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常昆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钱锐主编
- 748字
- 2025-03-14 23:39:39
二、重视审因的辨治观
周老师强调一些疑难病并不是不能治,而是我们对其根本病因还没有认识清楚。辨治疾病的关键在于拓宽思路,治病求本,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重点在审证求因。《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即治病须治本,治本需求因,如果只重临床症状的辨识,不重寻求病本,则会犯见子打子之误,单纯强调针对症状治疗的临床疗效是有局限的!辨证论治所针对的是随时而变具有不确定性特征的证候,而这些证候可能包含不同病因。中医对病因的认识不是一因对一果的因果决定论,而是多因可一果、一因可多果的选择论。
张景岳谓:“起病之因,便是病本”,宋代著名医家陈无择也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指出:“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周老师指出,中医的辨证论治一定是多层面进行的,要根据“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法选方,据方议药”的程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具体全面分析,审证求因,尽可能地抓住根本病因特点,给予相应的方药治疗。但病因的探求不能仅停留于粗浅层次。例如,舌淡、苔白腻可辨证为痰湿证,单纯使用健脾化痰药物会有一定疗效,但此证可由脾虚湿盛、外感寒湿、气虚津液输布失常、阳虚蒸腾气化失司等诸种原因引起,继续探究病因,脾虚湿盛又会由思虑过度、劳倦伤脾、脾胃素虚、肝郁或饮食不节等不同病因所导致,这些病因还可能因为更多的原因导致。所以临床辨证论治中应注重多层次探求病因,望闻问切均需掌握到位,这样才能抽丝剥茧找到确切的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如周老师利用闻诊,根据患者不同咳嗽声音来探究咳嗽病因,或因痰、因火、因燥、因气、因风、因虚等,真正“伏其所因”,有的放矢,在此之上的辨证论治才能取得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