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睡眠监测操作规范

(一)PSG

PSG是进行睡眠医学研究和睡眠疾病诊断的常用技术,可以持续同步记录、分析睡眠中多项电生理和生理活动。PSG包括两类监测,第一类是通过连接到体表的电极探测躯体内部电信号,第二类是通过外部传感器测量生理活动和功能。PSG中体表的脑电、眼电、颏肌电、腿部肌电电极以及外部传感器的正确安置是确保信息采集的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因为人体生物信号极为微弱,良好的电极安置是获取到清晰生物信号的重要保障。PSG具体操作规范和流程如下:

1.临床资料收集和分析

(1)明确患者的主诉;是否有感染症状或其他特殊注意事项;是否正在服用和/或近期内停用的药物;病史和体格检查资料。

(2)患者在监测前提前到睡眠中心,安静休息半小时后测量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

2.启动电脑、安置电极和校正检查设备

(1)启动检查所用电脑,输入患者资料;准备好安置电极和其他生物信号所需的各项工具和材料(软尺、记号笔、纱布、棉签、导电膏、磨砂膏、胶布、剪刀、电极片和夹子等)。

(2)安置电极前需向患者解释检查的必要性、注意事项和监测流程。

(3)确定脑电电极位置(脑电电极安置位置采用的是国际10~20电极安置系统)。

①用软尺测量鼻根和枕骨隆突之间的距离,假设该距离为A=48cm。

②保持软尺不动,沿中心线从鼻根向上测量10%A,即4.8cm处,在该处做一水平标记线,中心线与水平标记线的交点为FPz。FPz再向上测量20%A,即14.4cm处,该点为Fz。

③同样的,沿中心线从枕骨隆突向上测量10%A,即4.8cm处,在该处做一水平标记线,中心线与水平标记线的交点为Oz。

④沿中心线找到鼻根和枕骨隆突的中点,即24cm处,沿该点做一左右走向的标记线,这是确定Cz的第一条标记线。

⑤让患者做张合运动,找到两侧下颌关节在张合运动时的凹陷处,为左右耳前点,用软尺沿确定Cz的第一条左右走向的标记线从头顶通过测量左右耳前点的距离,假设该距离为B=40cm。沿这条线找到两点之间的中点,即20cm处,沿该点做一前后走向的标记线,该标记线与上一步所做的左右走向标记线的交点即为Cz。

⑥分别从左右耳前点向上测量10%B,即4cm处,这两点分别为T3和T4。

⑦找到从T3到Cz之间的中点位置,沿该点做前后走向的标记线,这是确定C3的第一条标记线,采用同样的方法在右侧做确定C4的第一条标记线(T4和Cz之间的中点位置)。

⑧将软尺沿FPz、T3、Oz、T4至FPz测量头围周长,假设该周长为C=60cm。

⑨从FPz分别向两侧测量5%C,即3cm处,并分别沿两点做垂直标记线,这两条垂直标记线与T3、T4沿水平方向连线的交点分别为Fp1和Fp2。在脑后从Oz分别向两侧测量5%C,按照同样的方法确定O1和O2两点。Fp1和Fp2分别再向两侧测量10%C,即6cm处,该两点分别为F7和F8。

⑩将软尺通过C3的第一条前后走向的标记线连接Fp1和O1两点,找到两点的中点位置并做左右走向的标记线,两条标记线的交点即为C3。按照同样的方法确定C4。

用软尺测量FP1和C3的距离,找到中点做左右走向的标记线,测量Fz和F7的距离,找到中点做前后走向的标记线,两条标记线的交点为F3。按照同样的方法确定F4(FP2和C4中点标记线以及Fz和F8中点标记线的交点)。

通常脑电电极左侧使用F3、C3和O1,右侧使用F4、C4和O2。除此之外,在额部安置一个电极作为地线电极,在两侧乳突处各安置一个电极作为参考电极(M1和M2)。

4)安置脑电电极:确定脑电电极的位置后,为了保证良好的信号传导,使用磨砂膏去除安置位置处及周围的油脂和死皮,然后用纱布将多余的磨砂膏擦掉。将导电膏充满导电线的金杯,一般来说导电膏超过金杯边缘3mm为宜。将安置位置周围的头发拨开,将金杯安置在适当的位置并适当按压以保证牢固性,用纱布涂抹少量导电膏覆盖在金杯上。按照上面的方法,依次安置脑电电极。

