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叶

大青叶为中医临床常用药物,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常用于治疗温邪入营、高热神昏、发斑发疹、黄疸、热痢、痄腮、喉痹、丹毒、痈肿,现代研究发现大青叶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感、流行性腮腺炎、肝炎等亦有一定的疗效。市售大青叶品种非常复杂,有的同一植物,叶名“大青叶”,而根名“板蓝根”,有的只用叶而不用根,有的则用地上茎而不用地下部分等,形形色色,各地区习用品种较多。2020 年版《中国药典》只收载了菘蓝一种。

【别名】

草大青、草本大青、靛青、大蓝、大青。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叶片。

【鉴别】

干燥的大青叶多皱缩卷曲或呈不规则团块,有的已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状如牛舌。长3~20cm,宽2~6cm,上表面暗灰绿色,有的可见颜色较深而稍突起的小点,全缘或略锯齿状,先端钝,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叶呈翼状。叶柄长4~10cm,本品光滑无毛。质脆,易碎,气微,味微酸、苦、涩。

【道地与分布】

分布于华北、华东及华中地区,主产于江苏、河北、河南、安徽、浙江等地。

道地药材以叶大而无柄、叶片完整、色暗灰绿色者为佳。

【地区习用品】

1.大青

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的干燥叶片。又名木本大青、臭大青、臭叶树、大青木、山大青,湖南称淡婆婆、淡亲家婆叶、青草心,江西称鸭分青、牛皮青,福建称臭树、臭根、大臭毛、山尾花、野地骨,广西称路边青、猪屎青、鸡屎菜、狗屎木和羊咪青。江西商品大青叶即为此种。

干燥的叶片大多为微褶皱状,呈长椭圆形,长5~12cm,宽2~6cm。上表面棕黄色或棕绿色,下表面色较浅,顶端渐尖,基部钝圆,全缘,质脆易碎。有的有叶柄,叶柄呈细圆柱形,长0.5~5cm。气微弱,味淡或微苦。

分布于我国华东、中南、西南各省区,台湾也有。主产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药材以叶大而无柄、身干完整、色棕黄绿者为佳。

2.马蓝

为爵床科植物马蓝Strobilanthes cusia (Nees)O.Ktze.的干燥叶片。又名蓝靛叶、大蓝、山蓝、大叶青等。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多为栽培。

商品药材有时带幼枝,多皱缩成团块状。完整者呈长圆形、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披针形,长8~15cm,宽3~5cm,先端渐尖,基部渐窄,叶缘有细小钝锯齿,上表面黑绿色至暗棕黑色,下表面颜色较淡,叶脉下面较明显。叶柄长1~2cm。质脆易碎。气微弱,味涩而微苦。药材以叶净、无枝梗、色黑绿者为佳。

四川、云南、广东、福建及北京均以马蓝叶作大青叶入药,并认为该品种是大青叶中之佳品。

3.蓼蓝

为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的干燥叶。东北地区称蓼蓝叶、靛草、蓝草,山西称山蓝根叶、水红花叶,江苏南通、如皋称小青,河北安国称靛叶。这些地区均以此叶作“大青叶”入药。《本经逢原》所载大青,即为此种。

商品药材有时带枝,多皱缩呈不规则状或已破碎。完整者呈长圆形至倒卵形,长5~8cm,宽3~5cm,似桃叶而较阔,先端钝尖,基部渐狭窄,全缘多数呈波状,稍有黄色毛茸。叶柄扁平,长约1cm,基部具膜质托叶鞘,透明,灰白色,其边缘有稀疏长毛。质脆易碎。气微臭,味微涩而苦。药材以叶厚、色蓝绿、无枝梗杂质者为佳。

东北地区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以蓼蓝叶作大青叶入药。

4.靛青

为十字花科植物欧洲菘蓝Isatis tinctoria L.的干燥叶。又名草大青。过去文献多将十字花科大青叶与板蓝根的原植物定为Isatis tinctoria L.,现已搞清这是欧洲种,并非我国原产的菘蓝,因此现将Isatis tinctoria L.称之为欧洲菘蓝。主要分布于河北、江苏等地。

本品叶片的形状与菘蓝相似。叶具白色单细胞的腺毛。基生叶被白色柔毛,尤以叶柄背部、叶背面较密,叶片披针形,叶缘呈微锯齿或浅波状,并可见白色或灰白色疣点;叶面淡青绿色或蓝绿。茎生叶长圆状至长卵形,叶耳多为箭形,叶可见到垂耳状;半抱茎,叶缘具白色疣点,并疏生白色腺毛,叶柄背部、叶表面处柔毛较多。

【附】

菘蓝种子特征:种子长圆形,长3~3.8mm,宽1.0~1.5mm,表面平滑无光泽,黄色至黄褐色。基部具1 个白色小尖突状种柄,两侧面各具1 条较明显的纵沟。解剖镜下种脐略呈黑色胚,无胚乳,胚弯曲,子叶背倚胚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