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序
无论中西医学都十分重视临床病证诊疗的实录,它能反映临床症情的新变化,并交流各方治疗的新经验,是不断提高临床医师诊疗水平极有价值的活教材。因此,我常建议同仁关注阅读手边可得的医学报刊中的这一部分内容,往往费时不多而收益不少。蒋健教授发表在《上海中医药报》“临床荟萃”专栏上的“名医手记”(多在第九版)可谓是我多年来每周必读的功课。今悉这些内容将结集出版,甚为欣喜,相信当能推动中医药学在当代的新发展,并非言过其实。
这些年浏览上海书城或医学书店,中医学书籍不可谓不多。除了中医经典著作外,动辄冠名为“大全”“全书”“集成”的医书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临床医生工作忙碌,一般无可能集大块时间阅读这些大部头著作,至多购备以便日后需要时查阅。至于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医案著录则多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出版者较为实用,篇幅精炼,所反映的医疗实践内容也十分客观。数位现当代著名大家当年的著作篇幅都并不太大,所录贴近临床实际工作。一些内科大师的著述中或还记录其同时应用针刺、简要手法等非药物治疗内容。那时临床分科界限也不像现在那么细化明确,内科医生也能治疗现在归属其他科属的疾病,且疗效亦颇不错。
在当代中西医学专科分化越来越细微的情况下,保持与发扬传统中医诊疗的整体观显得特别重要。其实,中医诊疗历来以兼科或全科为主要特色优势。即观《丁甘仁医案》,最后二卷分别是妇女病、外科病及膏方,这充分反映以全科为基础正是传统中医诊疗的本色之所在。中医诊疗之际其所强调的是,医者所面对的必须是一个人的整体而非一个人的局部;这个“整体”,既是指对人体整体组织的了解,也是指医学对病患整体的认识。惟其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中医的治疗优势。内科大师丁甘仁诊疗妇女病、外科病同样具有深厚的造诣,道理概在于此。
蒋健教授有志于秉承“大内科”这一优良传统。其所著《玉一斋临证推求》篇目由头面为始,而后脾胃,而后肝胆,而后肺心,而后肾脑,而后气血津液系统病证,更有妇科、外科病证甚至涉及中医药现代化的一些命题,林林总总,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了当前中医临床所直面的诸多实际问题。
《玉一斋临证推求》中所有医案病历记载严谨客观完整,时间脉络清晰,必有治疗结果的呈现并随着治疗方药的变化而异,因果可溯,反映了著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缜密思考、逻辑推理、古今求证、中西探索,甚或推敲、推断、推求。这种医案结合医话、点面结合、夹叙夹议的体裁,不同于以往一般医案记载的体裁,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借此可以充分展露出其临证思维的渊源、模式及其切换过程。书名取“临证推求”者,恐即出于此意吧。
还有一点值得注目的是,书中所载医案诊疗过程分析基于多彩丰富的中医理论(与教科书内容相比),涉猎古籍医书多达数十上百种,其中还包括一些现今已罕被提及的“少见的”“非主流的”医籍,广征繁引,互资比对,博采众长,反映了著者丰厚扎实的学问功底。博览群书使人学识广博,加之临证用心体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如此才能凝练成既取众家之长而又独树一帜的医家成就。这其实也正是历代中医能独成一家的现代版。
本书尤其适合由本科毕业或经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而进入临床工作的中青年医生阅读,于中不仅可以临渴掘井而得一汪清泉之宝见,更能启迪中青年一代中医的学术道路究竟宜怎么走。
感谢蒋教授奉献的临床经验集录,相信中医学会更好地发展,呈现出既不失传统特色又具有时代发展特征的高水平的新面貌。
全国名中医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上海石氏伤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原院长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研究所原所长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石印玉
202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