5)确定眼电电极位置并安置电极:左侧眼电电极(E1)的位置为左眼外眦向外向下各1cm,右侧眼电电极(E2)的位置为右眼外眦向外向上各1cm。测量的时候让患者保持闭眼,以确保两侧的位置一致。安置眼电电极的方法和脑电电极一致。

6)确定颏肌电电极位置并安置电极:颏肌电电极为3个,1个电极的位置为下颌骨中线下缘向上1cm(ChinZ),1个电极的位置为下颌骨中线下缘向下2cm并向右旁开2cm(Chin2),1个电极的位置为下颌骨中线下缘向下2cm并向左旁开2cm(Chin1)。安置颏肌电电极的方法和脑电电极一致。

7)安置口鼻温度传感器:口鼻温度传感器包括两部分,安置在鼻部的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放置在两个鼻腔边缘;安置在嘴部的在唇部边缘。温度传感器不能接触到皮肤,否则会影响信号的采集。

8)安置压力传感器:相连压力传感器的呼吸用导管安置在鼻腔里。

9)安置心电电极:推荐采用心电图单一改良Ⅱ导联和安置躯干电极描记;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左侧心尖及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10)安置胸腹呼吸电感体描仪(respiratory inductance plethysmography,RIP)绑带:胸部RIP带应安置在腋窝下,邻近乳头平面;腹部RIP带应安置在髂骨平面上。

11)确定左、右腿部电极位置并安置电极:腿部体表电极沿长轴对称安置于胫骨前肌中段,电极间距2~3cm或胫骨前肌1/3长度的较短者。安置方法同颏肌电电极。

12)安置脉氧传感器:将脉氧传感器安置在患者适中的手指上,并用胶布固定以防脱落。注意光波发送器应置在清洁的指甲上方。

13)安置鼾声传感器:患者取坐位,发“啊”的声音,在颈部震动最明显的部位安置鼾声传感器。

14)定标(校准):进行PSG监测前必须进行定标,包括机器定标(machine calibration)和生物定标(biological calibration)。机器定标是为了将记录仪所有导联的高、低频滤波以及灵敏度设置完全一致;目前机器定标可通过软件实现,机器定标的时间30~60s。生物定标的目的是记录患者生理指标的基础值,在生物定标开始前,嘱患者取平卧位,处于安静、闭目、放松的状态。生物定标的具体步骤如下:①患者安静、闭目、放松30s,观察是否出现α节律(以枕部导联最明显);②患者睁开眼睛30s,观察α节律是否消失,出现θ背景伴有眨眼和眼动;③患者保持头不动,眼睛向左、向右看5次,然后向上、向下看5次,观察眼电上是否出现共轭眼球运动;④患者保持头不动,快速眨眼5次,观察眼电上是否出现眨眼信号;⑤患者用力咬牙5次,观察脑电及颏肌电上是否出现咬牙EMG信号改变;⑥患者发声5次,观察鼾声通道相应变化;⑦患者正常呼吸,技术员标示呼/吸波;⑧患者屏气10s,观察热敏和压力气流是否变成直线;⑨患者闭上嘴用鼻呼吸10s,观察鼻气流的信号;⑩患者捏住鼻用嘴呼吸10s,观察口气流的信号;患者深呼吸后缓慢呼气10s,观察呼吸通道相关信号;患者分别向上翘左脚和右脚及脚趾各5次,观察左右下肢是否有相应肌电活动。

3.监测过程中需观察并记录的指标和情况

在睡眠监测过程中,睡眠技师应整夜值守,观察患者的睡眠脑电、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事件、体位变化、腿部运动等情况,对于监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事件,应及时记录。如果在监测过程中出现了危及患者生命的紧急情况,如严重的心律失常、持续的血氧饱和度下降、跌倒、受伤、夜间癫痫等,应该及时报告医师,必要时中止监测,及时处理情况。

