维(广东省中医院)验方——清疱疹汤

组成:牛蒡子、紫草、板蓝根、鸡内金、白芍、玄参、薏苡仁、蒲公英、延胡索、郁金、珍珠母、三七末、诃子、甘草。功效:清热解毒,凉血透疹,利湿解毒,行气活血止痛,兼滋阴养血护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