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存在的问题

3.1 腧穴定位的标准化研究

需要在中医标准化理论与方法学的指导下,加快以常用实验动物穴位定位标准为代表的腧穴定位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进一步完善中国针灸标准体系,并尝试构建国际标准,保持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3.2 腧穴形态结构的研究

目前基本共识是,没有发现腧穴特异性的组织结构,既往腧穴形态结构研究模式日渐式微。在这种情况下,腧穴形态结构的研究一方面应该广泛结合最新的成像、示踪等技术,不断用新的方法深入探索腧穴形态结构;另一方面,应该将目光转向与感觉器、传入神经等与神经功能相关的更广阔的组织结构转变,寻找新的研究模式。

3.3 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研究

存在着研究模式未形成范式、研究结果不能统一的问题。此外由于穴位敏化学说的影响,目前腧穴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主要转向了观察病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下腧穴特性的对比,对于生理状态下腧穴与非穴的对比研究不够。

3.4 腧穴病理反应研究

我国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穴位敏化理论,这是针灸学科理论的重大创新。穴位敏化理论还存在着理论框架不完整、内容不丰富、研究不充分、国际认可度低等问题。这要求我们做好顶层设计,大力开展研究,注重评价和推广。

3.5 腧穴刺激/治疗效应研究

在腧穴的临床治疗效应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多篇学术论文刊登到了JAMABMJJAMA Internal Medicine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等高影响因子期刊上,但仍存在数量较少、研究结论与国际同行研究不一致等情况。我们应该继续开展类似的高水平研究,并加强对外交流沟通与国际科研合作。

3.6 腧穴配伍研究

腧穴配伍研究仍存在着理论指导不足、方法学质量不高、研究不透彻等问题,这要求我们创新腧穴配伍理论,设计高质量研究验证理论的成立。

另外,聚焦于单穴的研究较少,多集中在文献研究、主治研究等方面,缺乏系统性。今后可从重要单穴入手,同步开展腧穴的形态结构、生物理化特性、病理反应、刺激及治疗效应及机制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以全面揭示腧穴的科学内涵。

总之,腧穴问题的研究任重道远,在国家对腧穴研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下,未来的腧穴研究有望取得更多成果,从而为针灸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