4.监测结束时应完成的步骤

(1)唤醒患者,记录开灯时间。

(2)进行测试后生物及机器定标。

(3)填写晨起问卷,询问患者主观睡眠情况(包括入睡时间、入睡后清醒次数和时间、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等)。

(4)拆除电极。

(5)清洗、整理电极。

5.注意事项

(1)测试时间尽量配合患者日常睡眠时间。

(2)确保患者不是在REM睡眠时被唤醒。

(3)电极安置前首先应检查电极导线内是否存在断线。

(4)为确保脑电电极在监测过程中不易脱落,电极导线可在靠近金杯的地方做一个小环,以达到减震的目的。

(5)所有脑电电极导线的安放均应向后,以保证所有的脑电电极线均能在患者的颈部汇成一股而便于固定。

在进行PSG监测信号采集前,需要设置所有信号的采样频率。奈奎斯特定理指出,采样频率必须超过样本频率的2倍以免记录的信号失真,《AASM判读手册》列出了推荐的采样频率(表3-1)。

表3-1 推荐的采样频率

除了设置采样频率以外,在分析睡眠数据的时候还需设置滤波,因为任何监测的信号都会受到一些不需要的信号干扰。滤波的设置包括了高频滤波、低频滤波和陷波滤波。高频滤波(低通滤波)用于减弱不需要的高频信号,如混入脑电信号的肌电波;低频滤波(高通滤波)用于减弱不需要的低频信号,如混入脑电信号的呼吸波;陷波滤波(工频滤波)用于减弱电源性干扰,需要时才应用。《AASM判读手册》列出了推荐的滤波设定参考值(表3-2)。

表3-2 推荐的滤波设定参考值

(二)便携式监测

便携式监测(portable monitoring,PM 或 out of center sleep testing,OCST 或 home sleep apnea testing,HSAT),是目前除了PSG外常用的睡眠监测技术。1994年美国睡眠医学会(ASDA)根据监测所需导联的数量和是否需要值守发表了用于睡眠呼吸检测设备的分级,将睡眠监测分为了4级:I级也就是值守PSG,应该至少包括7个参数(EEG、EOG、颏EMG、ECG、气流、呼吸努力和血氧饱和度),同时需要睡眠技师值守;Ⅱ级也至少应该包括7个参数,但是睡眠技师值守不是必需的;Ⅲ级至少包括4个参数,其中至少2个为呼吸运动和气流,还可以包括心率或ECG、血氧饱和度,不需要睡眠技师值守;Ⅳ级至少包括监测血氧饱和度、气流或胸部运动中的一项,不需要睡眠技师值守。

尽管便携式监测不需要在睡眠检测室中进行,但是需要专业的睡眠技师进行便携式监测设备的安装。AASM在2007年发表的便携式监测的临床指南,具体推荐内容如下:

1.仅在有详细睡眠评估的情况下采用PM诊断OSA。

2.对于高度怀疑中到重度的OSA患者,可使用PM替代PSG诊断。

3.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OSA患者不宜使用PM诊断。

4.对于合并其他睡眠疾病的OSA患者不宜使用PM诊断。

5.对于不能移动或患有严重疾病的OSA患者,如果不能进行睡眠中心PSG监测,可使用PM诊断。

6.PM可用于监测OSA患者对非CPAP治疗的反应。

对PM监测仪器,必须能够导出原始数据,睡眠技师能够根据原始数据按AASM判读手册的HSAT判读标准进行手动或者自动分析。

(三)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

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为临床和科研上最常使用的客观评估日间嗜睡程度的标准方法。美国睡眠医学会制定的MSLT临床指南,具体内容如下:

1.标准的MSLT包括5次小睡,每次小睡间隔时间为2h。第一次小睡开始的时间一般在PSG监测后1.5~3h。在临床上,进行4次小睡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主诉嗜睡及考虑可能是发作性睡病的患者,必须进行5次小睡测试[除非在前4次小睡出现2次REM起始的睡眠(sleep onset REM period, SOREMP),又或出现一次同时前夜PSG存在SOREMP]。

