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名解读
  • 于玲
  • 933字
  • 2025-03-14 15:57:57

第二章 手太阴肺经

一、中府

“中府”不仅是手太阴肺经在体表循行线路上的第一个穴位,还是古代文献中常常出现的词语。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府”是诸侯国君储藏财物的地方,相当于现代的国库。如《史记·田叔列传》曰:“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对“中府”的解释是:“王之财物所藏也。”在唐代,中府还是府兵的编制之一。如《宋史·尹洙传》记载:“按唐府兵,上府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从上述条文中可以看出,古时的“中府”与钱(五行所属为金)、与兵(五行所属亦为金)之间的相互关联。

所以,古人以“中府”作为肺经胸部的穴名,暗含以下三层寓意:

第一层寓意:“中府”提示本穴与金有关。在藏象理论的五行归属中,与“金”相对应的脏器是肺脏。

第二层寓意:“中府”二字,隐指人身最大的腑:三焦。从“中府”到“三焦”词义的转换,共有两个步骤。

第1步:“中府”与“中腑”等同。古文中的“府”与“腑”相通。如《周礼·天官·疾医》之《疏》注解曰:“六府,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以受其盛,故谓之为府。”

第2步:“中腑”可以视为“中渎之腑”的缩略语,“中渎之腑”是三焦的别称。如《灵枢·本输》曰:“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细观本穴主治,“皮痛面肿,四肢肿”,恰恰是水道失常所导致的病症。

第三层寓意:“中府”隐指“中焦”。此处词义的转换共有三个步骤。

第1步:穴名之“中”字,指的是“中间”“中部”。穴名中的“府”字如上所述,古时通“腑”。故“中府”等同于“中腑”。

第2步:在汉代以前的古文中常常出现倒言的现象,故素有“古人喜倒言”之说。故“中腑”二字,倒而言之,是为“腑中”,即“腑”的“中”部。

第3步:三焦在《灵枢·本输》中的别称是“孤之腑”。这个号称一腔之大腑的“孤之腑”由上焦、中焦、下焦所组成,其中部自然是“中焦”。

中焦者,脾胃也。细观本穴主治,“食不下,呕啘,胆热呕逆,腹胀”,恰恰是胆热横逆、横干脾胃,导致胃失和降、脾失运化之证。

中焦恰恰还是肺经的起始之处。如《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故“中府”这个穴名,一是隐指本穴隶属肺经;二是暗示本穴长于治疗中焦脾胃,以及三焦水道方面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