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子

大风子又名大枫子,始载于《本草衍义补遗》。历来为治疗瘤型麻风病的有效药物,在临床上多制成各种复方制剂,广泛应用。《本草纲目》记载,“大风子,今海南诸国皆有之。按周达观《真腊记》云:‘大风乃大树之子,状如椰子而圆。’其中有核数十枚,大如雷丸子。中有仁,白色,久则黄而油,不堪入药。”

【来源】

为大风子科植物泰国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hica Pierr.ex Gagnep.的成熟种子。

【鉴别】

为干燥的成熟种子,呈不规则的卵圆形,或多面形,稍有钝棱,长1~2.5cm,直径1~2cm。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细纹,较小的一端有明显的沟纹。种皮厚而坚硬,厚1.5~2mm,内表面光滑,浅黄色或黄棕色,种仁与种皮分离,种仁2 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层红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气微,味淡。

【道地与分布】

主产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我国云南、台湾、广西等地也有出产。

道地药材以个大、种仁饱满、色白、油性足者为佳。

【附注】

大风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胸腹痛,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变性等。解救方法为:洗胃,导泻,服活性炭。对症治疗,胸腹痛可用镇痛剂,如有溶血可口服硫酸亚铁及注射复方卡古地铁,必要时可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