2.MSLT必须在PSG后进行,并且患者的夜间睡眠时间应该充足;如果患者夜间睡眠时间小于6h,MSLT的结果用于诊断发作性睡病是不可靠的。在一整夜的监测中包括了诊断和治疗(一般针对重度OSA患者)后不宜进行MSLT监测。

3.MSLT前应该记录1周的睡眠日志,用于评估患者睡眠觉醒规律。

4.由于MSLT为白天检查,因此控制检查室的条件尤为重要。检查室在检查的时候应保持黑暗和安静,房间的温度应该让患者感到舒适。

5.在MSLT前2周停止使用兴奋剂、兴奋类药物以及抑制REM睡眠的药物。为避免药物(如抗高血压药物、胰岛素等)中兴奋或镇静成分对MSLT的影响,检查前睡眠技师应该根据医师指示详细地规划患者的用药情况。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应该在MSLT开始前进行,主要是为确保的嗜睡症状不是由于药物所致。在每次小睡前30min应禁止吸烟;检测当天禁止进行剧烈活动,并且在每次小睡前15min停止会导致患者兴奋的活动;避免摄入任何含有咖啡因的饮料,避免暴露在强光下。发生任何特别情况都应在报告中备注。推荐至少在检测开始前1h吃早餐,在第二次小睡后吃轻便午餐。

6.进行MSLT检测的睡眠技师应非常熟悉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7.MSLT检查中常规用于记录的组合包括中央区(C3-M2,C4-M1)和枕区(O1-M2,O2-M1)的脑电,左右眼电(E1-M2, E2-M2),下颌肌电(EMG)以及心电(ECG)。

8.每次小睡开始前,应询问患者是否需要上厕所或者需要其他帮助。在每次小睡开始前需要进行生物定标,标准指令如下:①安静躺下睁开眼睛30s;②闭上眼睛30s;③头不动,眼睛向左、向右看5次,再向上、向下看5次;④缓慢眨眼5次;⑤用力咬牙5次。

9.每次小睡前应该使用以下指导语:请安静躺下,保持一个舒适的姿势,闭上你的眼睛并尝试入睡。在说完指导语后就关灯,检查开始。在每次小睡间期,为避免入睡,患者应该离开床。中心监控室的检测人员在患者睡眠间期应该时刻观察患者的状况。

10.MSLT中睡眠起始的定义是从关灯到任何一帧睡眠期出现的时间,“一帧睡眠期”指的在30s中出现了超过15s的累积睡眠。如果在小睡中没有出现睡眠期,那么这次小睡的潜伏期为20min,该潜伏期将会纳入平均睡眠潜伏期的计算。为了评估是否出现REM睡眠,在第一帧出现睡眠期后再记录15min,无论这15min患者是睡是醒,15min后均停止检查。REM潜伏时间的定义是从第一帧睡眠期到第一帧R期的时间,不管中间是否出现睡眠或者清醒期。

11.MSLT报告中应该包括每次小睡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睡眠潜伏时间和有没有SOREMP,平均睡眠潜伏时间(所有小睡潜伏时间的平均值),和SOREMP的总次数。

(四)维持清醒试验

维持清醒试验(maintenance of wakefulness test,MWT)也是评价日间嗜睡的方法。MWT与MSLT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受试者的指示不同,MSLT是让患者自然入睡,不要抗拒睡眠,而MWT是让患者抗拒睡眠,尽量保持清醒,检测的是患者抵抗睡眠的能力。美国睡眠医学会制定了实施MWT的临床指南,具体内容如下。

1.推荐进行4次、每次持续最多40min的MWT。MWT的每次检测间隔时间为2h,第一次检测开始的时间通常是在患者起床后1.5~3h,一般第一次检测开始的时间为上午9点或者10点。

2.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决定MWT前是否需要进行PSG监测。(一般不需要)

3.MWT前是否需要记录睡眠日记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临床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4.检测的房间应该最大限度地与外界灯光隔离。房间的光源应该放在患者头部的后面以保证光源刚好不在患者的视野范围内,光照强度保持在0.10~0.13lux(可以使用7.5瓦的夜灯,放置在离地30cm,患者头部向外平行移动1m的地方)。房间的温度应该让患者感到舒适,患者坐在床上,背部和头部靠在支撑物上以保持舒适。

