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附子(炮)

【基源探讨】

在现行版药典中,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Debx.的子根加工品,主产于四川、陕西,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

本品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原均为野生,从乌头、北乌头之生长实际情况来分析,仲景使用的附子应当为乌头的子根。宋代《本草图经》中即有较为详细的乌头栽培方法,见于“侧子”条下,从此书中记录的植物形态描述和图片来看,宋代栽培的乌头基源应该为川乌,与现代相符。本品历代用药基源一致。

【条文辑要】

最简方为“干姜附子汤”(61),方中为炮附子、干姜两味:“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薏苡附子散”(第九)也是最简方,仅薏苡、附子2味,能治“胸痹缓急者”。

附子(炮)的最大应用剂量为三枚,涉及的方剂包括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174)和大黄附子汤(第十)。这些条文的症状里都出现了“身体疼痛”。

方中加减:

四逆散(318):“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

理中丸(386):“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病机辨析】

附子,现行版药典记载其为辛甘、大热之品,历来为医家所重视,相应的研究较多,其中不乏大段精辟见解,故有雷同者不再赘述,现就一些相对容易误解的内容在此展开论述。

综合历代医家对仲景使用炮附子的经验解读,基本集中在以下两点:①炮附子主治痛证。这个痛范围比较广,可以是全身也可以是局部,可以是胸痹也可以是腹痛;疼痛性质属寒,程度一般比较剧烈。②炮附子主治病证多见脉象沉微。除去正当疼痛发作时脉可见弦紧,一般都应该是“沉而细微”之阴脉,也就是说,炮附子一般适用于人体阳气不足、寒湿停聚之态势。

总体来说,这些解读是非常到位的,也符合临床实际。另外,炮附子治疗痛证的效力是远远不及它的母根(乌头)的,乌头腹中空,善于祛风痛,而炮附子长于温散寒痛,两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论回阳救脱之力,炮附子远不及生附子之猛烈峻效。但是在目前中医实际就诊患者群体中,炮附子的使用机会要远远大于生附子,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弄清楚炮附子的作用机制。

《神农本草经》谓附子为辛温之品,辛则散,“温”治“寒”,也就是说这味药主要的效力是驱散寒邪,由此推测这个患者体内必当有寒结的基础,有是证方用是药;仲景使用炮附子并不局限于某脏,上焦之心肺,中焦之脾胃,下焦之肝肾,均有涉及,说明这味药作用力非常广泛;附子适用的人体几乎都处于复合病机状态,体内寒湿壅结的同时,往往合并着脏腑功能的虚衰(所以脉多沉微),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所以炮附子经常配伍其他药物一起使用。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医者必须仔细辨析即时病机是以脏腑虚衰为主因,还是以寒湿弥漫为主要矛盾,是否还存在其他的病理基础,然后按照病机之主次择药、定量,如此方才符合仲景提出来的“随证治之”思想理念。

令很多读者困扰的是桂枝加附子汤(20)中使用附子来治疗“发汗,遂漏不止”,其认为这类“卫气不固、营阴外泄”之汗证,玉屏风散是不二选择。但仲景在这里并不用黄芪,而是用了炮附子,为什么?因为这时患者的主要矛盾并不是脾气不足,也不是三焦气虚,而是阴寒之气盛盘踞下焦,阻碍下焦之卫气化生,卫气源于中焦化生之水谷精微,而化生始于下焦[注],此时必以附子振奋少阴肾之阳气,如同烧冷灶之火种将这个灶膛之柴再点起来,让这个已经阴寒凝结之水滴,再次沸腾化成水气(即卫气)上升运行(这就是卫气化生之意),来恢复其“司开阖”的功能,汗就止住了。这时用黄芪是无效的,健脾、补脾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用附子。

以生活中的例子为例,太阳及地下热量的作用使得海水维持运动并蒸腾水气,这是不是和肾之功能相似?大陆之江湖河水除归流大海,也有相当一部分化生为水蒸气上升,这个过程是不是和脾胃之运化过程相似?淡水和咸水能互通吗?上升之气凝集成云,各层大气层将地球牢牢保护,这是不是和人体卫气之功能相似?人体之气津代谢运动与自然界之规律,其实原理是相通的。

