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常昆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钱锐主编
- 8字
- 2025-03-14 23:39:40
第二节 主张四理念
一、勤求经典古训,继承发扬家学的理念
周老师在大学时系统学过中医基础理论,工作后又进一步精心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尤其对张仲景《伤寒论》钻研较深,理论联系临床实践,体会颇多,认为《伤寒论》立法论治,一是以扶阳气,二是以存津液为其特点。总结并发表了《张仲景保津存阴法则及其临床意义》一文。本文获第一届世界传统医药大会优秀论文奖。周老师学习和研究仲景之处方用药特点,认为仲景在《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下,运用药物虚实补泻等性能,严格按君臣佐使原则配方,用其调整患者的脏腑经络和营卫气血之阴阳,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周老师还时时提及“四小经典”,即《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和《汤头歌诀》,谓四小经典为中医入门之必需,并以其外祖父陈洛书先生之训告诫自己:“学医须熟知药性,悬壶当熟背汤头,医理脉理一并知晓,方能入门为医。”周老师认为,四小经典涵盖的中医知识面广,不仅初学中医者需要熟读背诵,就是常年从事中医临床者也应当常常温习。
在周老师的从医生涯中,始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第一宗旨,把继承和整理外祖父陈洛书先生的临床经验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从中医入门后就把先生的临证治验、组方遣药作为学习的重点,并用自己掌握的中医理论对其一一加以分析论证,把先辈的宝贵经验合理运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从舌脉诊断到药物组成及剂量,反复学习,反复应用,通过实践,继承发扬先辈宝贵医疗实践经验的同时,又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水平。如根据先辈资料加减优化制定小儿退热方;又如陈洛书先生在记录中描述:“舌淡苔灰滑,需温中除湿”,周老师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认为苔灰滑是较为特定的中焦寒湿的表现,舌质淡或偏红并不重要,症状亦可不做为辨证要点,只要脉细或沉,舌脉一致,即可用理中丸加减治之。