5.医生应该决定患者是否能够在MWT开始前和正在进行时使用烟草、咖啡因或其他药物。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应该在MWT开始前进行,为确保患者嗜睡/清醒不是药物或者其他物质所致的。发生任何特别情况都应在报告中备注。推荐至少在检查开始前1h吃早餐,在第二次小睡后吃轻便午餐。

6.进行MWT检测的睡眠技师应该非常熟悉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7.MWT检测中常规用于记录的组合包括中央区(C4-M2,C3-M1)和枕区(O1-M2,O2-M1)的脑电电极,左右眼电(E1-M2, E2-M2),颏肌电(EMG)以及心电(ECG)。

8.在每次检测开始前,应询问患者是否需要上厕所或者需要其他帮助。在每次检测开始前需要进行生物定标,定标方法同MSLT定标的描述。

9.每次检查前应该使用以下指导语:请一直坐着并尽可能保持清醒;保持眼睛向前看,不要直接看光源;不允许采取其他方法保持清醒,如拍脸或唱歌。

10.睡眠起始定义为在一帧30s中出现了超过15s的累计睡眠时间。

11.检查结束包括以下两个情况:①如果没有出现睡眠的话,持续40min后结束;②如果出现明确的睡眠(明确的睡眠定义为持续出现3帧1期睡眠或出现任何一帧除1期以外的睡眠)则试验中止。

12.MWT报告里应该包括每次试验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有否入睡、睡眠潜伏时间及曾出现的睡眠期,和平均睡眠潜伏时间。

(五)体动记录仪

体动记录仪是一种便携设备,常佩戴于手腕,用于无间断记录一段时间内患者的活动情况,以睡眠-清醒周期图表示活动情况,可以通过记录的数据估算总睡眠时间、清醒时间和睡眠模式。

AASM在2018年颁布的临床指南对体动记录仪的使用范围进行了推荐,具体如下:

1.推荐使用体动记录仪评估成人失眠障碍患者的睡眠情况。

2.推荐使用体动记录仪评估儿童睡眠障碍。

3.推荐使用体动记录仪评估成人生物节律紊乱。

4.推荐使用体动记录仪评估儿童生物节律紊乱。

5.推荐使用体动记录仪评估成人可疑睡眠相关呼吸障碍患者在进行家庭便携式监测时的TST。

6.推荐使用体动记录仪记录成人和儿童可疑中枢性嗜睡患者在进行MSLT监测前的TST。

7.推荐使用体动记录仪评估可疑睡眠不足综合征患者的TST。

8.不推荐使用体动记录仪替代肌电用于诊断成人和儿童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

体动记录仪的具体操作规范如下:

1.收集患者临床及体格检查资料,明确患者是否符合使用体动记录仪的指征。

2.将设备连接在电脑上,设置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基本信息。

3.告知患者将体动记录仪佩戴在手腕上,除了洗澡以外不要摘除体动记录仪,在佩戴体动记录仪的同时记录睡眠日记。

4.在规定的时间将体动记录仪及睡眠日记归还,睡眠技师将数据导出并分析。

(六)二氧化碳分压

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2)是最重要的参与调节呼吸的因子之一,CO2分压(PCO2)的监测有助于评估是否存在通气不足(hypoventilation)。PCO2可通过动脉血气分析(PaC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PCO2)和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2)3种形式反映。PaCO2为有创监测,不能实时反映整晚睡眠中PCO2的变化。AASM判读手册中,认为TCPCO2或ETPCO2与PaCO2有良好的相关性,TCPCO2和ETPCO2可替代PaCO2