目前,炮附子在使用上最大的问题是大剂量滥用。细究其根源,主要是有部分医者认为附子补肾阳,将附子当成“补益肾阳”之品使用。《神农本草经》认为附子“味辛,温,有大毒。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仲景书中亦无附子补益肾阳之描述;查阅唐宋本草文献,也未见一家讲到附子是补益肾阳的;直至清代部分典籍中,可看到有医家提及过类似说法,说明此观点形成可能始于清代。但笔者认为此观点不妥。因为《神农本草经》载附子为辛温(后世改为辛、甘,大热)之品,辛则散,辛“温”则散“寒”,也就是说这味药的主要效力是驱散寒邪;而“补”是为“虚”而设,甘则补虚,补虚药基本上都没有辛味,如甘草、人参、桂枝(肉桂片)之类。所以说造成大剂量滥用附子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医者对中医基本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事实上,仲景从来没有提过附子使用必须常用、久用,也没有一剂使用附子200g、500g的记录(详见应用探究)。

【应用探究】

仲景使用附子,不论是生附子还是炮附子,都以“枚”作为计量单位,我们非常有必要搞清楚一枚附子的生品重量是多少?炮熟去皮后还剩多少?笔者曾亲至目前附子主产地之四川江油地区,随机抽取200枚新鲜附子(未去皮)进行称量,数据显示一枚新鲜附子的重量为(47.3±5.832)g;然后按照仲景书中的炮制要求,“炮,去皮”后将样品干燥(因为医者平时接触到几乎都是干品),再次称重,数据显示,一枚去皮干燥附子的重量为(15.9±2.629)g。结合考虑古今附子种植环境的变化,以及目前在药物种植中使用肥料的实际情况,仲景时代使用的附子只会比现在的附子形态更小,分量更轻。由此推断,仲景平时使用附子的剂量并不大,一般也就15g,最大量也就用到3枚,也就50g左右。

仲景对炮附子的工艺有脚注记录,“炮,去皮,破八片”。《说文解字》谓“炮,毛炙肉也,从火包声”,裹烧之也。从《伤寒杂病论》书中可以看出,仲景当时加工附子是将整个附子放入火灰内进行炮制,炮熟后去皮,切片使用。四川绵阳山区仍保留有这种新鲜附子炮制方法。炮后,去皮(再次证明是仲景时期附子为个子炮制),支取其肉,破八片,入药,这种炮制工艺与现代最常见的不去皮之黑顺片工艺相比,若以双酯型生物碱作为参照指标,明显更为安全、可控性更强。附子炮制以去皮为佳,可惜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完全由人工去皮(人工成本太高),很多加工点采用化学试剂腐蚀法进行去皮,反而增加了附子的其他毒性来源,大大增加了临床药物使用的不安全性,必须予以纠正。另外,附子的炮制工艺,从文献记载查考至少有20余种,均以减毒、增效为目的,包括水制、火制及水火共制法,可惜大部分加工工艺已经失传或无法满足市场大规模的需要。

绵阳地区的草木灰炮附子,去皮

[注]“卫出于下焦”始见于《灵枢·营卫生会》(请参看《灵枢》影印图)。而目前广泛使用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系列之《灵枢经》改成了“卫出于上焦”。该书未见相应的勘误记录,对于此处修改亦未注明其理由。查该书之《整理说明》,其选用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校勘铅印本为底本,不知为何整理者不选用现存《灵枢》刊本,即宋代史崧藏本为底本,史崧藏本是目前公认的善本。若读者怀疑此藏本内容不真,西晋皇甫谧所著之《针灸甲乙经》收载之部分《灵枢》内容是否有参考价值呢?此书中亦记载“卫出于下焦”。

《灵枢》书影

仔细梳理古文献脉络,不难发现,其实“卫出于上焦”之说并不是来自《灵枢经》,而是首见于《中藏经》,此书为后人伪托华佗所作,其后隋代杨上善在其所著《黄帝内经太素》中亦从此说。事实上,卫气在人身弥漫充斥,无隙不有,其敷布于上焦及肌表,这是从卫气的“功能”来论述的;卫气生于中焦之水谷,在下焦肾间动气作用下化生,发挥其温煦护外之功,这是从卫气之“来源”来讲的。所以说,两种观点并不矛盾,是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读者必须留意此处,否则很难理解仲景使用附子之奥妙所在。

(张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