1.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通常采用红外线吸收光谱技术,其原理是CO2分子吸收波长为4.26μm的红外光,因此红外光通过气体时,一部分光被CO2吸收,红外光吸收率与CO2浓度相关。根据取样方式不同,目前ETPCO2分为主流模块和侧流模块,主流取样直接将传感器置于气道内,而侧流取样通过采样泵传输到传感器。目前常用侧流取样,即插即用,通过鼻导管从鼻孔采集呼出气进行测量。呼气CO2曲线分为4相:开始呼气时,传感器最先探测解剖无效腔的气体,因此CO2为0(1相);然后呼出气体由解剖无效腔向肺泡气过渡,CO2迅速升高,波形表现为急剧上升(2相);后续为肺泡气,曲线形成肺泡气平台(3相),在呼气末时即3相末,CO2达到最高,定为ETPCO2;最终达峰后随即转入吸气期,CO2迅速下降至基线(4期),直至下一次呼气开始。

此技术优点是迅速、简便、可持续监测呼出气CO2,缺点是存在明显心肺疾病时ETPCO2不准确。当患者张口呼吸、鼻塞、呼吸暂停或鼻导管牵拉脱落时,测流采样无法采集鼻腔呼出气,ETPCO2监测不准确,因此不推荐用于此类患者。

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监测

经皮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是一种无创连续监测CO2的方法,其原理是加热皮肤,使皮下毛细血管血流增加,增加动脉血液与毛细血管气体交换,从毛细血管弥散至皮肤的CO2增多、增快,进而CO2被皮肤电极所监测。

具体监测步骤如下:

(1)准备物品和定标:

准备包括电极固定环、酒精、棉签、胶布等物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使用标准气体进行机器定标。当定标完成后,机器显示“准备”方可使用。

(2)安置电极:

推荐电极固定部位在上胸部肋间隙或者耳垂,避开明显血管处。固定前,先用酒精清洁皮肤,待干燥后,滴导电液,再运用固定环固定电极。可用额外的胶带固定电极,以减少移动或脱落的风险。

(3)记录:

固定电极后10min左右,数值稳定后即为TCPCO2

注意事项:首先此监测需加热皮肤,存在皮肤灼伤的潜在风险,温度42~43℃风险较小;此外,睡眠中连续监测(>4h)可能存在数据漂移的风险,通常次日清晨醒后与夜间清醒TCPCO2差值≤7mmHg时漂移可能性小。也有研究认为8h连续经皮监测并无局部副作用,TCPCO2信号无明显漂移。

(七)经皮氧分压监测

经皮氧分压(TCPO2)监测类似TCPCO2监测方法,是一种无创监测动脉氧分压(PaO2)的方法。此方法的前提是氧气被输送至皮肤,局部氧气消耗,以及存在皮肤扩散膜,在新生儿中最常用。操作方法同经皮CO2,因O2弥散能力较CO2差,电极温度需设置为43℃。当血流状态未知时,TCPO2可能发生误判;当血流和PaO2充足时,TCPO2可反映PaO2;当血流受限时,TCPO2随血流而变化。

(八)食管压监测

食管压监测(Pes)是监测呼吸努力,反映呼吸中枢驱动的“金标准”。通过监测呼吸相关的食管压变化,反映胸膜腔压力的变化。其优点是即使胸腹呼吸运动微弱,食管压监测也可准确探测微弱的呼吸努力,可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呼吸暂停低通气事件,了解气道生理及病理生理功能,也是探测呼吸努力相关性觉醒最准确的方法。食管压监测能较准确地反映呼吸努力,信号稳定且干扰较小,是监测呼吸努力的“金标准”,但因该技术需要特殊设备和专门技能,也相对有创性,仅少数睡眠中心列为常规检查。

食管压监测原理如下:呼吸肌肉的收缩和扩张引起胸廓的扩张和回缩,继而产生胸膜腔压力的变化。食管介于肺和胸壁之间,在呼吸过程中食管压可随胸膜腔内压而变化。食管压监测的主要设备是食管压力管,食管压力导管通常包含3~5个直径在2mm左右的超微压力传感器,导管远端由多对(1~5)金属线圈组成的电极组成,不但可监测食管压力也可监测膈肌肌电。

食管压监测流程:

1.检查准备仪器和所需物品,告知被检查者食管测压的流程及注意事项。保持鼻孔通畅,可用药物收缩鼻部血管,减少炎症所致的充血和水肿。

2.鼻部局部麻醉。

3.食管电极及其定位 先测量囊管从鼻尖到达食管中下1/3的距离并标记。压力管插入鼻腔,嘱患者放松做吞咽动作,管子通过吞咽进食管至标定位置;通过囊管法测定食管压,向囊管内注入并保留0.8mL气体,导管固定在鼻翼。将囊管与压力感受器、生物放大器连接,以大气压作为参考,测定食管压。

(九)食管pH监测

食管pH监测主要用于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的诊断和治疗随访。GER是不明原因夜间觉醒的潜在因素之一,同时,OSA与GER共病率较高,经CPAP治疗后,GER的严重程度也可减轻。食管pH监测可以提供动态的食管pH数据,根据检查目的,可分为便携式监测和与PSG同步的监测。前者用于GER的一般诊断和疗效观察,后者用于观察GER与觉醒及呼吸事件(睡眠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的关系。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动态24h食管pH监测、无线pH监测系统以及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

1.动态24h pH监测

监测步骤如下:经鼻插入带有玻璃或锑尖的pH电极,并将pH探头放置于经压力表定位的食管系括约肌近端上方5cm处,完成置管后将信号输出仪置于被检者腰部。被检者监测24h后,返回监测室拔除电极,将数据导入系统后分析得出参数。

2.无线pH监测系统

此监测系统关键部分是整合信号传递系统和pH监测功能的射频pH胶囊。监测前首先通过内镜将此胶囊放在齿状线上6cm,通过无线遥测技术,pH胶囊将数据信号发送至接收器。患者监测期间无须携带导管,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当患者不能耐受传统经鼻放置pH电极时,此法是选择之一。

3.多通道腔内阻抗pH

多通道腔内阻抗pH(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pH,MⅡ-pH)是一种研究食管动力学和反流物内容(酸性和非酸性)的新技术。此技术可鉴别液体和/或气体反流,评估近端食管反流事件,判断反流物的分布和清除。

在监测时,告知被检者记录反酸情况频率和严重程度,记录开始和结束就餐时间、睡眠和觉醒时间、用药时间以及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正常情况下,食管pH值为5.5~6.5,当食管pH<4时定义为反流。监测分析指标包括:反流次数、反流平均持续时间、反流最长持续时间以及食管黏膜酸暴露时间(acid contact time,ACT)百分比,其中关键参数是ACT百分比,即食管暴露于pH<4的时间百分比。在24h监测中,正常情况下,ACT在4%~6%之间,当ACT达到或超过8%时,提示有临床意义。若反流主要发生在睡眠期,睡眠期ACT达到4%~6%时具有临床意义。

(十)睡眠相关阴茎勃起功能检测

睡眠相关勃起(sleep related erection,SRE),又称为夜间阴茎勃起(nocturnal penile tumescence,NPT)是一种非意识、自然发生的阴茎勃起现象,特异性的出现在快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中。NPT监测可客观评价阴茎勃起能力,有助于评价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通常使用应力计监测,分别放置在阴茎基底部与龟头后面的冠状沟。应力计由一根充填水银、两端插有导线的硅胶管构成,硅胶管两端封接在一起形成水银环,水银环上存在一个微弱的电流。当阴茎勃起时,应力计变细变长,水银环电阻增加,从而反映阴茎周径的变化,阴茎周径的改变可提示当阴茎勃起的动力学变化。NPT监测除记录阴茎周径外,还需测量硬度,测量硬度需要唤醒被检者,通常在阴茎出现最大周径(MCI)时测量硬度。NPT监测在同步监测睡眠前提下开展,其监测程序通常分为以下步骤: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向被检者解释监测过程;选择尺寸合适的应力计;定标和固定位置,PSG同步监测阴茎勃起功能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1.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

NPT监测前需详细了解被检者的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信息,勃起相关病史问题。勃起相关问题包括:既往的诊治情况、最强一次勃起的情况、勃起维持时间、勃起时有无疼痛或弯曲、性欲是否改变、有无射精、是否有固定性伴侣、最后一次成功性交时间、勃起问题是否与特定性伴侣有关(有助于诊断心理性疾病)。其次,还需询问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精神等共病,因为这些共病可能导致SRE异常,其中重点关注高血压和抑郁症,一方面高血压和抑郁症可导致勃起功能障碍,另一方面抗高血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和抗抑郁药可导致勃起功能障碍。触诊阴茎可判断是否合并其他疾病。

2.介绍监测项目

首先向被检者解释SRE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出现在特定REM睡眠期,通常每晚会出现数次,所以NPT监测需与PSG同步,排除假阳性结果。其次简要介绍监测原理和监测步骤,重点阐述在监测过程会叫醒被检者,进行硬度测量;并告知检测时需将勃起的阴茎照相存档,取得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最后解答疑问。

3.监测准备

首先选择尺寸合适应力计,通常应力计的周径比阴茎软垂时的周径少0.5cm,注意基底部和尖端应力计的尺寸可能不一致。选择与应力计匹配的定标筒,完成定标。准备测量硬度的测力计、照相机和摄像机。

4.安置应力计

将基底应力计放置在阴茎基底部,尖端应力计放在龟头后面的冠状沟。

5.监测

开始记录并调整基线,记录显示的周径值应与定标值非常接近。监测过程中注意识别伪差,通常由于应力计损坏或脱离引起。阴茎周径检查自然进行,观察阴茎第一次勃起过程,了解MCI大小及勃起时间,当第2次及以后观察到更大的MCI时,进行硬度测量。通常每次仅有短暂几分钟判断是否达到MCI,依赖于技术员经验,并准备好检查工具。硬度测量时,用示指和拇指固定阴茎基底部,将测力计置于阴茎尖端,与纵轴方向平行,逐渐增加作用力直至阴茎体部弯曲或阴茎不出现弯曲时当压力增大到1 000g时结束检查。完成测量硬度后,肉眼观察阴茎是否存在解剖异常等,并照相存档。

6.试验后定标

当出现异常周径改变时,试验后定标可说明应力计功能正常。

通常需进行2次NPT监测,进而判断硬度和维持勃起的能力。NPT主要监测NPT频率、幅度及持续事件及与睡眠参数的相关性。这些指标需要对整夜NPT事件进行标记,每次阴茎勃起的全过程可以用4个关键点表示:Tup,Tmax,Tdown和Tzero。Tup指阴茎肿胀开始,定义为阴茎周径增加超过基础值2mm持续2min作为开始点,此指标也表示与Tmax 的间隔时间。Tmax指肿胀最大,即阴茎周径达到MCI 75%的时间点,也指Tmax到Tdown所持续时间。Tdown指阴茎肿胀开始消退的时间点,也指Tdown到Tzero的时间。Tzero指阴茎周径回缩到较基础值大2mm的点。

评价每次勃起的指标包括达峰时间、勃起持续时间、回缩时间、勃起硬度以及勃起过程中的搏动。达峰时间:正常REM睡眠相关阴茎勃起曲线的上升值,即Tup稳定陡直,从Tup到Tmax的时间,正常情况下约为10min。勃起持续时间:勃起达到MCI后,维持时间一般应与相应的REM睡眠持续时间接近。回缩时间指从Tdown和Tzero的时间,一般需10~20min;通常情况下REM睡眠结束前勃起的阴茎开始回缩。勃起硬度,正常男性阴茎硬度应可承受750~1 200g,低于500g提示可能存在功能障碍。阴茎勃起过程中的搏动,一般见于Tup段和Tmax开始段,搏动缺如提示可能存在记录伪迹或神经性功能障碍。

通过对每次勃起的标记和记录得到以下指标:

①阴茎勃起次数(tumescence episodes,TE)整夜睡眠阴茎勃起次数,该数值与REM睡眠出现次数接近,当多次勃起重叠于同一REM睡眠片段且每次勃起间隔超过1min时,应当分别记录勃起次数。

②总勃起时间(total tumescence time,TTT)为每次勃起后从Tup到Tzero的时间总和。通常与REM睡眠时间总和大致相等,约为125±50min。

③总勃起时间占睡眠时间的百分比(percentage total tumescence time,TTT%)是指总勃起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

④Tmax波峰切迹(fluctuations,FLUC)指在Tmax波峰上出现切迹,最低点回落到MCI的75%以下,但未达到基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